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国内外服务业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坤  申玉铭 《人文地理》2013,28(1):48-55
服务业地理学是以服务业活动的地域系统为核心、探索服务业空间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围绕服务业地理学研究对象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文章认为:目前服务业地理学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在理论上需要吸收服务业经济学、地理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来丰富和完善;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质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在研究内容上应深化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服务业区位选择、服务业微区位、服务业贸易对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服务业地域综合体等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人文关怀主要是通过现实层面上的关怀和终极意义上的关怀两个层面体现出来。现实层面上的关怀主要表现在艺术对于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力、现实生存状态及境遇方面的关怀。终极意义上的关怀主要表现为艺术对人的灵魂、人的内在生命和人性需求等对人具有根本意义(即人之所以为人)方面的关怀,如维护人的尊严,肯定人的高贵神圣,再现人的选择和意志,颂扬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魄力和成就,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等,而这一层级的关怀更多的是由艺术所具有的超越性品质生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刘秀芳 《神州》2012,(3):104-105
新闻报道是社会发展的信息渠道,对国家的进步,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记者被成为"无冕之王。"我国一直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但近年来,在很多新闻报道中却发现人文关怀缺失,很多新闻人被指责毫无人性,到底如何掌握好报道新闻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度成为困扰新闻人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1976年,人本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人本主义地理学"这一称法。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出现由20世纪60年代末的人本主义思潮所带动,其通过关注人类自身状况而反映出与地理学学科的其他分支息息相关的各种现象,因而从属于地理学。段义孚将融合了地理学与哲学的、曾被称为"地理知识学"的学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段义孚认为,"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是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实质性核心,也是一直以来推动其进行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动力。正如人本主义研究以人类的经验、意识以及知识为出发点,本文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对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化梳理。通过追溯段义孚人生经历中对其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经典著作,指出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共同促成段义孚人本主义关怀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近现代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成绩很多。在众多的成绩当中,该领域中的人文关怀无疑应该是最为闪光的亮点之一。其表现在于研究者更加注意社会史的研究,更加注意对社会底层的百姓的研究,更加注意对普通百姓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研究,从而对普通百姓倾注更多的关怀。这种研究的转变无论在价值取向还是社会实际效应,都是应该高度肯定并且加以继续发扬的。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党内关怀思想是周恩来党建学说的重要内容,它是为了挽救党的生命,实现党内民主,更好地促进党的发展、成熟和壮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调对党员干部在政治、思想、精神、物质生活、人身安全等各方面进行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它是在中国革命特殊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融合而成的一朵思想奇葩,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爱国主义是周恩来党内关怀思想产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仁爱、民主等思想是周恩来党内关怀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无我"、和谐是周恩来党内关怀思想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张云峰 《黑龙江史志》2013,(19):168-169,171
观音文化宣扬大乘佛教的"平等"实相,建立在平等,关爱与慈悲基础上,体现出了超越对立的宗教情怀,形成了源于佛教而高于佛教的宗教文化结构,满足了人们特别是普通广大民众的对于宗教需求。观音文化中有关生命救助,心灵环保和终极关怀等精神价值资源中蕴含着生命关怀的伦理思想。观音文化中生命关怀精神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得以精神层面关怀,调整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安顿。生命关怀精神中生命救助,心灵环保和终极关怀理念也在观音文化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人文关怀是史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由于史学界在学科界定和经世认识等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其未能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史学欲在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中有所作为,须将主体意识渗入其中。所以,增强史学研究的思辨性,借鉴解释学的方法,陶冶史家的知性、悟性和善性等,都是必要的应对之方。  相似文献   

9.
陈垣的宗教研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关怀。在基督教研究中,陈垣的文化关怀体现在"使基督教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地位"的基督教本色化观,认为基督宗教不可能也不会替代中华文化,只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可以并入他在研究各种外来宗教中体现出来的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中华文化观",即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外来宗教、文化无不融入中华文化,但是不能改变后者;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似地容纳外来宗教、文化,本身得以丰富,但是本质不变,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抗日战争时期,陈垣的"民族文化关怀"表现为用佛教道教著述,表彰遗民,阐扬气节,并论述宗教保存发展民族文化的观点,侧重的是中华文化的长久生命力。陈恒的文化关怀体现了陈垣对自身和国家民族处境的深刻思考,在现实中都有对应,基督教本色化观对应陈垣的宗教信仰以及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中华文化观对应全盘西化和文化保守观点,民族文化观对应外族入侵的文化保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分析陈垣的宗教研究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图书馆人文关怀的传统、现状,并对当前图书馆人文关怀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结构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涛方 《人文地理》2000,15(1):66-69
结构主义地理学在当代的西方人文地理学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并且为地理学做出了很突出的贡献。本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结构主义地理学的形成演变过程、方法论,最后简述了与其它主要人文地理学派的关系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学界和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但中国地理学界对其认识还非常欠缺,相关研究更是迟滞。针对目前常见的对段义孚的研究是否属于地理学以及如何把握和推广等问题,本文进行了回应和解释,并探讨了段义孚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一面镜子,段义孚不但具有开创精神,而且40多年的坚持更是令人敬佩;广泛取材于历史、人文以及其他学科,经验的方法,流畅生动的文风值得学习和推广;对其的专门研究应当得到鼓励;其理论不但具有较大普适性,而且是治疗人文素养和精神欠缺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人本主义布局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区理念的引入,当前社区各类场所的规划都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入手,结合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原理,还深入到存在主义"引力区"构成、商娱空间行为场所认知构成、社区资源可接近性-可获性构成及社区阶层化构成,总结出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四种布局规律。  相似文献   

14.
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故关于乡愁的研究与地理学密切相关。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引人们的空间实践。文化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则是从文化上理解和评判空间和地方的现象。本文分析立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以及由之派生的道德地理学。本文从空间和地方两个维度分析乡愁的背后的道德,并列举了较为成功的乡愁实践案例。归纳出的结论有三:第一,乡愁的道德具有大小、距离、移动性的空间维度。第二,乡愁的道德具有身体层面、经验层面和社会建构层面的地方性质。第三,无论是空间道德评价还是地方道德评价,都在回答对自己、对他者、对自然的态度,在评判留住乡愁的空间规划实践是否"合理"。本文最后提出了文化地理学关于乡愁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的分析框架,以供读者讨论。  相似文献   

15.
试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创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受相关学科的研究启发,并根据作者从事经济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体会,提出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创新的六点建议:建好基础数据,创新研究方法,激励思维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培养扎实的学风,选择特殊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理学视角下第二居所旅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流动性范式下,旅游正经历从单一化的观光到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转变,旅游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步被打破。一种基于“休闲度假”与“居住生活”为一体的第二居所旅居现象方兴未艾,并因其独特的流动性特征及引发的新的“人-地”互动关系,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对国内外第二居所旅居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旅游地理学“人-地”关系为研究脉络,对第二居所旅居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并总结出基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体系。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我国现有研究对第二居所旅居引发的新的“人-地”关系关注相对较少,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最后,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本质特征,按照人地关系理论的“要素与结构-特性与演化-作用与机制-协调与优化”的研究主线,对未来第二居所旅居研究提出展望,以期形成具有旅游地理学特色的第二居所旅居研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In 2003, the Canadian Federal/Provincial/Territorial Task Force on Seniors identified social isolation a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further study and policy development given that socially isolated pers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more vulnerable to both inappropriate use of the health care system and poorer health outcomes. In order to provide adequate support to this vulnerable population, it is critical to untangle the complex web of relationships that influence the need for care, and the health status and service utilization patterns of socially isolated older adults. Using data from the 2000–01 Canadian Community Health Survey (CCHS), this article explores social isolation as a multidimensional social construct examining in particular the axes of gender and geography to try to tease out some of this complex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health status and service utilization. Whe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like gender are considered together with broader contextual variables like place of residenc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layered portrait of vulnerability among socially isolated persons begins to emerge with insights into their unique patterns of health and service use. For example, home care may be an extremely critical resource for keeping older women in their homes and out of hospital. On the other hand, among socially isolated older men, those living in rural communities may be particularly ‘invisible’, neither benefiting from home care nor having strong social supports. It seems plausible then that both men and women may be in need of special interventions or targeted programmes to help them to remain, or to become, more socially integrated in their communities as they age in place.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addresses some of the limitations of using both a quantitative analytic approach and the CCHS dataset itself in grappling with such complexity.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人本主义理念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公正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立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10,25(6):30-35
本文以城市各阶层日常生活行为的工作(上学)、家务、购物、闲暇活动完成的区位空间结构为议题,运用行为地理学的人本主义研究方法,以社区为基本研究尺度,探讨微观领域社会空间公正体系的结构与模式。得出城市社会空间体系发育阶段,影响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基本因子为城市资源、社区资源、社区类型-体系与场所体系,社区资源与城市资源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布局呈"点-轴"结合模式,城市资源的线性空间体系格局与社区资源与场所的点状空间镶嵌映射了市场经济规律下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集聚-碎化"倾向,缺失空间公正。最后,尝试性提出了人本、公平理念下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公正结构。  相似文献   

19.
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冯卫红  苗长虹 《人文地理》2008,23(3):97-101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也开始引起重视。旅游地理学开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从经济和地理的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集聚机制和空间机理的阐释,另一方面也将弥补旅游地理学对于旅游经济微观主体-旅游企业间联系与空间关系的不足,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拓展微观研究领域。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论证以及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阐释和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必要性,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产业集群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和应用性等学科优势,最后指出旅游地理学研究产业集群主要应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合关系与创新机制、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以及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并应通过大量案例支撑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