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曹定云我们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作为古文字中的“夏”,我们不可不求,不可不察,不可不辩。自北宋以来,一代又代的文字学家,对古文中的“夏”,不断地作出辩识和考征。但截至目前,这一过程并没有完结,“夏”字的衍变过程、人...  相似文献   

2.
关于谁是夏朝创始人的问题,在古书上并没有什么分歧,都认为禹或者叫夏禹、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王。但是近人由于对古书的理解不同,才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认为是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建立了家天下;还  相似文献   

3.
木木 《南方人物周刊》2013,(14):110-110
夏朝崇信天命,商朝崇信鬼神,周朝总结前代得失、崇信道德,所以孔子感叹说:周代借鉴了夏、商二代,文采茂盛.我采取周文化。周公制礼作乐,中原诸侯久受教化,文明程度高,对鬼神敬而远之。秦的先祖原来是周王室牧马之臣,久处西方边陲,直到秦襄公击败犬戎,勤王救周,才被封为诸侯,所以文化落后野蛮,十分崇信鬼神。  相似文献   

4.
贵州有些《方志》和《文史资料》说:“在夏、周(或商、周)时期,贵州为梁州(四川、陕南、陇南)南裔,荆州(湖北、湖南)西鄙。”此说正确与否?本文想予以解答。一九州为后世之设想九州之名出自后世书籍,并非夏朝文献所载。既为后世之说,其为猜测(或是一种想像),一见即知。例如: 左丘明是春秋末期的人。《左传》记事时限又止于公元前四六四年(鲁悼公四年)。则左丘明也应是前四六四年前数十年间的人。他距夏禹时代已晚了一千五百余年,他的所言当然不宜作为夏禹历史的根据。相传,《左传》又是左丘明所写之书,如此,《左传·鲁襄公四  相似文献   

5.
朱乃诚 《文物春秋》2021,(1):3-25,72
中国考古学从1921年兴起以来,至今已有百年的发展历程。100年来,中国考古学在早期人类至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研究中,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揭示中华古代文化与文明以连续发展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与中华文明瑰宝”、丰富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方面,功绩卓著。尤其是在中国史前史和夏商历史的研究领域中起着主导作用,初步建立起夏王朝以前约200万年的中国史前史,探索的夏文化成为广为接受的认识,填补了商代历史研究的空白,为重建中国上古史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牛燕 《神州民俗》2009,(12):15-17
孔子生活在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乐文明,到了孔子时代,开始礼坏乐崩,面临着革故鼎新的大变化。“革故”,要继承优秀传统;“鼎新”,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方向。孔子是那个时代的礼乐大师,他大胆宣称“斯文在兹”,以“斯文”自认,通过著书立说和整理文化典籍,继往开来,全面终结了以往的礼乐文明,向新时代提供了新思想、新理论和新的经典文本。以往人们在谈论孔子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时,往往语焉不详,未做具体论述。笔者认为,孔子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五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传统香文化,发展已有几千年历史,且和福建渊源深厚。宋时,中华香文化发展到极致。当时的“东方第一大千年国“潮”“人之喜香,如花之向阳。”中华香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戴兰草等,“香气养性”的观念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8.
王子初 《中华遗产》2009,(10):80-95
中国的音乐文明史有太多悬案:在历史上尤其是秦时期,中国音乐曾经达到怎样的高度?两千年来,传统音乐理论里所推崇的“宫、商、角、徵、羽”五正音真的是中华音乐文化的“正统”之音吗?随着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这一切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始于尧舜时代,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六经是它的宝库,孔子是它的标识,“允执其中”是它的道统。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也是儒家的。孔子与后世儒家显然存在差异。21世纪,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抗衡的过程中,孔子的智慧必将受到全体中国人的重视和全人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旅游》2003,(5)
洛阳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起,先后有13个皇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2000多年,占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五分之二,号称中国的“九朝古都”。汉唐时,“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那时的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东都”,“诗都”、“花都”等美称。悠久的历史给洛阳留下了丰厚灿烂的文化积存,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为此而感慨“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相似文献   

11.
近年,从东亚日本到欧美诸国,日益兴起了我国古代先圣的孔子热和儒学热。孔老夫子的儒家学说不仅早就传扬中华城外,而且大步走向世界。本文对此提供了丰富的例证和史实,以期引起读者注意,并思考应如何正确对待、批判吸受和继承发展包括孔子学说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谢炎午  曹志峰 《旅游》2010,(2):44-47
周人的家园 对于陇东的关注,还是源于我对西周的了解。 西周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着显要的位置,被称为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花样年华”期。的确,灿烂的青铜文化,深厚的中华农耕文明,都和这个叫“周”的时代不可分割。陇东地区就是展示这“花样年华”蓓蕾初放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13.
王可  陆岩 《旅游》2003,(5):6-9
洛阳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起,先后有13个皇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2000多年,占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五分之二,号称中国的“九朝古都”。汉唐时,“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那时的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东都”,“诗都”,“花都”等美称。悠久的历史给洛阳留下了丰厚灿烂的文化积存,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为此而感慨“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相似文献   

14.
正本书以夏禹神话传说为研究对象,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立足文献考辨,一方面追溯夏禹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史影",一方面探讨夏禹神话传说的演变发展,同时客观评价古史辨派神话研究的功过得失。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夏禹神话中的‘史影’",重在探求和考证夏禹神话传说中的"史实素地",通过考古发掘、出土材料和文献记载,梳理与夏民族、夏禹有关的历史传说:古史谱系、民族起源、平治水土、征伐战争、夏族"图腾"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古代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全宏 《丝绸之路》2010,(16):40-42
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出了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在这漫长而又充满智慧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性。体育文化蕴涵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古代体育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迹里渗透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戴逸 《清史研究》2004,(2):123-124
“中华文史网”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今天正式开通了。它旨在发布以清史编纂为主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资料和各种信息,其范围将涉及史学、文学、哲学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清史纂修工程的启动,是认真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表现出国家对社会科学的极大重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华文史网”作为清史纂修的一个辅助性工程,其成功开通预示着清史项目将高质量地如期完成,也预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宏扬。在计算机网络时代,任何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建设事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借助网络平台介绍、宣传自己,展开各种活动。“中华文史…  相似文献   

17.
庞洪 《文物世界》2011,(2):55-57
孔子刚去世,鲁国当时的国君鲁哀公非常悲伤,亲自写了诔文祭悼孔子,并在文中尊称孔子为“尼父”。鲁哀公又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把孔子阙里的故宅改为庙,以奉祀孔子,这就是中华大地上专门供奉和祭祀孔子的第一座孔庙。  相似文献   

18.
陶寺遗址乃尧至禹都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上古史上,在夏朝之前,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唐尧、虞舜时期,已进入“五帝”时代了。关于“五帝”的历史,过去直至今日,仍有知名学者认为是传说乃至神话,采取了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他们只承认商代才是信史。现经考古发现的一批遗址,可以补充古史资料,也在逐步成为信史了。近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公布了新的夏、商、周年表,确认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二里头遗址年代就是夏朝年代。但是,该遗址至今尚未见到文字的直接材料,也未发现城址遗迹以及带有标志性遗物。如果是个学术问题,仍有研究的余地。考古研究的另一个任…  相似文献   

19.
子夏的孔门求学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培华 《史学月刊》2004,(9):115-117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为孔子的得意门人,小于孔子44岁。在儒学发展史、中国教育史和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子夏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现代学术界不仅对子夏拜师入孔门时间的推断过于滞后,而且对其孔门求学时期的表现也有误解,认为他不够“乐知好学”,面对外界“纷华盛丽”的诱惑,“子夏等人属于‘心战’未能自决者”(《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册第251~25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揆诸史料,仍有深入辨析、廓清误解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朱宇聪 《神州》2012,(33):199-199
孔子在《论语》中讲到“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以一句“礼者,人道之极也”道出了“礼”的地位。讲求礼教,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礼”反映在文化中,便体现为形成一套制度式的软性方式传承社会思想,是具有稳定性、公认性、继承性、便宜造作性的文化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礼”有着很重要联系的一个说法便是“礼乐教化”。“礼”与“乐”相互配合和融通,形成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基本文化范式。作为中华“礼仪”文化浸润下的“乐”,也必然带有“礼”的特征,形成了梨花大鼓这种艺术的风格。本文从中国文化大背景入手,来分析梨花大鼓这一“乐”中体现的“礼”,以求获得对这一中国传统曲艺形式最“中国味”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