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文章着重分析了阜南县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阜南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人类最先开创的产业,源远流长。云南的自然条件复杂,动植物种类繁多,农业资源非常丰富。远在170万年以前,就有古猿人生活在云南的元谋等地。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云南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农业。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种植业使用的农具和耕作方式较能代表农业的发展水平。云南农业的发展过程大体上是:刀耕——锄耕——犁耕——牛耕——机耕。也有把这一过程简化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3.
60年代,山西省委在树立了大寨这一农业先进典型后,又提出“一带二”的口号。通过“一带二”,不仅在全省普及了大寨精神及其基本经验,推动了农业学大寨运动,而且较好地克服了大寨发展农业中的某些缺点,端正了山西农业的发展方向,对促进山西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而土地又是农业的根本,是各种农作物生长的载体,土地的多寡、土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收成的丰歉。因此,开垦、拓展土地成为我国古代各个朝代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仅就清代我省的垦荒活动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自低碳经济提出以来,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多集中在工业领域,而在农业领域研究的较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农业基础保障作用的日益凸显,处于农业转型时期的黑龙江省,如何在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已成为全省未来农业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6.
富裕佃农:英国现代化的最早领头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是英国资本主义发生的策源地,而不是商业或者手工业,后者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英国原始积累成功的秘密,在于农民个体的普遍积累,在于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以前,英国农民已经经历了长时期、普遍的积累,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殷实的、又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富裕佃农。他们一心扩大耕地和牧场,或买卖或转租或垦殖,很早就一直以零敲碎打的方式进行“圈地”;更重要的是,富裕佃农最早创立了工资雇佣生产方式。它有着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不承认等级,漠视身份,最大限度地追求市场利润,完全不同于庄园经济。富裕农民经济在市场上击败了领地经济,迫使领主不断肢解领地地产,进一步扩大富裕农民经济的规模,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阶级逐渐形成。显然,农业资本主义是富裕佃农推动的,领主不过是被佃户逼上商品经济的“贼船”。是约曼——富裕农,还有他们的延伸体乡绅,而不是领主或新贵族,成为英国现代农业的发起人。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史志》2004,(2):48-48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是主管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职责:(一)  贯彻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贯彻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二)  研究编制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农业生产指导性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三)  研究拟定农业生产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品品质的改善;提出有关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宗农产品流通、农村信贷、税收及农业财政补贴的政策建议;组织起草种植业、渔业、农机等农业各产业…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前期,湖南省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与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斗争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局面有密切联系,整个过程经历了试点、推广、挫折三个阶段。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粮食产量提高,为湖南省农业迅速走出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局限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体制框架内实行的,因此,阻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9.
商丘特色农业产品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迈向更高层次的客观要求,是农民发展市场经济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是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变革和创新。商丘惠楼山药的农业产业化研究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的内在需要,不仅是农业市场化的要求,还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商丘惠楼山药的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惠楼产业化生产的成功,最终不仅能够实现有效建立起连接农户和市场的组织和机制,实现惠楼山药产业化经营,而且能为商丘产业化经营发展作出实证,进而带动整个豫东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大跃进后山东省恢复农业的对策。这些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期望能够为当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农业的基础地位凸现出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重视。在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较差的山西,省委对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进行了积极扶持和鼓励,科学技术日益深入人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本试图对此做一初浅探讨。  相似文献   

12.
胡蓉  吴春庆 《攀登》2011,30(6):89-91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抵御农业风险均离不开农业保险。在农产品分散生产的情况下,作为青海省支柱产业之一的农牧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户、中小型农牧企业与合作社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和扩大青海农业保险,以减少农户的风险损失,提高农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并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陈旧;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相互脱节;条块、部门、地区分割严重;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机制不健全,供给量严重不足;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推广工作,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尽合理;推广经费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等。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国际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理论与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探索了如何建立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农民的积极性,合理地组织分工与协作,发挥组织效能,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宏观管理行为,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为人、财、物、信息、管理最优组合的系统,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扩散与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战乱不断、灾荒连年,加上过量征兵征工,国统区农业劳动力遭受了严重损失;同时,地租、高利贷剥削与繁重的苛捐杂税不断加重农民的负担,物价的高涨又造成农民生产成本与生活支出剧增,迫使无数农民被迫脱离生产,导致国统区农业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使国统区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农田大量荒芜,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国统区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  相似文献   

15.
闻海燕 《古今谈》2010,(3):15-18
浙江省是我国农村发展最快、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之一,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与浙江省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是紧密相关的。浙江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农民就业致富能力为目标,发展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农民培训模式,使农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能力显著提高,农民拥有专业技能的水平和人数显著提高,从而使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得以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SWOT模型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在SWOT分析基础上对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前言休闲农业是依靠农业、农村、农民独特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融合观光旅游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发展农村的自然景观、文化和农业生产资源的多种功能,向人们提供休闲观光、文化欣赏、科普教育、休闲服务、风俗民情感受、农产品和农事体验的一个新的产业。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较  相似文献   

17.
陈曦  邱若宏 《中国地方志》2006,23(11):42-47
明清之际的湖南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前提。这主要表现在:湖南农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耕田面积扩大了,耕作技术提高了,粮食生产有了剩余,农业生产内部分工显著;手工业和矿业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社会分工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商业和商人资本因为基本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18.
李浩 《民俗研究》2003,(1):132-139
《四时纂要》是唐代韩鄂编纂的一部按月列举应做事项的月令式农家杂录。书中涉及唐代北方农民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农业生产、农副产品的加工与制造、医药卫生、器物修造等,内含丰富的民俗学素材。本文即以《四时纂要》为基础,了解唐代北方的农业生产习俗。  相似文献   

19.
尚伟伟  郭芬艳 《沧桑》2014,(1):90-93
20世纪50年代,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民主革命后所取得的政治条件和物质基础,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把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的中国农村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引导中国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开始了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重新审视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个体经济体系,丧失了集体经济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制约和影响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探索和创新农业合作化新的组织形态、管理体制,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依然是中国农村生产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必然依赖。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刚刚起步,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相比,农业生产相对滞后,满足不了社会对粮食的大量需求。为了迅速扭转这种局面,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党中央把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规定“五年内将扩大耕地面积3868万亩,到1957年要达到65745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