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陕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于1933年创建的。根据地拥有二十余县,面积四万二千余平方公里,人口六百余万,是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 苏区未建立之前,这片区域长期遭受地方军阀、土豪劣绅的敲榨勒索,“亦为四川特别高利贷区域,廿九军捐税奇重,乡村现金缺乏,高利贷遂得以横行,利率之高,超过全川各地。除地方土劣外、军政中凡参谋、副官、书记、连长、员司,均各以数十元,百十元集合或单独开一高利贷营业机关,即此一项,每年军政中之下级人员,无不饱载而归”。可见苏区未建立以前的经济状况之贫困程度。  相似文献   

2.
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之后,中央各机关紧张的政治气氛又陡然升级。人们以革命的名义拉帮结派,级建各色各样的“战斗队”,向所谓的“走资派”夺权。各“战斗队”之间,争权夺利,水火炒火容,致使人心大乱,机构瘫痪。这时周恩来总理要求国务院内务办公室向中央各政法机关和联系的部委派驻联络员,掌握动态,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直接向他报告。办公室主任是谢富治、副主任是严佑民和甘重斗。曾山是日本特务吗“一月风暴”之后,我为内务部(现改称民政部)联络员。那时,内务部部长是曾山,副部长王一夫、董庆熙,一个402人的部有七个…  相似文献   

3.
方国瑜先生说:“爨之称,初本一姓,为南中望族,统率诸部,雄视一隅,史籍乃以为部名和种族名,自后爨部置郡县,爨族改称罗罗,亦改为寸,爨之名乃少见。”(见《新纂云南通志》卷84)这就提出了“爨是怎样从一姓氏演变为民族的”的论题,今不惴固陋试论之,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驻日大使馆报告日本侵华计划梗概(1935年9月30日) 本年自日人对于华北要求事件发生以来,初则经济提携之说盛行于时,及至最近,则彼方一切论调对于提携之词已渐舍不用,进而改称所谓开发华北者,不徒宣传,且进而作成方案,从事著手。既已由其天津驻屯军扩充调查班按照对象调查一切问题,而南满铁道会社亦出资设立  相似文献   

5.
军政部清镇种马牧场的前身为军政部句容种马牧场,1932年建于江苏省句容县,是国民政府军政部为“改良马种,造就国有种马,增进军马素质,提倡民间产马品种的改良”而特别设置的马政建设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和手稿图书馆所藏孔祥熙档案中,保存着致蒋介石的几封信,看来是孔祥熙本人认为很重要的文件。其一为: 敬密陈者:弟自由欧奉召返国,参加国难工作,倏渝半载。遵命担任行政,亦已四月。初抵汉时,正值前方军事失利,后方极形恐慌,难民流离于途,伤兵到处滋事,救济不及,安置无方,人心浮动,怨言丛生,大局几有不可终日之势。而中央机关之西迁,或川,或湘,或武汉,办公地点既无一定,负责长官亦多分散,政务更有  相似文献   

7.
胡杨 《文史精华》2011,(12):25-34,1
阳夏之战,是指辛亥武昌首义成功后,湖北革命军同南下进剿的清廷北洋军在汉口、汉阳进行的一场战争。“阳”为汉阳,“夏”为夏口,乃汉口之旧称,因此史称“阳夏之战”或“阳夏保卫战”。而后一种称谓似乎更普遍些。本文之所以用前称.是因为“战争”一词为中性。对交战双方都是适用的;而“保卫战”一词则含褒义。用在湖北革命军一方自然合适,但战争是双方的,要想弄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必须对交战双方的目的、策略、变化等。都要进行爬梳和认知。  相似文献   

8.
抗战初期,我曾任军政部军法司及军法执行总监部军法官,仅从我个人亲手经办及听到看到的二三事窥见这两个最高军法机关的黑幕。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最高军法机关有两个,一个是军政部军法司,另一个是军法执行总监部。军法司的职权仅限于办理军人违犯一般军法的案件,而军  相似文献   

9.
摩尼教“拂多诞”一词,西方学界认为音译自胡语的教阶称谓。本文在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藉助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法,探讨该词产生的历史真相,解读该词的意蕴。认为其乃武则天延载元年(694)认可摩尼教在华传播的产物,原系其时朝廷为觐见某位摩尼高僧所取名号,而被摩尼教团作为第二教阶的汉文称谓。  相似文献   

10.
平措在《西藏大学学报》2005年第四期上发表了有关《格萨尔》史诗部本习惯以”宗(rdzong)”一词来命其部名的研究文章。作者通过对藏文“宗(rdzong)”一词所含内容和《格萨尔》部名上“宗 (rdzong)”一词所含内容的比较分析,认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既不能和过去作为西藏地方政权机构——行政区域治所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也不能与作为过去有别于普通民宅的特殊建筑物之名  相似文献   

11.
钢盔的来历     
泽川 《文史月刊》2012,(6):18-18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将军亚得里安去医院看望伤兵,一个伤兵向他讲述了自己负伤的经过:“德军炮击时,我正在厨房值日,炮弹劈头盖脑打来,弹片横飞。我急中生智,忙把铁锅举起来扣在头上,结果保住了头部,可很多同伴都被炸死了,我只受了轻伤。”亚得里安由此想到,战场上如果人人都有一顶铁帽子,不就可以减少伤亡了吗?于是,他立即指定一个小组进行研究,制成了第一代钢盔,并在当年装备了部队。  相似文献   

12.
人有姓名 ,国有称谓。中国人历来有讲究名称字号的传统 ,国家称谓亦然。中国有着四千年悠久的文明史 ,表现在称谓上也是古今众多 ,例如今人所习惯使用的“华夏”、“中国”、“中华”、“九州”、“赤县神州”等。然而 ,对于有着诸多称谓的伟大“中国”的名称 ,却历来没有研究专著问世 ,这不能不说是学术界乃至国人心目中的一大憾事。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 ,“中国”诸多称谓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 ,对其一一推源释义 ,并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之事。所以 ,素来很少有人敢于问津。南京大学历史系胡阿祥博士积十余年之功 ,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  相似文献   

13.
秦汉之际的传世文献中“贝带”一词多与装饰器物相连,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对胡式带具的称谓。但经过考古研究后发现、贝饰应该是战国、秦汉之际中原盛行的一类装饰方法,而“贝带”即是以胡式带为原型,以中原流行的饰物来装饰的腰带。  相似文献   

14.
孙剑艺 《民俗研究》2006,(1):194-202
一、“大腕”原本应写作“大万”或“大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腕”一词的“人气指数”直线攀升,早已进入普通话的通用语词系列,成为日益受人欣羡的一个社会称谓。目引十几年前媒体报道一则以见该称谓流行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元前期文献中颇为常见的“陕西五路西蜀四川”称谓,系元人整合前代对陕西、四川两地的习称而成。“陕西五路”与“西蜀四川”具有文字对仗关系,其中的“四川”应理解为四路。曾被前辈学者视为误称的“秦蜀五路四川”实则是“陕西五路西蜀四川”乃至“秦蜀九路”的另一种表述。这一称谓的产生,与元初陕西四川同属一个军政大区有关,使用时段也与这一大区的存续时间大致同步。这一称谓在元初全真道职官系统中也曾出现,时间较地方行政层面稍迟。  相似文献   

16.
关于西安事变,本馆曾与云南、陕西两省档案馆合编有《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历史档案》和本刊亦曾刊布有事变时军政要员来往文电及冯玉祥日记中之有关部分。本篇史料为陆军第46军军长樊崧甫呈送国民政府之件,未曾选用刊布过。樊崧甫为蒋介石之嫡系,时驻节洛阳,初闻事变消息,即迅速作出反应,调兵直扑潼关,与张学良部交火,并以怀柔姿态对付杨虎城所属冯钦哉部。“讨逆军”组成后,樊崧甫任东路军前敌副总指挥,率部向西安攻击前进,至停战令下。其间,樊崧甫与孔祥熙等密电往来频繁。本件史料对事变时46军行动经过及樊氏与各方联络情形记述甚详,掩饰之处,可参酌已刊布之樊、孔来往密电加以比勘。文中对张、杨二人及中国共产党方面的诬蔑之词,为保存史料原貌,未加删改。标点符号为原件所有。档号—(4)/126。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军政界有许多著名人物,因身世、籍贯、任职或政见等相同或相近,被世人并称,如“三杰”、“五虎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等。这些人大都任过军政要职,既有治世之能臣,亦有乱世之奸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杰三洋北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时,麾下有三位天津武备学堂的高材生: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均被袁委以重任。一次,袁世凯在山东德州举行秋操。见王、段、冯三人各领本部,行操布阵,有条不紊,在场的德国顾问不禁脱口赞道:“此三人,堪称北洋军中之杰!”从此,“北洋三杰”之称不胫而走。民国时期,这…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东门”的象征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始时代,诗歌是与神话和宗教相关联的。——朱光潜《诗·郑风》有《东门之》、《出其东广门》、《陈风》有《东门之》、《东门之必、《东门之杨》。以上五首诗都有“东门”一词,为称引主便,简称为“东门”诗。对于这组“东门”诗的主旨,古代学者多斥之为淫奔之诗,现代学者多认为是爱情恋歌,评价虽相廖,但共识也很为明显,即“东门”诗都为关男女性爱之诗。那么现在要探讨的问题是“在一部《诗经》<l,何以竟有五首有关爱情之诗发生在东门?而非南广1?西门?北门?在当时人们的思维意识中,为什么一提到“东门”就让人想到爱情呢…  相似文献   

19.
诰命、敕命在民间的称谓即圣旨。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敕(又称诫敕)《释名》:“敕,敕饬也,使自警饬不敢废慢也”,帝王自上命下之词。诰命、敕命是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为皇帝封赠高级官员的凭证。由于官员的品级不同,诰敕封赠的范围及轴数、图案和轴头亦各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斯坦因说玉门关得名于西域玉石之输入。查古代史、志、记、传及各种类书皆无此说,现当代权威性词书及地名词典亦不取此说,断知其说无稽。本以为。“玉门”一词系借用西汉以前旧有成词。《易》有“西北之卦……为玉为金”之言,又有“金性刚坚”、“玉质温润”之说,“金”之坚刚,用之以抗威诛逆;玉质温润,用以示仁而泽外。“金关”、“玉门”二名互匹,兼示性质功能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