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些人引用有关老字号的歇后语,特别是老人。仔细想来,这些老字号歇后语,富有地方色彩,不仅充满“京味儿”,而且大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源远流长。现不妨找几句有关老字号的歇后语聊聊。  相似文献   

2.
<正>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歇后语是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也可以看成是汉语的文字游戏。老南京的歇后语也更有韵味,下面我们将分期来刊登。  相似文献   

3.
<正>八仙桌面盖井口——随方就圆八仙桌是旧时家庭最常用也是实用的家具,结构简单,用料经济,使用方便,形态方正,结体牢固。亲切平和又不失大气,有强的安定感,成为上得大雅之堂的中堂家具。中堂用以挂中堂画,两边是对联,下面靠墙置上席(高叉长的条几),上席上可摆放铜、瓷或其他质地的神、仙、佛,还摆有香炉和烛盒。上席前摆上一张八仙桌,两侧放两把椅子,横头放长条凳,这就是当时的布  相似文献   

4.
恋恋老北京     
当这座城市坚固的记忆随着推土机的轰鸣消散,那些活着的历史也在幔陵消逝。 什么是北京城?每个北京人心中都有一幅只属于自己的画面——吱吱呀呀的大门上,古老的朱漆脱落了。灰色的砖墙中间,天空是一道湛蓝色的线。  相似文献   

5.
歇后语     
《南京史志》2014,(2):90-90
最繁忙的机场——日理万机 最小的邮筒——难以置信 狗拱门帘——全凭这张嘴 盲人做拉面——瞎扯  相似文献   

6.
最能体现老北京风格的除了胡 同、四合院之外.就是街头巷 尾无处不在的牌楼.如今消失得最彻底的也是老北京街道上的牌楼了.东单、西单、东四、西四皆是著名的闹市。我们却不知如何理解这地名的含义.当年可不是这么称呼的,它们的详称应该叫东单牌楼和东四牌楼西单牌楼和西四牌楼──可见是因为此地有牌楼而得名的.后来。牌楼作为建筑物被拆除了.地名中的“牌楼”二字也就省略了.念起东四、西四等。也就不知所云.不知它是用来形容牌楼的数量或顺序.念起来方便了理解起来却困难了.同样被拆除的还有许多曾深深烙印在老北京市民记忆中…  相似文献   

7.
六必居相传创自明朝中叶,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挂在六必居店内的金字大匾,相传是明朝奸相严嵩题写的。至于六必居创立的确切年代,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围绕这块老匾的种种传说,却为它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北京之有赛马会,可以远溯至清朝末年。这里所说的赛马会,不是我国传统的赛马,而是所谓西式的赛马,也就是说,通过赛马形式进行赌博活动。 大约在清宣统末年,顺天府划给北京西绅俱乐部一块土地,约200多亩,地处西便门外的莲花池。当时,该地还很荒凉。赛马场建成后,给莲花池附近带来了季节性的繁荣。赛马场附近建了几座小型西式洋房,就那时郊外很少西式房屋来说,还是很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9.
庙会是一种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的民间聚会。据资料记载,庙会的渊源始于轩辕皇帝。在上古时期,"庙"是帝王、贵族用来祭祀祖先的场所。"会"指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会见。"庙会"在当时是帝王、贵族们舞乐祭神的重要政治活动,平民百姓是不能参与的。东汉时期,庙会发生演变,成为集祭祀、宗教、游玩于一身的定期不定期举行的民间聚会。  相似文献   

10.
关于北京,我首先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超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女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先摊开晾晒...  相似文献   

11.
歇后语集锦     
放下担子说话—歇后语一支筷子吃藕—挑眼儿(专找缺点)一张纸画鼻子—好大个脸十月间的桑叶—没人采(睬)}八罗汉请观音—主多客少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三伏天穿皮袄—不是时候三根屎棍支桌子—臭架子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檐(言)下雨天出太阳—假晴(情)飞机上放炮仗—响(想)得高飞一机上放屁—臭气熏天大姑娘做媒—摆着自己说别人土锅里的鸡—飞不掉马望墙头草—眼饱肚子饥三个铜钱两处摆—一是是一,二是二小娃娃吃泡泡糖一一吞吞吐吐孔夫子的徒弟—贤(闲)人孔夫子的裕链—书袋(呆)子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井里丢石头…  相似文献   

12.
老北京的民风民俗五花八门,有说不完的典故,讲不完的掌故.中国民间文艺研究大家路工先生曾辑了一册《清代北京竹枝词》,古籍专家雷梦水先生又辑有一部《北京风俗杂咏》及《续编》,这些都是以诗歌方式来记录老北京风俗的好篇什,让后人在琅琅上口的诗句中品味过往.但他们都漏掉了一个好本子,那是一册百年前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情宣言书和皇城...  相似文献   

13.
活跃在老北京人口头上的北京土语,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而趣味盎然。以吃而论,文学作品比喻贪吃者常用"饕餮"一词;到了老北京人嘴里,却说"带爪儿的不吃土鳖,带腿儿的不吃板凳"。文学作品对老于世故、逢场  相似文献   

14.
老北京的民众教育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雷 《北京文史》2000,(1):56-56,43
解放前北京地安门的鼓楼和前门的箭楼,分别是北平市的第一和第二民众教育馆,在郊区的南苑、长辛店、门头沟、高碑店亦各有一处民众教育馆。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20年代,我出生在北京一个没落的世家。回忆起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送信儿的腊八粥”,是当年老北京人的一种习惯说法,意思是“腊八”一过,过年的准备就要开始了。 从“腊八”以后,拆洗衣被,缝制新衣,这些过年准备,就全面铺开了。  相似文献   

16.
老北京吃食琐谈○冯庆生月盛斋乃京中老店,知者甚多。我要说我小时候是那里的常客,一准让人笑得喷出饭来。可这是真事。旧时每到夏天儿,月盛斋便做起烧羊肉。北京人夏天爱吃面条,烧羊肉就是冲这口来的。烧羊肉拌凉面是那时京中的至味,好吃但不便宜,《道咸杂记》称其...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文史》2008,(3):37-37
活跃在老北京人口头上的北京土语,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而趣味盎然。 以吃而论,文学作品比喻贪吃者常用“饕餮”一词,到了老北京人嘴里,却说“带爪儿的不吃土鳖,带腿儿的不吃板凳”。  相似文献   

18.
说到中国古代青铜器,谁也不会陌生。青铜重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虢季子白盘、毛公鼎、班簋、马踏飞燕等,再加上不知名的青铜器,早已名扬中外。但在这些青铜器的背后,却还有许多许多鲜为人知的传闻和故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赵书 《北京文史》2007,(1):53-54
老北京城是个消费型的城市,但有钱人少,没钱人多。在东城、西城以及皇城周边,一些主要胡同中虽然有大片成规模的四合院,但绝大多数市民还是生活在大杂院中。贫苦市民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每天都要消费这七种物品,于是大街小巷内均有供应这些商品的油盐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赵书 《北京文史》2006,(1):48-49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与春节和中秋合称“三大爷”。因为这一天皇帝可以不上朝,商人可以下账帖讨债,老百姓需敬神祭祖,妇女可携子回娘家归宁,朋友们可以借机聚会……端午节是全国性的民俗节日,但是北京因是首都,又在北方,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所以北京的端午节有许多自己独有的民俗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