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朱魏 《郑和研究》2006,(1):134-134
笔者从2006年1月25日在太仓召开的郑和航海博物馆布展说明会上获悉,太仓郑和航海博物馆将于今年中国航海日(7月11日)之际建成开放。  相似文献   

2.
人仄 《郑和研究》2005,(1):72-72
福建省长乐市是我国著名侨乡,也是具有悠久航海历史传统的古代港口城市。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均在此驻泊,短则月余,长达数月,等待季候风起,经虎门扬帆出洋。长乐市为弘扬郑和精神,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发展航运事业与海洋经济,促进与海外的友好往来与经贸合作,在全面修缮郑和遗迹的同时,还集资兴建反映郑和七下西洋的纪念性建筑——郑和广场。广场自西向东分别建设有:郑和航海馆、  相似文献   

3.
2006年7月24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大型图片展”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科技博物馆开展。近80幅图片和上百件文物再现了中国对外交往史和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展现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爱好和平的传统精神。此前该图片展已经在泰国、孟加拉国等国展出。今后展览还将前往意大利,土耳其等国举办。  相似文献   

4.
海涛 《郑和研究》2006,(1):59-59
2006年4月12日下午太仓市政府在市花园宾馆召开“郑和航海博物馆”布展内容设计论证会。会议由太仓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委副书记孙耀明、副市长盛蕾参加会议,郝和研究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太仓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黄友良局长主持,首先听取了上海海事大学时平教授编制《郑和航海博物馆布展内容设计书》、上海汉图制作中心提供的展览设计方案的汇报。到会专家、学者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充分肯定了设计方案有超前理念,大量应用高科技手段展现600年前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太仓的壮观场景,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5.
太仓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点活动地区。为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太仓市从2003年起,就充分利用和发挥太仓是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独特优势,按照中央提出的“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郑和纪念活动指导思想,以“太仓走向世界”为主题,连续三年举办了以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为重点的一系列郑和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6.
侯飞 《郑和研究》2006,(1):84-91
近代以来,郑和下西洋被赞誉为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也被视为“古代各国人民交流的友好使者。郑和的事迹被人们传为千古佳话。从这样的认识再谈论下西洋的最初原因。也多了一些和平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有关“郑和航海中Vc来源”的问题,笔者已有《试论郑和航海中Vc来源》和《关于“郑和航海中Vc来源”一文的补充》分别刊发于《郑和研究》1998年第一期和2000年第一期。就郑和率领的数万名人员长期航行于茫茫大海,为什么没有像阿拉伯和欧洲海员一样得坏血症的问题,笔者对流行比较广泛的说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王健 《郑和研究》2010,(2):44-45
首届世界华人郑和论坛第二项内容是参观考察台湾与郑和及航海文化相关博物馆遗迹。第一个点是长荣海事博物馆,实际上以各种船舶为主。世界各地的都有,收集得很全,唯浊中国大陆的船舶几乎没有,只有2艘小帆船。台湾的船舶也很少,引起大家的不满。当然,博物馆的讲解员十分敬业,讲解很详细、认真。  相似文献   

9.
2002年3月15日英国专家凯文·孟席斯发表惊世高论:郑和最先环绕地球,发现新大陆。孟氏所说在提高郑和对世界航海事业的贡献的同时,也是对中国郑和研究专家学者的挑战,因为大多数中国学者持郑和下西洋最远达非洲东岸说。后学大胆、冒昧,试图从中国历史文献中探讨郑和船队是否到过美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彭勇 《郑和研究》2007,(1):14-21
2006年,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研究之余热,借中国“航海日”确定一周年和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成立20周年之机,郑和研究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本年度出版专著近10部,专业论文约百篇。本年度郑和研究的基本特点是总结、争鸣和深化。  相似文献   

11.
《郑和研究》2005,(4):2-4
[本刊讯]日本中央电视台(NHK)编导若林千绘女士等三人,在我中央广电总局对外联络司刘庆云先生与本会荣誉常务理事马光汝先生陪同下,于2005年10月19日下午在南京郑和纪念馆,就郑和船队科学航海以及郑和精神、郑和下西洋及其终止是中国古代由盛而衰的分界线与郑和到日本等有关问题,专题采访了本会原副会长兼原《郑和研究》编委会主任、南京大学潘群教授。日本中央电视台并定于2006年元旦将此专题采访向全日本播出。  相似文献   

12.
史料证明,明成祖敕建的南京“静海寺”就其功能而言,是一座“国际友谊博物馆”或“航海成就博物馆”。明初以郑和为首的大航海,为静海寺的建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朝廷的干涉,又给这座“博物馆”的成立提供了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13.
林海 《郑和研究》2005,(3):60-60
上海市航海学会桑史良先生在为“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收集中国航海史展览资料过程中,意外发现民国时期国营招商局“郑和”轮的照片,据查,此为我国第一艘以郑和名字命名的商船。  相似文献   

14.
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的馆址是乔“在中堂”,即晋商大贾乔致庸的宅邸。1985年成立民俗博物馆。二十几年来,乔家民俗博物馆在不断强化自身功能作用的同时,努力抓藏品的征集、保管和建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止2010年年底,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进行了科学建档及数字化管理,已登记入帐的馆藏文物4019件,其中珍贵文物179件,一般文物3840件。做好文物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工作,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本馆文物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我馆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博物馆近年征集的部分商代青铜器赵志明,梁育军(山西省博物馆)(《文物季刊》编辑部)1991年10月,山西省永和县桑壁乡榆林村农民耕地时出土云雷纹鼎、云雷纹簋各一件,交于县文化馆,1994年又移交省馆收藏;1992年省馆收购回弦纹爵、銎内戈各一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太仓市郑和研究会积极发挥在郑和研究、太仓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抓住有利时机,宣传郑和与郑和精神,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扩大太仓和太仓港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太仓市郑和研究会秘书长,市史志办主任汪放与上海大学郑闰教授抓住2008年中国航海日庆祝活动在太仓举办的有利时机,在太仓市史志办的支持下,精心编撰,赶在今年航海日活动前夕出版了《太仓港史话》一书。作为向2008航海日活动献礼的图书,在航海日活动期间广泛分发,受到了与会嘉宾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相似文献   

17.
《郑和研究》2005,(3):19-21
“郑和七下西洋”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郑和是中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和七下西洋”具有“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航海600周年的纪念年,积极宣传郑和伟绩和大力弘扬郑和精神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包头博物馆承接了文物商店送来的一件破损的皮质唐卡修复业务.这是一件用鹿皮制作的唐卡,是文物商店从房屋拆迁队手里征集所得,唐卡因皱摺破损,不能展示,失去了观赏价值,于是便送交我馆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9.
(一) 我馆三十年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1958-1962年:“大跃进”诞生了博物馆,又因市里要举办展览馆,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展览工农业的伟大成就,而将原公安部门使用的旧道署衙门迁让给展览馆与博物馆使用,地址在四牌楼,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号称有99间清末建筑.创作博物馆的只有五间一进的二进对厅,和四间办公用房,面积约有300平米,位于大门东侧,自成一体。文管会和博物馆合署办公。展览馆另设办公室,1958和1959年正是全国宣传系统和军委系统为中国革命、中国军事博物馆开馆,大搞革命文物征集工作的时候,地、市革命文物征集办公室的任务。也由博物馆承担,馆里抓紧了这个有利时机,组织了工作组,在地、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了征集工作,在征集过程中随时举办“以宝引宝”的小展览,扩大了征集面.可以这样说,镇江博物馆是以征集革命文物起家的。同时,又发动文管会中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在社会上开展征集传世文物的活动。当时农村大兴水利,城市工厂大搞基建,到处都有文物出土,馆里组织了十名高中毕业生分赴各个工地,收集出土文物,并组织力量抢救散失的唐、宋、元、明、消碑石一百多方,移至焦山。至1960年底馆藏历史文物6800多件,革命文物近3000件。多次举办革命文物、历史文物展览,初建的博物馆在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中英交流和介绍中国航海史,去年11月底英国名航海探险穿华纳:Rex. Warner)先生经过周密准备,驾驶一艘仿制的中国木帆船“龙王”号(Dragon Kings`(又译为“宝龙”号),组织了一次“重走郑和路”的远航行动。原打算由南京出发,沿郑和下西洋的行驶路线寻吉探源至好望角,后因冬季季风影响,改由香港出发一开航之前。华纳先生专程来南京参观、访问了郑和纪念馆、郑和墓以及与之有关的其他名胜古迹,还专门给南京海运学校师生作了一次生动的“重走郑和之路,重访郑和遗迹,传承东方明”的演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