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根据台湾著名客家研究学者陈运栋的《客家人》一书中,“客家东移台湾的路线及分布”这一章写道,客家人早在明郑时代就有粤东和福建的客家人跟随郑成功的部队入台。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将领中,有名的刘国轩及其部属等即是客家人。在康熙二十五、二十六年间,广东嘉应州(即现今的梅州市,旧称“嘉应州”)属的梅县、镇平(即现今蕉岭县)、平远、兴宁、长乐(即现今五华县)客家人曾大量跟随一批闽南人之后而来台湾。  相似文献   

2.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大批闽南民众迁居台湾.清朝统一台湾后.为了消除台湾民众的反清思想.安定社会秩序,把因反抗清朝而迁往台湾的明郑政权上层人物及军队士兵等汉族移民回迁.使台湾的汉族人口减少近半。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在行政建制上把台湾作为府.隶属福建省。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公元1662年二月,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中国的神圣领地台湾.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也就是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观动机是什么?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不多.其实,研究郑成功复台的动机,有助于对他作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及相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发表自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蒋亦凡  慧明 《旅游》2014,(1):12-17
在崇神而念旧的闽南,逢年过节,人们不仅要把红龟粿做得吉祥好看来取悦于神,还要把它做得足够好吃,以留在凡俗的日常饮食文化中。透过红龟粿,不仅能看到闽南的民间信仰、闽南的米食传统,还能看到闽南人关于家族迁徙的集体记忆和族群的身份认同。红龟粿,就是如此特别的一种糕点。红在供桌的龟闽南人常常亲切地称红龟糅为"红龟",是把染成红色、包有馅料的糯米团压上寿龟纹样,蒸熟所得的一种粿。  相似文献   

5.
台湾行政区划地名中采用中国大陆地名源自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郑成功为了驱逐荷兰殖民者,建立反清复明根据地,率军收复台湾,并在台湾建立政权,从事开发建设。由于离乡背井,郑成功十分怀念大陆家乡.  相似文献   

6.
台湾的地名,凝结着荷兰侵略、郑成功收复、福建移民、日本人殖民统治、两蒋败退台湾等历史痕迹,夹杂着台湾各部落语言、闽南话、客家话、日文等发音,几乎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故事. 高雄旧称“打狗”,来源于当时此地马卡道部落话“takao”,义为“竹林”,音译为“打狗”.嘉义民雄乡在20世纪20年代才有了“民雄”的新名,之前此地一直被称为“打猫”,因为此地为台湾平埔打猫社所在地,“打猫”是部落话Taneaw的音译.来自台湾原住民部落的音译地名还有基隆(旧称鸡笼)、艋舺、暖暖、关渡、八里、斗六、大埔、达邦、特富野、弥陀等等.  相似文献   

7.
17-18世纪是闽南人海外移民的高潮时期,也是台湾移民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台湾移民以闽南人为主,可说是闽南社会在海峡对岸的延伸.推动闽南人移民海外的内因是明中叶以来的人口压力,而16世纪中叶欧人东来以后带动的商贸和东亚、东南亚沿海地区的开发使对中国商贩和劳力的需求大增,则是吸引闽南移民的拉力.在整个17-18世纪,始终存在着华人海上商贸和海外移民的互动.闽南人冒险、重商的人文精神,则是使这种推力与拉力作用得以实现的主观原因.17世纪20年代以来,由泉籍郑氏集团主导的海外华商网络和台湾开发则是台湾泉籍人多于漳籍人和泉籍人主导台湾商贸的主要原因,这与17-18世纪海外华商网络和华人社会以闽南人为主、闽南籍者又以泉府人居多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促进闽台成功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2012年9月14日,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南平市社科联、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郑成功闽北军政生涯与闽台成功文化交流”学术年会在闽北中心城市南平隆重举行。来自福建省、市各高等院校、民间社团和新闻、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八十余人参加了这一大会。会议共收到相关论文18篇,散文、诗词、民间故事等作品近十篇,书法作品两幅,就郑成功与延平(今南平)、郑成功与闽台文化交流、郑成功与延平条陈、延平条陈与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文化研究等相关问题阐述了各自见解,其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高致华 《史学集刊》2006,(5):17-21,57
“郑成功信仰”在台湾汉人社会中的发展,早自清领台湾时期,便已超越了乡土的情感和地域的观念,统合宗族性、地缘性、民族性等多重特质,而成为台湾此一移民社会的共同信仰。“郑成功信仰”别于其它一般汉人社会里常见的民间信仰,官方的介入极深,其中隐藏着强烈的政治意图。在探讨“郑成功信仰”的时,民间与官方为两大方面,加上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不同主政者接二连三地为郑成功重新定义,而有了不同的诠释,使得此一信仰文化复杂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 ,在台湾省台南市安平一带发现了许多瓷质古壶。据考古学家验证 ,这些古壶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攻打荷兰殖民者时用来炸城堡的装炸药容器。“安平古壶”为福建泉州所产 ,由郑成功从大陆带到了台湾。除此之外 ,台湾岛内还留存许多郑成功的遗迹 :被列为台湾一级文物的台南市安平古堡“赤嵌楼” ,于 1 6 5 0年为荷兰人所建 ,郑成功在此擒捉了荷军司令官 ,该楼便成为郑成功登陆后第一个用来处理军政事物的衙署“承天府”。如今 ,这里古井隧道犹存 ,城堡残迹依然可见。郑成功的病故地原来是荷兰占领军总督的巢穴热兰遮堡 (今安平 ) ,郑成…  相似文献   

11.
在山青水秀的闽南地区,有不少名人的墓地和纪念馆。其中南安市水头镇的郑成功墓、石井镇的郑成功纪念馆,和惠安县黄塘虎窟的施琅墓、晋江衙口的施琅纪念馆,都是引人注目的。这两位明末清初动荡年代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彼此之间又有着非同凡响的关系。最初,郑成功和施琅都是抗清活动的参加者,施琅还曾在郑成功手下任左先锋。二人关系“相得甚”,郑成功很看重施琅,军中重大、机密的事都要和他一同谋划。然而,以后他们分手了:郑成功坚持抗清,施琅归顺清朝。二人的分道扬镳,要从郑成功南下支援南明永历政权讲起。顺治七年(1650年)…  相似文献   

12.
张声和 《古今谈》2002,(4):52-53
无论是在大陆或是在台湾,人们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情感都是非常挚热的。在温州沿海一带,留下很多关于郑成功的传说故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正南安中宪第,又名"九十九间",位于郑成功祖地——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延平街道,与金门仅距6海里,系南安石井人郑运锦前往台湾经商致富后,于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回乡建造成为一座规模宏大、号称"闽南第一古厝"的府第式建筑群。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一、建筑布局与特色中宪第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延平东路,坐南朝北偏西18度,白石红砖围墙,占地面积7780平方米,现存建筑  相似文献   

14.
李娜 《福建史志》2005,(4):51-53
翻阅闽南族谱,追溯闽南人祖先的源流时,我们会发现史料清楚地记载着闽南人的根在中原或北方,闽南人基本上都是从中原或北方迁徙而来的,主要聚居在幅建的厦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门、安溪、永春、德化、漳州等市(县)。自明清开始,福建大量向台湾移民,据数据统计,目前全台湾约75%的人讲闽南话。因此,台湾也是闽南人的主要聚住地。  相似文献   

15.
现行《中国历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编,1955年第一版,1960年第七版)第三十五章《疆域广大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清》中,课本第75页第7行写的是:“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带领战舰三百五十多艘,将士二万五千人,从金门、厦门两岛出发,渡海到台湾。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郑成功驱逐了盘踞在台湾的荷兰殖民者,达对台湾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同时,课本中《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从隋到清雅片战争以前)写的是:“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第90页)。  相似文献   

16.
《东方收藏》2020,(4):22-23
2019年1月8日,中国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夏林与中国著名工笔画家、美术教育家孔继昭长子杨维凡携夫人陈永亮回到厦门,亲赴郑成功纪念馆,将一套由其父母及著名山水画家张晓寒共同创作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年画高仿品捐赠给郑成功纪念馆。  相似文献   

17.
正近代台湾的寺庙建筑深受闽南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台湾处处可看到闽南建筑风格的寺庙。闽南建筑风格分为漳州派和泉州派。在台湾的匠师中,陈应彬、叶金万与王益顺被称为台湾寺庙建筑"三大匠师"。王益顺为泉州惠安人,而陈应彬和叶金万都是漳州人。陈应彬(1864—1944年),是台湾知名大木匠师,承继漳派大木作技术,在台湾寺庙建筑史上占有一席地位。陈应彬的祖先是南靖县人,约于清乾  相似文献   

18.
台湾话的本源是闽南话。由于闽南人移入台湾的聚居区不同 ,一般说 ,泉州人的聚居区多为泉州话 ,漳州人的聚居区多为漳州话。日本霸占台湾期间 ,有两次调查数据足可说明闽南话的广泛范围。 190 7年《日台大辞典》揭示 ,台湾讲闽南话有 2 30万人 ,占全台湾人口 76 6 6 %。 192 6  相似文献   

19.
棵在闽南民间有着广泛的用途,按照闽南习俗举凡祭奠神明、供奉先贤、红白喜事和乡俗节庆之类的活动等传统民俗礼仪活动中,民众都会制作各色糕饼棵食用作供品或礼物赠送.印制这类糕饼棵食的模具,闽南地区常统称为"粿模"、"龟印"或"米棵印"等,材质以木制为主,另有陶、瓷、砖、金属等.  相似文献   

20.
<正>郑成功(1624~1662),祖籍福建南安,唐王朱聿键义子,赐姓朱,号"国姓爷"。后永历帝封其为延平郡王。1646年夏,郑成功带领九十多个人到广东南澳开展抗清活动,以反清复明相号召,很快就发展到数万人,先后在金门、厦门建立了抗清基地。长泰建县于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属千年古县,地处闽南金三角厦、漳、泉的结合部,离漳州20公里、厦门44公里。因东连厦门,南邻海澄(龙海),西接华安和漳州,北靠安溪,陆路、水路交通便捷,素有"闽南宝地"之称(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