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7月4日, 国独立纪念日. 一个美国人眼里的中国《风雨如磐——五四前后的中国》摄影展在南京这个当年的国都开幕. 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安排.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千年.然而,当我们在南京科学会堂目睹这批上个世纪初期同时也是科学与民主刚刚进入中国时的老照片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以及其中不变的精神.这正如老照片的拍摄者——西德尼·D·甘博在其《北京的社会调查》一书中所言:“中国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伴随1911年革命而来的变化让人由衷惊奇.” 同时他又说:“公元纪年第三个千纪中将要发生的最为重要的种族进步——正在启动.”而“不达到理想的至境,中国人民是不会自愿停下脚步的.”想想看,说这些话的人是1908年至1932年间4次旅居中国,并为我们留下《北京的社会调查》等5部专著以及5000余幅极具价值的历史照片的美国人,这  相似文献   

2.
林小云 《福建史志》2006,(6):49-50,54
2006年9月下旬,《风雨如磐——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大型历史图片展在福建博物院开展。这些由西德尼.戴维.甘博先生拍摄的黑白历史照片全方位记录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至为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的面貌.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内容广泛深厚.主题客观深刻,作品的艺术成就令职业摄影家们折服。这些照片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也为中外社会学家了解、研究中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摄影术传入我国是在19世纪中叶。早在1847年,厦门人林缄在他的《西海纪游草》中就提到“神镜”,可惜的是,他带回的“神镜”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可供参考研究的照片。英国出版的《摄影的历史》也提到英国的旅行家们19世纪在中国“无论是在旅行期间,或是定居下来,都拍摄了不少照片”,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成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1926年来华访问的湍典王储拜会艺术大师梅兰芳,并留下一张一直珍藏在瑞典皇家图书馆的照片。当瑞典驻华使馆最近将照片赠送给中国时,照片中的诸多人物给新闻界留下一个个难解之谜。《解开梅兰芳和瑞典王储合影之谜》将通过一段生动的忆述为您揭破谜底。  相似文献   

5.
甘桐文 《江淮文史》2021,(3):121-127
叶挺不仅是北伐名将,驰名中外的军事家,也是具有艺术天赋、热爱生活的摄影家,望远镜、手枪和照相机总是和他形影不离.即使是在指挥作战,他也会冒着枪林弹雨抢拍照片.正因为他的这一爱好——摄影,才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资料照片.在他留下的宝贵照片中,有两张战地服务团女战士的照片,不仅是战地服务团史料中为数不多的图片资料,更...  相似文献   

6.
省农场总局自开展史志工作以来,在征集历史照片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现存历史照片9000张左右,其中十分珍贵的有近百幅;编辑出版了《北大荒画史》(获省党史研究成果二等奖),并为大批志书和《王震画册》等提供了照片资料,发挥了历史照片应有的作用。时至今日,2000年续志已迫在眉睫,探讨历史照片的搜集经验、教训以及今后工作的设想,对于为下届修志做好  相似文献   

7.
在芥川龙之介1921年旅行中国期间所拍摄的影集中,有两枚摄于西湖楼外楼菜馆的珍贵照片。现今这两张照片作为楼外楼最早的历史旧影被迎回拍摄原地,日本作家与西湖百年名号的“再发现”,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增添了一段佳话。本文将对两枚照片的史料价值进行考证,并结合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从一个侧面再现作家当年的西湖之行,同时也对消隐在这段历史背后的人与事进行钩沉。  相似文献   

8.
《慈溪县志》“经济总情”编第230页中,放了一张1967年红卫兵街头游行的照片,以配合文中一段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记述.出乎预料的是,在搜集、选用这张照片过程中,以及志书出版以后,竟引起编纂室内部和一些方志界同行、读者的争议,意见纷纷.归纳一下,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根据《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第二章第七条“关于建国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要遵守宜粗不宜细的原  相似文献   

9.
关于《苦峪城断碑》的年代马雅伦《苦峪城断碑》已佚,没有留下碑拓及照片,亦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辑录。目前学者引用碑文资料主要根据《甘州新志》及《陇右金石录》的部分文字记载摘录而成,李并成《唐代瓜州(晋昌郡)治所及其有关城址的调查与研究》一文认为碑为张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战争过去了将近60年的时候,在当年中国远征军打败侵略者的地方--腾冲,发现了一组日军留下的人体照片.这是世界上最奇特、最罪恶、也是最悲惨的人体摄影照片,照片主人是慰安妇,那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人类犯下的最严重的罪行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回忆;照片中散发着亲切、祥和,照片中透着浓浓的情,深深的意;年轮,在这一刻刻下重重的一笔,历史,在这一刻留下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近80年来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各种论著可谓灿若星河,硕果累累,惟有关孙中山先生照片研究的论著为数不多,屈指可数。其实照片是历史的记录,是无言的自传,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对这些留影进行系统研究,也许是孙中山研究领域里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3.
玛索琳娜·伊文思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的妻子和最重要合的作者,他们拍摄了《四万万人民》、《愚公移山》、《风的故事》等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为中国的抗战、“文革”等历史留下一份底稿  相似文献   

14.
张志和探微     
张志和是一个谜.在唐代星汉灿烂的文苑里,张志和是一个十分耀眼的星座.他的诗自成一格,《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艺概》评其“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于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在日本国,张志和被奉为诗祖.然而,他的生平事迹却一直鲜为人知.宋人欧阳修著《新唐书》,为张志和留下一传.约480余字,很短,也很精彩,但未见其生卒年.历史的秘密,有时也会被偶然的机会所揭破.近年祁门县在灯塔乡张村发现了志和后裔编续的族谱——《大成宗谱》,为我们研究张志和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珍妃像辨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一九八二年第一期(总第十一期)上,发表了冯荒同志的《关于贞贵妃肖像》短文一则,并同时刊登了一幅“贞贵妃肖像”的照片。同年,这幅肖像即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编的《清代帝王陵寝》一书所录用,属名为“光绪皇帝的珍妃像”,并与瑾妃照片并列刊出。 无独有偶,民国十九年(1930),北京故宫博物院主办的《故宫周刊》第三十期“珍妃专号”上也曾刊载了一幅珍妃照片,并在照片上端注有“珍妃遗像”四个大字,括号中,还注有“刘宫女言,照于南海”的字样。 这两张照片,即“贞贵妃肖像”和“珍妃遗像”,从相貌上看,判若两人,不知孰是。就其封号而言也相去甚远。封号之不同,照片之殊异,若不辨清,不仅对清史中颇有影响的人物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主席1970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斯诺,并将接见照片在《人民日报》等报刊的头版头条位置刊发,向世界传达了一个意在改变世界战略格局的重要信息.但这张照片却在后来的著述里和引述中,产生各种争论:其一发表的是哪张照片;其二,究竟发表在《人民日报》哪一天;其三,版面是否周恩来亲自布置和安排的;其四,更有借毛泽东与斯诺的合照,将林彪形象“挤出”国庆报道头版头条的说法.本文作者特查阅了当年的《人民日报》和其他史料,以澄清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7.
我在延安《解放日报》经历的审干与“抢救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辛 《纵横》2001,(10)
半个多世纪前,延安整风中那一不和谐的插曲——审干与“抢救运动”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鉴戒。黎辛先生的回忆专文中,记下了他在延安《解放日报》的亲见亲历,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正>2009年第11期我最喜欢的文章是《进城:中共铁腕治理,奠定江山政权》,但我认为封面"进城"二字太大。照片不符合主题思想。应选用进城前的混乱情况图片或进城后的安定照片。或进城前后两图片对照,才显得中共铁腕治理有方,关注民生。(湖南省湘潭县石鼓湾朱先涛)我已连续几年订阅《文史博览》。书内刊登的一些文章,阅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记录性文章和知识性文章,使我深受感动和鼓舞。特别是看到一些老照  相似文献   

19.
1973年《周总理最后一次回延安》,时值“文革”期间,周总理参观了延安纪念馆,看到陈列馆召寥寥几张照片……历史怎能随意修改,周总理回首往事井做了许多重要指示,要求陈列馆实事求是反映当时历史,言谈话语中展示了一个革命家无私无畏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1953年刚打完仗返回滇缅边区基地的游击队,在作哝柏杨的《异域》里所定的那支武器短少,军粮缺乏的孤军,在被遗忘了半世纪之后,又被这张历史照片拉了回来.他们的血肉之躯也曾经年轻过,然而大部分都已成为了异乡游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