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能不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海权意识,在郑和下西洋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郑和。能不能产生海权思想,这是当前学术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有关资料,或者没有流传下来,或者尚待进一步去查找、证实,使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也就难以使有争议的双方达成共识。这在当前的郑和研究中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如关于郑和宝船的尺度,也是当前学术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有关“郑和航海中Vc来源”的问题,笔者已有《试论郑和航海中Vc来源》和《关于“郑和航海中Vc来源”一文的补充》分别刊发于《郑和研究》1998年第一期和2000年第一期。就郑和率领的数万名人员长期航行于茫茫大海,为什么没有像阿拉伯和欧洲海员一样得坏血症的问题,笔者对流行比较广泛的说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600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探询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年7月我在南京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的时候,请教郑和研究领域资深专家,但是对此都十分谨慎。他们看了我新出的一本《郑和七下西洋》,觉得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新意,鼓励我的研究,我深受鼓舞,便将一点想法展示于众,以求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施存龙 《郑和研究》2006,(1):108-112
直到今天,有的郑和下西洋陈列馆展览的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上,不少专著和文章论述郑和到达海外国中,还存在视南巫里和南渤里为两国,认为南巫里在印度的现象。这是郑和研究和宣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郑和船队,除到过苏门答腊岛西北的南渤里外,是否也到过印度半岛古里国以北的南巫里国?南巫里国与南渤里是同国异名还是原本两国两名?我们统计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名国数时,该算作一个还是两个?希望能够通过辨析,取得共识,在解决学术问题基础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2年3月15日英国专家凯文·孟席斯发表惊世高论:郑和最先环绕地球,发现新大陆。孟氏所说在提高郑和对世界航海事业的贡献的同时,也是对中国郑和研究专家学者的挑战,因为大多数中国学者持郑和下西洋最远达非洲东岸说。后学大胆、冒昧,试图从中国历史文献中探讨郑和船队是否到过美洲。[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傅朗 《郑和研究》2003,(2):54-57
从上世纪初人们开始研究郑和下西洋问题以来,郑和宝船就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焦点。而且,对郑和宝船的探讨早已超出了史学界的范围,成为历史、造船、航海等学科的诸多学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笔不揣简陋,对郑和宝船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7.
罗宗真 《郑和研究》2006,(4):7-9,64
二十年前的今天,1985年的7月11日。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大会与学术讨论会在南京举行,自此我国的郑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大会精神鼓舞下,1986年3月3日南京郑和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也是国际上第—个以研究郑和为主旨的专业学术团体。该年4月5日研究会主办的《郑和研究》创刊。1996年12月20日经上级批准,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成立。二十年来郑和研究会始终坚持学术民主、集体办会,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一手抓学术研究,一手抓科普教育,以宣传和研究郑和航海业绩,贯彻“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十二字方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中外人士的好评。值此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回顾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及成就,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相似文献   

8.
时平 《郑和研究》2004,(3):68-70
近百年的郑和研究,学术界围绕着郑和及其下西洋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逐渐由历史领域中的专题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分学科和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使得郑和研究呈现学科不断融合及拓宽的趋势。随着郑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王景弘的研究也愈来愈重视,发掘并考证了一些新的材料,涌现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可见,对王景弘的研究,是郑和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已经成为郑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9.
郑办 《郑和研究》2002,(2):14-14,6
为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由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主办、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政协办的2002年郑和学术研讨会,于10月18日至20日在南京金汇大酒店举行。出席会议有中外研究郑和的著名专家学者80多人,提交论文及讲演报告70篇。  相似文献   

10.
郑和是云南人,但江苏是他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郑和研究起于百年前的梁启超先生,2005年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掀起高潮。江苏的郑和研究走在全国前列,成立研究会,创办会刊,组织和参与学术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彭勇 《郑和研究》2007,(1):14-21
2006年,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研究之余热,借中国“航海日”确定一周年和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成立20周年之机,郑和研究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本年度出版专著近10部,专业论文约百篇。本年度郑和研究的基本特点是总结、争鸣和深化。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事件的郑和下西洋,海内外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作为经验的郑和下西洋,特别是作为知识积累重要里程碑的郑和下西洋,仍有探究的空间。从知识的视野来看郑和下西洋,规模宏大的远航正是中国人海外知识累积与递进的重要历程。这一认识有必要从郑和研究的兴起谈起。  相似文献   

13.
《郑和研究》2005,(4):2-4
[本刊讯]日本中央电视台(NHK)编导若林千绘女士等三人,在我中央广电总局对外联络司刘庆云先生与本会荣誉常务理事马光汝先生陪同下,于2005年10月19日下午在南京郑和纪念馆,就郑和船队科学航海以及郑和精神、郑和下西洋及其终止是中国古代由盛而衰的分界线与郑和到日本等有关问题,专题采访了本会原副会长兼原《郑和研究》编委会主任、南京大学潘群教授。日本中央电视台并定于2006年元旦将此专题采访向全日本播出。  相似文献   

14.
在对建国以来郑和研究回顾与展望的过程中,发现民国九年蔡东藩《明史演义·郑中官出使外洋》(1920),长期以来被郑和研究学界所忽略。蔡文不仅是20世纪早期(1905-1920)郑和研究起步阶段初、寥若晨星的梁启超等三篇郑和传外被长期忽略了的一篇;而且实际上乃是20世纪我国第一篇直接以郑和下西洋为题的重要郑和研究资料;所述及的有些问题和观点实开近现代郑和研究有关领域之先河。蔡东藩实为我国近代郑和研究早期梁启超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和开拓者。《明史演义》不同于一般演义小说的历史真实性;论述了《郑中官出使外洋》中十九个方面问题和观点的开拓性,价值与意义;蔡文对现代郑和研究仍有启示作用,不少观点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伊始,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越来越迫近之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郑和,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郑和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的研究。面对这一现实,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与白下区人民政府在第二届南京(白下)郑和节期间,于9月28日举办了以“21世纪初的郑和研究”为主题的专家学座谈会。  相似文献   

16.
经历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系列纪念之后,郑和研究相对趋于平静。2007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与前几年相比都有大幅度减少,这也反映了目前郑和研究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为迎接明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由福建鑫海冶金有限公司捐建,福建师范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设计制作的郑和巨雕。日前在福建长乐闽江口郑和广场落成。  相似文献   

18.
王景弘是与郑和齐名的航海家,曾伴随着郑和走过七下西洋的历程。我在1992年发表的一篇短文揭橥明代大航海家王景弘为福建漳平人,其后,一直关心学界对王景弘研究的进展,同时长期思考与王景弘相关的问题。十几年来,虽说有关王景弘的新史料发现极少,但我对涉及王景弘问题的思考逐渐成熟,本文是我十几年来对王景弘问题研究的一个总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郑和研究是继往开来的时期,不断创新的时期。从世纪初期,孙中山以郑和的伟大业绩唤醒国人的爱国热情,拯救国家;80年代邓小平倡导弘扬郑和开放进取的精神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到90年代江泽民多次论述郑和下西洋对  相似文献   

20.
时平 《郑和研究》2006,(3):67-72
郑和是沟通我们的桥梁 郑和使我与陈炎教授相识,并共同关心和致力于郑和研究的事业。我们第一次相见是1992年的夏天,那时我在海军指挥学院任教,应邀陪同南京郑和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徐执提将军参加昆明市纪念郑和下西洋587周年学术会议。会上我始见陈炎教授。其实,陈教授的名字早就听说,只不过从未谋面。7月的昆明,是一个阳光充足的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