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七年初国共合作初步实现,是我党逐步摸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阶段。同时,这也是我党学会正确处理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关系、特别是逐步走向正确处理我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重要阶段。本文试图就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我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法宝。1935年秋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即提出灵活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启动从内战到抗战的战略转变。在此后将近两年曲折、复杂、尖锐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其策略,由“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以至“联蒋抗日”。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力进行调停,促成和平解决。国民党和南京政府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与各党各军各派的逼迫下,其方针、政策也几经变化。国共第二次合作终于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威逼南京之际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实际建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进行了坚忍不拔的努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赢得了全国上下一致的信任。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从内战到抗战的伟大战略转变,促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事关历代治边政策认识的关键词汇"羁縻"做了深入分析。认为"羁縻"的要义是"控制"而非"笼络";历代史书尤其是正史中同为"羁縻"但表现的"控制"程度不同,具有宽泛和灵活的特点;多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出现的"夏"、"夷"二元结构的观念和现实是"羁縻"政策形成和实践的基础;作为一种补充方式随着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完成,"羁縻"政策也会为直接统治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的大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但蒋介石政府在抗战的同时,依然致力于消灭中国共产党、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挽救国家危亡,中国共产党理智分析时局,在军事和政治上采取一系列策略,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为抗日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青海在独立建省之后,一直处在马步芳家族的统治之下。马步芳当了省主席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在青海的统治,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民族政策,本文就政治、宗教两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曹芳芳 《南方文物》2013,(2):113-116,117,118,66
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渐趋多元化,而性别考古学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梳理了性别考古学产生以来所走过的的历程,尤其对中国考古学中的性别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本文将中国考古学中的性别研究划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建国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90年代至今。其中在第三个阶段,后现代视角的性别考古学真正在中国出现。本文并对中国后现代视角下的性别考古学进行了反思,希冀能够引起学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从制度、立法及法律法规层面,土司制度显然是封建残余,只能废除,实行改土归流。但是,在实际社会中,土司又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事关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不得不正面应对。因此,各级政府在"废除土司"、"改土归流"的大旗号下,根据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发展,推陈出新,磨合适应,力求找到适合自身实际工作的政策和措施,改良土司行政,为延续几百年的土司制度在民国国家体制中找到一个合法的制度性、政策性存在。这些具体工作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的制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一近来发表的论著表明 ,在日本史学界非常盛行“蒙古时代史”和“蒙古帝国史”的研究 (参看森田宪司 :《元朝的科举资料———以钱大昕的编著为中心》 ,《东方学报》第 73册 ,2 0 0 1年 ,第15 8页 ;堤一昭 :《东亚 (中国———五代、宋、元 )》 ,《史学杂志》第 10 9编第 5号 ,第 2 15页 )。 2 0世纪 90年代日本学者陆续发表了元史诸领域的研究成果。近两三年来这方面论文的数量仍在逐步增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许多相关资料的发现、整理和公开为日本学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 ,尤其是碑文资料的出版 ,为史学工作者带来了很多方便…  相似文献   

9.
黎俊祥 《沧桑》2015,(2):92-96,103
史料笔记对民俗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晚清史料笔记对民俗的记载而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传统民俗的记载,二是保留了近代以来民俗变迁的资料。笔记史料对民俗的记载虽有零散、芜杂等固有的缺陷,但其记载更为丰富多彩、细致生动,同时也更为客观、可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阶级政党,通过"朋友"与"敌人"的区分以及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策略的实行,将占据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纳入自己的阵营,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社会基础。抗战时期党的主体力量是农民(主要是贫农和中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产业工人),这虽然有违党的组织路线,却恰与近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布的实际状况相同构,从而决定了中共有可能真正贴近中国革命的现实,取得足够的政治潜力。  相似文献   

11.
在建国以来的历次运动中,受"左"的错误思想干扰,侨房不断受到侵犯,出现了"土改被没收、私改被经租、文革被挤占"的乱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将落实侨房政策作为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包干负责""限期完成"。广东省落实侨房政策历经了以农村为突破、以城市为重点、最后攻坚"四类侨房"的艰难探索和实践过程,形成了广东经验,具有鲜明的广东特色,但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论文分析其实施后面临的政策难点和现实困境,提出解决思路,为政府机构进一步妥善处理侨房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最基本保证。本文试图通过共产国际和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策略、方针的比较研究,说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存在和发展,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吸收了共产国际指示中的正确因素,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出土收集的东周至秦之际的中原式铜戈的整理分析,判断铜戈的使用机能及其变化,以此来对这些铜戈作型式分类,并根据共伴遗物、出土遗迹以及铭文等推测这些铜戈的年代,总结不同型式铜戈的特征,归纳铜戈分布的聚集分布区域,分析铜戈流入的背景,完成对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出土中原式铜戈的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抵抗外敌、取得胜利至关重要的策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兴盛的必然法宝。它是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领导和实施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局域内产生的必然联系产物。自1937年9月,通过国民党和共产党商讨后,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它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到现在,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国科学社团发展研究——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剑 《安徽史学》2002,2(2):56-63
中国科学社作为民国时期最为重要的综合性科学社团,对各专门学会的创立与发展有指导与示范作用,但没有成为联合全国各专门学会的统一组织,没有担负起“指导、联络与奖励”中国科学发展的学术评议功能。这一角色转换没有完成,与民国各重要学术团体之间存在“门户”之见、中国科学社自身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组织系统、国民政府国家科学发展体系的形成等因素有关。这样,作为制衡政府强力的民间科学社团力量在民国时期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合力,极大地影响了民国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霞 《沧桑》2009,(5):105-106
从对改革开放30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文件的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不断地进行调整、创新。这些调整、创新主要体现在:一、一系列对台文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由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到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演变;二、体现了对"一个中国"概念表述的旧三段论向新三段论的演变;三、体现了由"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到"命运共同体"的演变。此外,双方和平谈判的方式及内容也发生了诸多改变。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历史变迁视角而进行的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私房政策经历了从保护到改造的重大转变。这种认识未重视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领导角色这种连续性。从利用私房本身到限制其经营,并最终改造其所有权,这是一种政策的形成而非转变,也较好地回答了"承认"与"保护"、"所有权"与"经营权"、"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等问题。此外,私房改造还改变着房主的生活方式,区分了"合理利润"、"投机剥削"和两种"资料",一定程度上照顾了房主生活。这是私房改造虽有问题但仍能顺利完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岸信介内阁时期是战后日本与美国、中国外交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岸信介为与美国政府达成安保条约的修订,极力将日本打造成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可靠盟友,将对华政策居于次要地位。笔者认为岸内阁时期中日关系的破裂是岸信介亲美疏华政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1950年8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中央政府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基本原则。作为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大省的四川,其做法和经验非常具有代表性。四川省通过加强中医政策教育、开展中医进修、将中医纳入国家卫生行政体制、推动中药的研究与应用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医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有了较大的提升,不仅对新中国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对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