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一体化的历史与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社会性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战后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专业分工所导致的学科“碎化”趋势愈演愈烈,弊端也日益明显。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复杂多维的国际政治现象,任何一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限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极为模糊,这就决定了依托不同的知识谱系,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藩篱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之关联这个基本问题为例,优秀的论著表明,理论思考可以卓越地体现在历史叙事之中,而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则能有力地支撑理论建构。但多年来国内这两类研究颇有一种相互隔绝甚至厚此薄彼的倾向历史家常常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之总和,并无抽象理论可言;理论家则言“义理”而罔顾事实,视历史研究为小道,结果把理论架空。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几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围绕几个具体研究领域来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讨论的目的当然并非刻意高抬传统人文主义或任何单一研究途径的价值,而只是提醒人们举凡学术研究,无不靠事实与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历史研究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历史  相似文献   

2.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社会性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战后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专业分工所导致的学科“碎化”趋势愈演愈烈,弊端也日益明显。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复杂多维的国际政治现象,任何一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限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极为模糊,这就决定了依托不同的知识谱系,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藩篱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之关联这个基本问题为例,优秀的论著表明,理论思考可以卓越地体现在历史叙事之中,而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则能有力地支撑理论建构。但多年来国内这两类研究颇有一种相互隔绝甚至厚此薄彼的倾向历史家常常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之总和,并无抽象理论可言;理论家则言“义理”而罔顾事实,视历史研究为小道,结果把理论架空。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几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围绕几个具体研究领域来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讨论的目的当然并非刻意高抬传统人文主义或任何单一研究途径的价值,而只是提醒人们举凡学术研究,无不靠事实与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历史研究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历史  相似文献   

3.
主权理论是国家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主权是国家的主要的标志,是国家身份重要组成要素和法律基础。主权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着世界历史的变迁不断深化和完善。发展的国际社会的实践推动了对主权理论的研究,因而对主权理论的认识必须要有历史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社会性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战后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专业分工所导致的学科“碎化”趋势愈演愈烈,弊端也日益明显。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复杂多维的国际政治现象,任何一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限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极为模糊,这就决定了依托不同的知识谱系,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藩篱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之关联这个基本问题为例,优秀的论著表明,理论思考可以卓越地体现在历史叙事之中,而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则能有力地支撑理论建构。但多年来国内这两类研究颇有一种相互隔绝甚至厚此薄彼的倾向历史家常常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之总和,并无抽象理论可言;理论家则言“义理”而罔顾事实,视历史研究为小道,结果把理论架空。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几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围绕几个具体研究领域来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讨论的目的当然并非刻意高抬传统人文主义或任何单一研究途径的价值,而只是提醒人们举凡学术研究,无不靠事实与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历史研究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历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近十多年来我国民族问题理论研究的主要思潮为内容,进行了分析.本文分为六部分,即民族问题理论研究主要思潮产生的背景、“形式决定论”——民族“去政治化论”和“文化化论”、“主观意志论”——“第二代民族政策”、“国家主义”民族理论——公民权利平等的视角、“概念构建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民族认同的防御性功能和构建“超越民族[1]性”的国家——中国人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社会性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战后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专业分工所导致的学科“碎化”趋势愈演愈烈,弊端也日益明显。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复杂多维的国际政治现象,任何一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限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极为模糊,这就决定了依托不同的知识谱系,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藩篱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之关联这个基本问题为例,优秀的论著表明,理论思考可以卓越地体现在历史叙事之中,而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则能有力地支撑理论建构。但多年来国内这两类研究颇有一种相互隔绝甚至厚此薄彼的倾向:历史家常常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之总和,并无抽象理论可言;理论家则言“义理”而罔顾事实,视历史研究为小道,结果把理论架空。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几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围绕几个具体研究领域来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讨论的目的当然并非刻意高抬传统一人文主义或任何单一研究途径的价值,而只是提醒人们:举凡学术研究,无不靠事实与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历史研究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历史实践是理论的重要来源和检验途径,而历史实践和历史认识本身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国际关系领域自不例外。国际关系研究之传统一人文主义与行为一实证主义两大研究途径完全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当前国内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如何实现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国际理论研究的“中国化”或日“本土化”。或许,将历史学的长处、包括中国源远流长的史学优良传统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先进思想方法和研究手段结合起来,是值得尝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虽然几经浮沉,学术界却公认英国学派在后冷战时代重新焕发了生机。英国学派提供的借鉴和启示是多方面的。英国学派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理论以及跨学科、多学科甚至全学科的学术视野,为展开国际会议史研究树立了榜样。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历史学家、国际关系学者的英国学派开创者——赫伯特·巴特菲尔德,为超越至今仍然在历史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中令人难以释怀的“国家中心主义”情结提供了有益的镜鉴。英国学派第二代的“旗手”——赫德利·布尔对大国及其作用的考察和分析,在全球化时代依然是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需要学术界更多地从非欧洲、非西方国家的视角来重新阐释与深入思考。英国学派为研究民族主义提供了新的维度的同时,也为我们从非西方视角考察作为国际制度的民族主义提供了契机。尽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在与英国学派的“对话”中,面对“借鉴”与“批判”、“倾听”与“表达”、“他者”与“自我”所编织的种种纠结,中国学术界的探索依旧路途漫漫。  相似文献   

8.
论孙中山的民族国家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育民 《史学月刊》2002,2(2):51-59
孙中山的民族国家构想是其民族主义臻于完善的标志。这一构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定格成型。其内涵不同于早期民族国家,对外方面要求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其实际涵义是解除列强的压迫,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方面要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通过具有民族融合性质的“同化”,将各民族合成一大中华民族。这一构想虽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范畴,但却是一种变异的形态,从理论构成、实践途径、发展前景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以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方式,改造、充实这个资产阶级的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阀门:身份认同、现代性与思想之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语境下,运用第三世界文化批评理论和后现代、后殖民等西方理论,结合中国本土的实情,本文通过对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及其经典文本的还原性解读,令人信服地得出“中国的身份认同和现代性追寻是民族寓言内在张力的核心所在”这一深刻命题。  相似文献   

10.
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生态不断地丰富和改变着"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的内涵,特别是国际关系思想的功利主义化和行政化进程,促使"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的内涵日益融入不同层次的公共政策之中。论文借用国际关系的层次分析法,从国际体系和民族国家两个层次对"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命题的内涵进行了学理性的建构,分析了华侨华人因素在当代国际关系结构中的属性,强调了设计华侨华人战略对中国外交和中国崛起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针对华侨华人未来国际化民族取向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大多数华人不能也没有条件选择国际化,他们仍将生活在民族国家之中,只能选择追求平等公民政治权利的多元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1.
印度民族政策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本文认为,这是对欧洲“民族一国家”理论的歧解和误读,其防止国家分裂和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用心可以理解,但结果却并不利于国民团结的增强和各种矛盾的缓和。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民族压迫和民族同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民族纲领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论文分4个部分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民族自决权》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著作及其学说,在中国出版发行、得到传播的历史过程,着重介绍了早期共产主义者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雅尔塔“密约”对国民政府的冲击与接收东北——也论抗日战争结束时之东亚国际关系西村成雄在1945年东亚的国际关系中,居重要角色的国家有日本、中国、美国和苏联四个国家。无庸置疑,这其中还包括日本“傀儡政权”与英法两国所带来之影响。但在中国政治空间方面,应...  相似文献   

14.
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民族因素的影响超过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民族因素是指各民族国家从本民族国家利益出发分析国际形势,确定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因素是指各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标准来分析国际形势,确定敌友,制定本国的对外政策。 现代国际关系史中,民族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曾交替在国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从本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国际关系中民族因素起主导作用。其间虽然曾有过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武装干涉刚刚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但持续时间并不长,很快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便上升到主要地位,以致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15.
刘慧 《满族研究》2004,(1):32-35
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显特征,就是国际组织的蓬勃发展,这种变化可以称之为国际关系组织化,本以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态势为研究的出发点,分析了国际关系组织化使得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拥有几个世纪恒久不变的稳固地位开始发生的变化,论述了国际关系组织化对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挑战,明确指出民族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基石,在当今国际事务中仍处于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6.
姜南 《史学理论研究》2013,(1):84-92,16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一体化的理论丰富多彩。如果按照民族国家在一体化中的作用来分,大致可分为超国家主义理论和国家中心主义理论。前者包括联邦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后者包括邦联主义、政府间主义、自由政府间主义和民族国家选择论。本文对这几种理论分别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以加深对欧洲一体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社会理论无疑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其出现伴随着对现代社会理论的解构及与现代性进行决裂。本文正是从这两方面着手,说明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特点。同时也简要分析了其对于社会工作的贡献及自身的不足,并指出应当批判性的采用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  相似文献   

18.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的特色课程,在高校学生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教材和教纲上的不统一、滞后性以及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这门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形成了“政治说教”、“晦涩难懂”和“政策背书”的负面印象.为了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试图从学科借鉴与理论比较的角度,尝试提出课程教学创新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二十世纪,出现了各种国际关系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国主宰世界的理论,一类是代表大多数弱国、穷国和中小国家利益的国际关系理论。前者以威尔逊、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所奉行的国际关系理论为代表,后者则以毛泽东首先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为代表。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经历了从中间地带理论到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再到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1946年算起,到1974年止,历时28年。这28年是大量位于中间地带的国家发展壮大、民族意识崛起、维护自身利益、同大国强权…  相似文献   

20.
李波 《文史月刊》2012,(7):70-71
法德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两国均为西欧大陆上实力最为强大的民族国家。相邻的地缘政治现实,相悖的民族国家利益,使得两国在确立长期和平以前一直处于不断争斗的状态。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对此前属于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吞并更使两国的对立达到最大化。阿尔萨斯-洛林的归属权问题成为法德和解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