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焰 《江淮文史》2011,(3):131-138
一公元574年。在大别山深处莽荒的小道上,匆匆行走着两位面色凝重的僧人。这两位僧人,一位就是后来被尊为禅宗二祖的慧可,另一位则是慧可刚认识的僧人昙林。慧可的身上,携带着两件比他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菩提达摩作为衣钵传授的木棉袈裟以及四卷本的《楞伽经》。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藏》2007,(3):F0002-F0002
2007年度藏传佛教学经僧人考核晋升格西拉让巴学位于3月17日上午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继2005年、2006年两次格西拉让巴学位考核晋升以来,又有5位僧人经过立宗辩经,获得格西拉让巴学位。来自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热堆寺和大昭寺考僧以及高僧活佛共计200多人参加了此次宗教考核。  相似文献   

3.
金刚神舞,藏话叫“羌姆”,通俗的说法是“跳神”,这是藏传佛教僧人表演的一种宗教舞蹈。 所有热心西藏文化和宗教的人,都对金刚神舞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这种舞蹈并不是轻易能看到的,它是一种密宗艺术,是藏传佛教仪轨的一个组成部份,只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由经过密宗灌顶的僧人才能表演。西藏某些著名寺院,每年跳两次金刚神舞;而在另一些寺庙,每隔几年甚至十二  相似文献   

4.
隋朝年间,禅宗三祖僧粲继承了二祖慧可的衣钵,广施法雨,普度众生。一天,有位年少僧人前来拜见。少年僧人问:“何者为佛?”僧粲答:“大日如来,六丈金身。”少年僧人问:“如来今在何处?”僧粲答:“天竺灵鹫山。”少年僧人满眼迷茫:“愿师傅指路,怎么去灵鹫山拜谒?”僧粲微笑,伸出食指和中指点了点自己的心,又点了点窗外的山峦说:“佛在此山不远求,花开灵台,明心明性。”  相似文献   

5.
《贵阳文史》2007,(3):F0004-F0004
贵阳观音洞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民国时期僧人心月主持中兴。解放后直到1960年代均为僧人管理。“文革”初期遭受冲击.1983年9月3日.贵阳市文管会将观音洞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其进行维护修缮。其文物尚存的有部分古寺、碑刻、对联和古洞。  相似文献   

6.
马振犊  郝在今 《纵横》2013,(9):25-28
1938年,承担着陕甘宁边区锄奸、保卫、肃特工作的边区保安处发现在延安宝塔山下面的古寺里有一位僧人形迹可疑,他常和一个小杂货店老板接头。边区保安处立刻对僧人实施了抓捕,原来这名僧人是中统派往延安的特务,名叫孟知荃。  相似文献   

7.
1980年的烟花三月,古城扬州发生了一件引起中日两国高层关注的盛事——唐代高僧鉴真像回故乡“探亲”。一 早在唐圣武天皇天平五年(公元733年),日本僧人普照、荣睿乘第九次遣唐船来中国留学。临行前,知大政官事舍人亲王和佛教首领隆  相似文献   

8.
杨杨 《丝绸之路》2011,(14):58-60
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人吐蕃,便开始了与当地社会文化漫长的融合过程,即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传人,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而藏族本土僧人群体的产生对佛教在藏区的传播以及藏传佛教的诞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政治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藏区本土僧人产生的背景,说明藏区僧人的出现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广惠寺位于青海西宁市所属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乡衙门庄,藏语称“赞布具喜圣教洲”,距西宁市区约六十公里。广惠寺初建时称为郭莽寺,是西藏僧人顿珠嘉措(1613—1665年)大约在清顺治七年(1650年)创建的。这位僧人曾学经于西藏哲蚌寺的郭莽扎仓,寺院名称由此而来,寺院的创建得到崇信格鲁派的青海厄鲁特蒙古首领赛钦洪台吉等人的大力支持。清顺治十年  相似文献   

10.
水帘寺位于桐柏山腹地、淮河源头、桐柏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水帘洞下,始建年代无考。据碑文记载,该寺于宋元祐戊辰年(公元1088年)、明嘉靖戊申年(公元1548年)及清乾隆癸亥年(公元1743年)均有重修。民国年间,这座屡遭兵燹匪患的寺院业已荒废。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僧人在此结庐居耕。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僧人离散,千年古刹湮没于枯木败草之中。  相似文献   

11.
《文史博览》2014,(6):30-31
“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着装,可僧人穿袈裟为何要露出一只胳膊?相传,有一名叫慧可的儒生,非常笃信佛教,对佛教祖师达摩的修炼之术十分倾慕,便追随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修行佛法,并侍奉在达摩身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海盐天宁寺高僧梵琦楚石禅师与日本、高丽僧人交往的状况。从列举的偈语中可以看出,梵琦送偈的僧人大多文化素养较高,求法的寺院主要是以“五山十刹”为主的中国江南禅院。  相似文献   

13.
隋唐以后,中日双方僧人、学者和商人往来频繁,其中不少人写过游记、日记或杂记,虽然也涉及到中日两国的事情,但多以个人见闻为主,不能称为中日关系史著作。已知最早的中日关系史专著要首推1466年成书的《善邻国宝记》了。《善邻国宝记》的作者是瑞溪周凤,他是一名僧人,曾参与日本对明朝的外交活动。精通汉学和中日两国的历史,又掌握足利幕  相似文献   

14.
陈冰 《中国西藏》2010,(6):44-47
强巴林寺亦称“昌都寺”或“昌都强巴林寺”。格鲁派僧人麦·喜饶桑布受宗喀巴大弟子贾曹杰的委派回康区传法,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创建该寺,因寺内主供强巴佛,故称“强巴林寺”,占地300多亩,是藏东最早、规模最大的格鲁派寺院之一。  相似文献   

15.
古塔摭谈     
来历史传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使臣赴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遇到天竺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他们迎到京城洛阳。第二年,汉朝廷在洛阳为两位僧人修建了一所寺院,因为来时一路上用白马驮载了佛经、佛像,寺院就以白马命名。白马寺是我国第一所佛寺,中心的主要建筑是一座木结构的大方塔。从白马寺开始,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寺和塔密切联系着遍及各地,凡有佛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新发现的《唐龙朔二年西州高昌县思恩寺僧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新疆吐鲁番的巴达本出土了一件唐高宗时期的官府文书,其内容涉及三个僧人。此为高昌县思恩寺的正式僧籍,由高昌县政府保管。该文书虽已残损,但仍提供了僧人的法号、年龄、籍贯、剃度年份、所诵经名等信息,从中可以了解到唐朝政府对僧人的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相传宋朝李纲被贬沙县时,遇见一位僧人,过河如履平地,并跟去询问前程,僧人曰:“青着立、糠去米、那时节,再光辉”。李纲追问此意,僧人不语,径自而去,致函江心,脚在沉浮石上一点,飞身到岸,靖康元年李纲复出,后为丞相。据称那僧人便是定光佛,而沉浮石传说是定光佛化身到沙县当长工时,随手丢入河中计东家踩着过河的一块石头,后被定光沸一踩有了灵气,枯水时撑竹排从沉浮石上放流下来,说是能看到沉浮石上有一个大大的脚印。  相似文献   

18.
李元 《文物世界》2010,(6):13-16,8
<正>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大量的外来僧人在中国翻译经典,讲解佛教;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的中国僧人也远赴印度  相似文献   

19.
《高僧传》是南朝梁慧皎所写的一部僧人传记。它包举了二百五十七个僧人,是佛教史上的重要作。同时,《高僧传》也是研究汉语史特别是汉语词汇史的重要语料,对研究南北朝汉语词汇有重大的价值。本记录了《高僧传》中的“一往”、“去来”、“又指”、“偏局”、“藉(籍)”、“应时”、“同意”共七个大型词典未收的新词以待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金光明寺是唐宋时期敦煌地区著名僧寺,本文从寺名来源、存废时限、寺院地址、佛寺建筑、经济状况、僧人规模以及人事升迁七个方面探讨了敦煌金光明寺的建置沿革和僧人情况。通过对敦煌文献和传统史料的梳理,我们认为其寺院名称来源于佛教经典《金光明经》,起讫年代在公元769年至1019年左右,寺址位于莫高窟,寺院建筑包括寺门、钟楼、大殿、禅院、禅窟、堂、仓和僧人临时性住房等,从吐蕃占领敦煌到曹氏归义军时期该寺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僧人数量显著增长,由徒众推选寺院三纲并经缁流领袖批准,在敦煌地区的影响力也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