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管在握,情、意、形、神尽显毫端,体现了画家的情思与学养。“技”有精巧拙,“意”蕴通透化。所谓“智”者也好,“仁”者也罢,各得其所。我生在吕梁山地,长在太行吕梁间,寒来暑往、情缘不减。奔入知命之年更加感怀养育我的这片热土。这也就是我的些许画作多以吕梁太行为素材的缘由吧!广袤的吕梁山地朴实无华,无论自然或人文竟都如此这般“黄土地”、“黄皮肤”,引深无限遐想;“厚德载物”为归一。巍巍太行山地壁立千仞、林泉飞瀑、莽莽苍苍,吸引无数的画家朋友为之挥毫。地域也,地绿也;情绿也;我也概莫例外。画以存形、源自心象。心源开处,…  相似文献   

2.
深切的怀念     
薛俊生 《文史月刊》2013,(12):79-80
吕梁山垂首,山川河呜咽,吕梁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原吕梁地委书记王国英同志,真实、从容、平静地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享年92岁。原省政协主席郭裕怀同志在遗体告别仪式上,书写一副挽联:“廉洁无私天可鉴,为民苦干地自知,国英千古。”这幅挽联既是王国英同志一生的真实写照,又说出了大家心里所思。  相似文献   

3.
图片     
《丝绸之路》2012,(19):F0002-F0002
我以为函人须传神。为了传神,形的准确与否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传神需要抓特征。特征到位比形貌到位更重要。中国画要传神写真,其中内含画家主观的“意”的存在。文人画家认为,造型的目的是为了传神,传神的目的是为了写意、鹭沁造型、传神、写意三者发展与变化(即纵横关系)是辩证的。古人日:“书为心画”、“画乃心印”、“言为心声”。又日:“文不真,行不远。”即写意、写心。 ----—杨国光《砚边心语》  相似文献   

4.
走进山西     
颜年安 《福建旅游》2004,(10):32-37
金秋时节,桂子飘香,我们泉州旅游推介促销团一行穿太行、过吕梁。“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在这首《人说山西好风光》优美歌声的旋律下,我们走进山西,叩响三晋,品味古老的人文积淀、旖旎的山川名胜和丰厚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5.
说起古吕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河南省的南阳或者新蔡,但在江苏省徐州东南,西周时代,曾有一个叫"吕国"的地方,后来又衍称为吕邑、吕县、吕城……并由此产生了当地的"吕梁山"、"吕梁洪"、"吕梁渡"、"吕梁闸"、"吕梁集"等地名。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点校本《续汉书·郡国志》在河内郡修武县下刘昭注曰:“史记曰:‘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针对“太行道”一词,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却断作“太行道”。(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昭王四十四年)二书标点有异,孰是孰非,值得一辨。 《史记·苏秦列传》中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太行”。《正义》释此“太行”为“太行山羊肠阪道,北过韩上党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郦生说汉王曰:“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复荣阳,据敖仓之粟,塞成桌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则天下知所归矣”。“蜚狐之口…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肖像绘画艺术历来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故又有“传神”、“写真”之称。这里介绍的六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画家肖像画,既如实描绘了这些著名画家的外貌特征,又生动地刻划出了他们鲜明的个性。这些画幅,反映了清代肖像画的多种风格面貌,也是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些画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山西吕梁汉画像石馆以收藏山西西北部发现的吕梁山画像石闻名于世,同时馆内也收藏有相当数量的历代瓷器,虽然《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山西卷》中著录了不少,但是经过笔者观察仍然有一些宋金元三朝瓷器值得重点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我们苏北曹甸郝氏和台湾前“行政院长”、“国防部长”郝柏村先生本系同姓同宗。2008年,郝柏村老先生给我寄来亲自用毛笔正楷书写的贺年片,这是宗族情缘牵动了海峡两岸的交往,共同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此后,台北、高雄等地还有许多郝氏同胞和我们联系,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21,(4)
正中国山水画中,画家以绘画作品记录亲身游览所见景致的纪游图是实景山水画中独具特色的一大类别。纪游图滥觞于宗炳,至明代吴门画派发展到高峰,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门类。画家趁兴而游,归而作画,或罗列地景,或貌写名胜,并加以题咏,记录旅行、雅集与交友活动。谢时臣长期生活在苏州,又师法沈周,深受吴门画派影响,同样也延续并践行着这种文人风尚,将游历山水付诸笔端,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纪游图,尤以其晚年状写名山雪意的作品最为精彩动人。本文将以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谢时臣《武当南岩霁雪图》《太行晴雪图》为例,探寻谢时臣的雪山行旅,  相似文献   

11.
(一)1980年盛夏,在北戴河避暑,有幸同吴作人先生为邻。因而,我们常常一同“下海”。吴老不善戏水,自称“旱鸭子”,不是“白天鹅”。于是我陪他在海边沙滩徜徉,穿着泳装仰卧在海边,枕着波涛,看白云蓝天,渔帆点点,赛艇逐浪,孩子们在浪花中嘻笑击水……这么美好的大自然的景色,忽然引发我想起吴先生关于大自然的两句名言。我问道:“您是说过,一个画家要做大自然的儿子吗?”。吴先生接过话茬笑了:“这是我说的,也是许多人都说过的。不过,我还着重补充了一句,画家要做大自然的儿子;但,画家千万不要做大自然的孙子!”尽管…  相似文献   

12.
《沧桑》1994,(1)
人们还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对“要想富,先修路”的认识得这么深,喊得这么响。从塞北高原到晋南大地,从巍巍吕梁到太行之巅,在山西这块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修路热如春潮涌动。山西人想路、盼路、修路,为的就是尽快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13.
一、《干禄字书》的由来唐代行科举制度,明经对策贵合经注,考试作文要写正字,这就使文人学士对文字书写倍加重视。唐人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对文字的正体、通体、俗体加以区别,又对一些形近义异的字及不少当时已经通行的简化字予以辨析。这对于仕进者来说,无疑是十分需要的临池指南。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取书名为“干禄”。干,追求意;禄,俸禄意。这部书,由于书法家颜真卿写录后刻之于石,流传益广。  相似文献   

14.
刘世存 《神州》2011,(12):163-164,166
中国画的精妙在于以书法笔墨来表现。山水画不仅善用笔法墨法,同时还特别讲究画的“立意”、“立象”之道.“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中国山水画是以散点透视造型构图,其是表现的艺术。表现寄托以神与诗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与印章珠联璧合、对应成趣。中国山水画家不只是运用墨法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还用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并融入作者个性的审美意念,以情、意、境、趣的丰富内容的凝练抽象形式,表现一种绝对强调主体精神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我和蔡先生相识近四十年了。蔡云先生是一位在京城画坛辛勤耕耘四十余载的画家。四十余年他伏案不辍,耕耘不止,以其笔墨功力博得赏识者称赞。他创造的工笔重彩古典仕女画,早已家喻户晓,国内外同行评价他的作品有形质飘洒、钟灵毓秀之感。古代仕女画在我国有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有盛有衰。唐宋两代是仕女画繁盛时期,“仕女形象神生状外意具形中”,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明清仕女画均逊前代。当今由于技术的广泛运用,各种风格流派的涌现又形成了百花争妍的新格局,蔡云的重彩仕女画是百花之中的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16.
唐代银饼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以前,白银的计量多用斤、两等重量单位,也有用白银的地金形态“铤”为单位者,问或还有以“饼”为计量量词者,使我们知道其时白银的地金形态亦有饼形。如: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赐银千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 84《河渠二·黄河》载 :“自淮而上 ,河流不迅 ,泥水愈淤。于是邳州浅 ,房村决 ,吕、梁二洪平 ,茶城倒流 ,皆坐此也”。照标点本说法 ,似乎吕洪、梁洪各有一个 ,但事实并不存在这样两个洪。按吕梁洪位于徐州城东南五十里处的吕梁山下 (今坷垃山 ,海拔 1 4 6米 ) ,因处在古吕城之南 ,且水下有限石 ,故而称吕梁洪。洪是方言 ,以石阻河流为洪。《水经注》卷 2 5载 :“泗水之上有石梁焉 ,故曰吕梁也”。又据嘉靖《徐州志》卷 7:“吕梁洪……本洪在州东南五十里 ,上下二洪绵亘七里”。嘉靖《吕梁洪志·山川》有云 :“吕…  相似文献   

18.
交通建设是传统时期山区社会形塑的重要方式。井陉道作为“太行八陉”之一,明清时代交通地位不断提升,交通建设迅速发展:沿河谷分布的主干线路逐渐完善,形成了“五横十纵”的路网体系;沿驿道设置的交通机构不断健全,形成了有层级、分职能的组织体系;区域的交通秩序基本理顺,朝规范化发展。在自然与社会各要素的综合影响下,以陉道为空间载体的华北山区腹地型交通功能区也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9.
李明在中国山水画界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由他创作的一批以太行山为题材的作品确立的。 1 994年获全国八届美展大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太行浩气》是他的成名之作 ,这一作品使他在当代画太行的画家群体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这前前后后 ,他画了很多太行山水 ,或大或小的作品 ,基本上已形成了他风格化的语言。太行山成为李明山水的风格化程式符号。我知道李明自幼喜爱绘画 ,又在河南大学美术系接受名师的熏陶 ,得以系统的规范训练。曾见他在一次展览中展出过一幅少年时临摹的清人山水 ,扎实的功夫令人赞叹。一次偶尔的聊天中得知他曾…  相似文献   

20.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八四《河渠二·黄河下》载:自淮而上,河流不迅,泥水愈淤。于是邳州浅,房村决,吕、梁二洪平,茶城倒流,皆坐此也。(第2047页)按照标点本,似乎吕洪、梁洪各有一个,但事实并不存在这样两个洪。据嘉靖《徐州志》(卷七)载:“吕梁洪……本洪在州东南五十里,上下二洪绵亘七里。”又据陆蓉《菽园杂记》(卷一○)载:“徐州百步洪、吕梁上下二洪,皆石角岩,水势湍急,最为险恶。”显然,吕梁二洪当指吕梁上洪和吕梁下洪,而非吕洪和梁洪,故“吕、梁二洪平”标点有误,正确标点应为“吕梁二洪平”。《明史·河渠志》标点纠谬一则@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