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戏剧的起源与古代社会的祭祀有关,无论是欧洲的神院戏剧,还是东方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从原始社会至历史时代的早期,"鼓乐歌舞一直是沟通人神两界的重要手段."[1]因此,它们及晚出的戏剧成为后来庙会及娱神活动中的组成部分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前后,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故事在中国多次被改编,搬上戏剧舞台,所涉及体裁形式多样.传奇杂剧、民间说唱文学、地方剧、早期话剧均借用了这一题材,通过不同形式的加工演绎,配合推动了反清革命运动.“二十一条”交涉时期,上海主要新剧团体都编演了取材于朝鲜亡国历史和安重根抗日壮举的政治性剧目,体现出对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关注.五四前夜,新剧家郑正秋也编写了相关时事剧,然而演出现场反应平淡,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中民族情绪的暂时回潮.不同时期安重根题材戏剧的叙事重点,经历了从赞扬英雄义举到关注亡国过程、谴责卖国行为的变化,反映出时人对于安重根刺杀行为和朝鲜亡国原因的认知逐渐理性深入.安重根题材戏剧编演活动的兴衰,与社会中民族情绪的强弱相一致.每逢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对日民族情绪高涨之期,也即安重根题材戏剧编演活跃之时.辛亥前后安重根题材戏剧内容及社会反响之变迁,不仅反映戏剧自身发展阶段特点,也是窥视世风与人心所向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3.
郦娃娜 《神州》2013,(6):10-10
自1984年陈佩斯和朱自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搬上春晚,戏剧小品作为独立的舞台演出形式之后,立即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应该说这是戏剧顺应时代和历史,在新时期自然而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对普及戏剧艺术,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意义重大。本文较辨证地阐述了戏剧小品的现状及创作的思路与导向。  相似文献   

4.
唐韧 《广西文史》2000,(1):43-44
这些年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配制出了各种口味:力求再现古代生活的严谨历史剧,借古讽今的历史剧,轻松调侃的纯娱乐戏说戏。《大明宫词》哪种都不是,它的目的,很明显地,唯戏剧而已,而且这个“戏剧”,概念上应属于莎士比亚时代戏剧精神的一种回归。台词与表演追求雍容华美与精致的格调,其意境浸润了莎剧那种浓郁的人文精神。也许是受了《图兰朵》的启示,打算靠拢西方古典戏剧的审美格调演绎大唐的故事吧?这是中国电视剧工作者的一次颇有想象力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曹心怡 《风景名胜》2021,(2):0271-0272
戏剧,不但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投射、历史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凝聚。戏剧表演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情感。观其服装造型,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艺术审美。本文通过论述泰国木偶的造型艺术、历史发展,探讨其传承与未来,带领读者走进暹罗艺术世界,了解泰国人多彩的娱乐生活,领略泰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曾韵蓁 《神州》2013,(15):214-214
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发展文明史的国家,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这五千多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自身独立发展的,又有中西结合发展的,这就表明了中华文化发展具有多元化性等特征。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戏剧表演,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是中国几千年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传统戏曲艺术、歌舞艺术和近现代舞台艺术结合的产物,并在当代国内文学艺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及历史作用。而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的关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项戏剧表演的成功与否。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他们俩的特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戏剧满族的戏剧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两种:宫廷戏剧和民间戏剧. 清初,宫廷内节庆时表演的主要是歌舞.后来受到汉族戏剧艺术的影响,满族戏剧艺术逐渐有了进步和发展,宫廷戏剧也随之发生了发展.宫廷中凡遇节庆都要演戏,其形式不一,花样繁多.  相似文献   

8.
焦菊隐是我国杰出的戏剧艺术家,早年曾创办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培养出一批京剧名优。后留学法国,攻读西方文学和戏剧。1938年回国后,从事抗战的戏剧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人艺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执导了《龙须沟》、《茶馆》等一批名剧,开创了中国民族话剧的新纪元,也奠定了他一代戏剧大师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张彦 《炎黄春秋》2001,(1):62-64
戏剧大师曹禺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我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与文艺界并不沾边,顶多也不过是个曹禺戏剧的热心观众。今天,在怀念这位大师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却不是他的戏,而是他的人。因为,我们之间,曾经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情谊。在我们心目中,他首先不是一个戏剧大师,而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相似文献   

10.
牛白琳 《丝绸之路》2012,(20):10-13
宋、金、元时期,戏剧,戏曲的产生与繁荣有多种原因,其中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带来的文化转型是重要历史背景,特别是少数民族少礼教束缚,喜爱并参与、推动通俗文艺的发展为重要的历史动因。历史上,在具有中原与草原地区交流门户地位的太原地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背景下的歌舞戏剧的交流,充分体现出上述特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要求的提高,戏剧表演及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者与学习者.而戏剧表演作为一种传统艺术,集合了舞台表演、戏曲与歌舞等艺术,是我国文艺界地位极重的艺术形式.而为了使舞台效果更加完美,就需要表演者具有很好的表演程式功底,并把握好其与塑造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因为剧表演与人物塑造的关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项戏剧表演的成功与否.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他们俩的特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清宫剧场考     
宫廷演剧的历史久远,还在戏曲处于雏型期就已经开始了。宫廷演剧的剧场不同于民间的商业化剧场或赛社祭庙式的演出场所,虽然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宫廷剧场的建筑样式受到民间剧场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民间剧场的演变),但其发展仍然是自成体系的。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里,宫廷里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戏剧机构,却并未建立专门的剧场,中国戏曲表演对于场地需求的随意性和自由性,使宫廷里的戏剧演出可以一直停留在汉代厅堂庭院演出的  相似文献   

13.
护育优势创造辉煌陈光建国以来,甘肃的戏剧工作在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政策精神指引下,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先后掀起了四次高潮,为甘肃的戏剧事业谱写出辉煌的历史。甘肃省的第一次戏剧工作高潮出现在1955年。早在1950年国务院颁布《...  相似文献   

14.
王兴  王时磊 《收藏家》2007,(8):59-63
进入金元时期以后,磁州窑瓷枕上的画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北宋时期寥寥数笔的写意画向精雕细刻的写实画发展,由简笔画逐渐过渡到了工笔画。画工们开始在瓷枕上绘制出一系列反映历史与戏剧的人物故事,尤其是众多表现元杂剧故事的画面,使平淡无奇的瓷枕顿时熠然生辉。元杂剧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高峰,它是融合各种表演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而成熟的戏剧形式,也是北方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图1)。元杂剧融进了许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曲凋,语言风趣,情节  相似文献   

15.
谢炎午 《世界遗产》2014,(10):96-101
合阳提线木偶是我国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随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合阳人把提线木偶戏爱称为“线猴”,也叫“线胡”、“线戏”,其产生的历史早于戏剧,被称为“中国表演艺术的活化石”、“中国戏剧的鼻祖”。  相似文献   

16.
郭赟林 《沧桑》2008,(5):65-66
在晋察冀边区所在的华北地区,民间戏曲的种类繁多。戏剧与乡民生活息息相关,年节庙会,各种仪式场合都有戏剧在场。在抗战的特殊环境下,农民的生活节奏被打破,乡村戏剧被赋予了战时的功利性与工具性。戏剧运动在中共的支持下开展,农民参与其中并成为主角,但戏剧主题的单一化与高度纯化决定了抗战戏剧的功利性与暂时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丝绸之路上西域佛教戏剧的情况,很少有人涉笔,历代文献亦不见详载。有关中国戏曲起源多有争议,但大多数人定为宋元时期,这与他们不熟悉西域历史有一定关系。研讨西域佛教戏剧,可以从张骞出使西域与《摩诃兜勒》曲、丝绸之路上佛教节日中的戏剧活动、西域出土的佛教原始剧本和《舍利弗传》与目连戏等方面着手。从西域出土的佛教原始剧本来看,任半塘先生认为中国戏曲源于唐代,其设想并不是主观臆断。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不断深化实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在注重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建设的投入.而戏剧作为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又赋予了戏剧新的内容与含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戏剧表演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创新,来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下.  相似文献   

19.
正1980年代,好友李霍勤女士(安徽省徽剧团编导、省内知名剧作者)的新编历史京剧《憨郎与紫薇》,由铜陵市京剧团排演,参加安徽省第二届戏剧节汇演,获得了二等奖。在戏剧节上演出时,恰又被北京《戏剧电影报》主编杨晓雄先生看中,并撰写《满汉团结的赞歌》一文在《戏剧电影报》上刊出。之后,又在杨晓雄先生的操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戏剧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清廷定都北京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顺治朝为始,清代前期的戏剧文化、戏曲艺术的总趋势是在不断发展的。其间,清前期的帝王曾对戏剧文化政策进行过一些调整和改变,致使其发展过程几度风雨.几经波折,但是.他们对当时能够代表祖国的主要剧种是积极扶植的,同时,对一些地方戏剧也并不一概排斥.因此,在清前期才出现了如昆曲再度繁盛、《京腔十三绝》、徽班进京等彪炳中国戏剧文化史册的重要篇章。满族人关后的戏剧文化,主要体现在康熙、乾隆两朝,上述几个重要篇章也正是在这百余年内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