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代捺钵考     
辽代捺钵地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太祖、太宗时期,四时捺钵的迁徙路线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中期,世宗至圣宗前期,除秋捺钵大体呈西移趋势之外,其他三季捺钵地皆南移,四时捺钵的迁徙路线基本呈南—北走向。后期,圣宗后期至辽末,春捺钵北移至松嫩合流处诸湖泊,夏捺钵与前期在同一地理范围,秋捺钵或与夏捺钵同地,或在平地松林及炭山,冬捺钵多在永州广平淀,四时捺钵的迁徙路线变为东北—西南走向。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应与过渡开发导致的契丹故地自然环境的恶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从春捺钵的地点及其变化入手,论述了辽圣宗时期春捺钵地点的改变及其原因,春捺钵的内容以及辽朝后期的政治与春捺钵的关系诸问题。学界对于上述问题虽然有所涉猎,但是大多围绕四时捺钵等问题展开,而以长春州、鱼儿泊为视角的考察并不多见。春捺钵之地是契丹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重要场所,契丹皇帝不但在冬夏捺钵之地处理军政大事,而且在春捺钵之地也同样处理军国大政。辽朝后期的长春州、鱼儿泊等春捺钵之地,与辽朝政治紧密相关,是辽朝后期的政治中心所在地之一。  相似文献   

3.
春捺钵路线的考证是辽代捺钵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考证辽朝历代皇帝春捺钵地点的基础上,描绘出他们的捺钵路线,并探讨总体路线的方向及变化规律。辽代皇帝的春捺钵路线最早在潢河、土河附近的契丹传统活动区域,后逐渐南移至南京地区,同时还向辽东移动。太平二年(1022)后,春捺钵路线转移至长春州四周水网密布地区,并最终固定于此。通过考证可知,春捺钵的路线变化主要受自然和政治两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女真人崇柳习俗源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真人崇柳习俗是对北方民族树木崇拜的继承与发展,契丹射柳祈雨宗教活动直接影响了女真人的射柳祭天习俗的出现.在反抗辽朝、凝聚民族力量的过程中,射柳祭天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后,改射柳祭天习俗为拜天射柳礼制.崇柳习俗在女真人中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甚至在满族人的宗教习俗中依稀可见崇柳的遗风.  相似文献   

5.
春捺钵为辽朝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依其捺钵频次与地域大致可划分为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帝四个时期。以捺钵文化内涵观之,辽帝春捺钵有以传统游牧经济为核心逐渐演变为以辽朝政治为核心的特征。以捺钵地望观之,辽帝春捺钵地有辽初以四楼域为核心逐渐演变为以长春州域为核心的特征。傅乐焕将圣宗以后春捺钵地划分为“东北”“西南”两组并非准确,圣宗时春捺钵至少可分为东、西、南、北(中)四个区域,且北、东两个区域的春捺钵频次最高。春捺钵不仅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特性,更凸显了辽朝的政治特征。  相似文献   

6.
四时捺钵是辽朝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太祖阿保机营建四楼,则构成辽初捺钵制度的核心内容。根据元朝朱思本《朔漠图》及陈桱《通鉴续编》,知"楼"实为建筑物,即汉语语义的楼台之属,与游猎生活密切相关,只不过其规制相当简陋罢了,但肯定不是北族语中的某项名物。此外,亦有拓跋鲜卑"白楼"、"白台",奚王避暑亭台,及蒙元"秃思忽凉楼"、"西凉亭"、"东凉亭"等作为有力旁证。因此太祖营筑四楼说可以成立。四楼在辽太祖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楼为秋捺钵,南楼为冬捺钵,东楼为春捺钵,北楼为夏捺钵,可与蒙元时期诸可汗四大营地制度相比较,是北族王朝行国政治的鲜明体现。由此牵引出行国政治主题之下的国家政治中心问题,由于北族王朝各个政权的国家政治制度兼容游牧文化与农耕定居文化的多寡程度有很大不同,驻牧营地与都城之间的关系各有其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7.
捺钵是辽金元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向为中外历史学者所关注。自 2 0世纪初叶起 ,日本东洋史学者池内宏、津田左右吉等首先开始了有关辽代捺钵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以考史、补史为主 ,取得了不少成绩 ,中国学者也受到影响和启发。 2 0世纪 4 0年代 ,中国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做了不少有价值的工作。傅乐焕、姚从吾等不满足于就事论事的探讨 ,而是全面、系统地研究辽代捺钵制度 ,其研究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尤其是傅乐焕的《辽代四时捺钵考》堪称经典。 2 0世纪 70年代末至今 ,捺钵研究又取得一定进展 ,论文数量大幅增加。总的来看 ,…  相似文献   

8.
辽代斡鲁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辽代斡鲁朵的一些问题 ,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认为 :作为宫卫组织与官府治事之所的辽代斡鲁朵 ,始终扈从着契丹皇帝 ,并有相对固定的地点。斡鲁朵辖有斡鲁朵户 ,分州县、部族斡鲁朵户和行宫斡鲁朵户。前者承担朝廷的力役、租税、行军作战、守卫陵寝等职责 ,不随行宫四时捺钵 ;后者侍奉帝、后、皇室饮食起居、游猎 ,负责禁卫等 ,不承担生产任务 ,随同皇帝四时捺钵。斡鲁朵的最高管理机构为诸行宫都部署院。  相似文献   

9.
女真人接受契丹人射柳祈雨宗教活动的影响,出现了射柳祭天的文化习俗。在反抗辽朝、凝结民族力量的过程中,射柳祭天发挥了重要作用,金朝建国后,阿骨打改射柳祭天习俗为拜天射柳礼制,在大定、明昌年间这一礼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女真人接受契丹人射柳祈雨宗教活动的影响,出现了射柳祭天的文化习俗。在反抗辽朝、凝结民族力量的过程中,射柳祭天发挥了重要作用,金朝建国后,阿骨打改射柳祭天习俗为拜天射柳礼制,在大定、明昌年间这一礼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辽中期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日趋成熟和完备。如同中原诸封建王朝一样,它也有一个号令一切的朝廷。辽的朝廷设在“捺钵”,《辽史·营卫志》将其译为“行营”。捺钵是辽朝创立的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独特的政治形式,正确了解捺钵在辽朝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它和斡鲁朵、中京的关系,可以说是使辽朝官制及其全部政治  相似文献   

12.
陈嘉臻 《中华遗产》2017,(3):108-119
曾经雄踞一方,与北宋政权并立的契丹王国,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制度,“四时捺钵”就是其中之一。中原王朝的皇帝,居住在壁垒森严的皇宫中;契丹王国的皇帝,却热衷于一年四季,野营出巡。而这个神秘草原王国的兴衰荣辱,就在皇帝的“捺钵”里,一一上演。  相似文献   

13.
<正>辽朝的政治中心是在捺钵还是都城,抑或另有所在,这是研究契丹民族和辽朝历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国内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经过多年研究,学界主要出现了“都城说”“捺钵说”“行宫说”和“行朝说”四种观点,其中又以“都城说”“捺钵说”最具影响力。目前已有学者对此学术探讨进行了回顾,但主要集中于对各种观点的分类、归纳,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横向对比分析,缺少以纵向的、动态的视角来观察这一问题的源流与发展,因而对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心的探讨较少。  相似文献   

14.
女真人从部族迅速崛起为大金国既是在对抗享国二百余年的契丹辽朝的过程中完成的,也是在自身政治认同的变迁过程中形成的。通过视角的转换重新讨论了金辽关系,提出女真政治认同的形成促使金对契丹辽的政策出现了由属部到敌国、从攻伐到抚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宋绶使辽行程录》、宋人使辽诗、方志等文献中有关信息和地理、地貌、历法等多学科知识 ,结合实地考察 ,参考前辈的成果 ,对辽中京至冬捺钵广平甸间诸驿馆的地望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6.
鸡冠壶是辽代墓葬中常见的典型器物,塑猴鸡冠壶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汉唐以来中原地区有在马厩内蓄猴以辟马瘟疫的习俗,人们在人烟稀少环境险恶地带做长途旅行时常常携带一只聪颖灵猴.同时,猴子在佛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观念习俗和宗教思想被辽代契丹人接受后融人到了他们的出行、狩猎等游牧生活中,进而又被移植到了鸡冠壶的创作当中.所以,塑猴鸡冠壶是中原汉族文化与辽契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一金属面具和网络是辽代契丹族最具特色的葬服,它以特定的形式,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葬制,是研究契丹人风尚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辽代金属面具和网络的出土,大致可以上溯至本世纪初期。据传民国初年,位于内蒙古昭乌达盟喀喇沁旗的辽耶律琮墓被盗掘时,曾出土有铜面具等珍贵文物。1914年,埋葬辽圣宗、兴宗、道宗三帝的庆陵遭大规  相似文献   

18.
黄金面具、铜丝网络与祖州石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汇总了辽代墓葬中出土的金属面具、金属网络的实物材料,分析目前学术界有关契丹人金属面具及金属网络的几种学术观点,认为金属面具与金属网络的根源是契丹人固有的“死不墓”丧葬习俗与汉文化中“停尸、守灵、重孝”习俗相结合的产物。其功能是保留死者的尸体,美化粉饰死者,其性质是契丹人“祖灵崇拜”的反映。并由此论及现位于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之内的神秘石室,根据目前在辽墓中发现其它石室的原形,结合契丹皇族“权殡”、“厝葬”的习俗,认定祖州石室是“权殡”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场所,即《辽史·礼志》中所记的“ 涂殿”。其功能应与金属面具与金属网络相类似,为临时保存尸体之用。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一月中旬,省城某报在副刊头题刊出《莫力街:金朝皇帝春纳钵之地》的考证文章,文中主旨即标题所示,称哈尔滨香坊区的"莫力街是金朝开国之初皇帝的春纳钵之地"然而这一推论与史实相去甚远,相信,受此文困惑者自不在少,因此,实有澄清之必要。所谓"纳钵"是辽金时期契丹,女真皇帝四时游猎习俗的代称,一般将皇帝游猎所住的营地称纳钵,译成汉文就是"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后来纳钵一词引申为代指皇帝四  相似文献   

20.
辽代前期西辽河冲积平原上有许多较大湖泊 ,但辽代后期这些湖泊不见于记载 ,反映了辽代西辽河流域的湖泊与环境有很大变化。辽代独特的人文地理现象——“捺钵”制度 ,与西辽河流域多湖泊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