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的意见认为汉人刘歆是奠定《左传》学的元勋。那么,当时的陈钦、陈元父子俩对促进《左传》学的发展来说也贡献颇大,堪称是早期《左传》研究的两大功臣。 《汉书·刘欲传》说:“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据说《左传》是由春秋末战国初的鲁国人左丘明最先编撰的,因这部书中有不少内容对孔子所撰的《春秋》经文有所解释,故它又被视为解经之作。西汉时著名的解经之作有《公羊传》和《谷梁传》。两传具属今  相似文献   

2.
说文古文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文古文新证李天虹许慎著《说文解字》,共录古文500左右,据《说文叙》,《说文》古文的主要来原是孔子壁中书,其次,即北平侯张苍所献《春秋左氏传》及当时所见古器物上的铭文,但是,壁中书发现的年代和经数,史籍记载互有矛盾,其文字亦奇异难识,所以,历史上关...  相似文献   

3.
《春秋左氏传郑义辑述》辨正四则陈建樑徐孝实先生《春秋左氏传郑义辑述》(见《文史》第八辑)辑录郑玄於他书注解中提及《左传》的条文,用功极深。拜读之间,仅录其中可商榷者四则,以就正於方家。(一)《昭公三年》:三老冻馁。朱鹤龄《读左日钞》:黄震曰;郑康成解...  相似文献   

4.
赵沛 《史学月刊》2006,(7):116-118
杜预的经学成就主要在《左传》注,成书《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杜预在《左传》研究方面的创获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杜预所谓“集解”不同于何休之“集众家之解”,而是“集经传而解之”之意,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称:“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春秋历史,《左传》是最为重要的文献,其于筮占意义亦不容忽视,《国语》的情况也相类似。二书中记载的春秋筮例,是目前研究筮占内容最为可靠的文献材料。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学者对《左传》筮例进行整理研究,其著作出现于汲冢竹书中,《晋书·束晳传》称有《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1。杜注云:"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2自此肇始,后世学者根据这些筮例著书立说,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6.
论《左传》的政治思想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观点把《左传》看作儒家经典,说是儒家学派的政治教科书,《左传》作者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但过去有人从经学角度考察,认为“左氏不传春秋”,或说“左氏不祖孔子”,攻讦《左传》不附合经意,两汉今文经家即力主此说。近人有认为“《左传》作者固兼有儒法兵三家思想”的。此外,称《左传》是兵书的亦有人在。我们认为,从总体上看,《左传》思想不是正统的孔孟学派,而更多地倾向于荀子学派,兼容了法、兵家的某些思想成分。如果摒弃今文经家的偏见,对“左氏不传春秋”的内容极易理解。因为,《左传》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中期,它的政治思想倾向正反映了战国前期魏霸鼎盛、王者未兴的时代特征,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适应变动了的潮流,承认现实变  相似文献   

7.
“木冰”考     
《春秋左氏传》中出现了“木冰”一词,杨伯峻注说即气象学之雾凇,但考之于其他典籍,本文认为“木冰”不同于“雾凇”,是两种不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春秋》三传的灾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常被并称为《春秋》三传。本文标题也采用了这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不过,应该说明,《左传》原非解《春秋》之书,前贤已多有论证,我也同意这种说法。所以,本文标题并不表明我是认为《左传》原为解经之书的。一皮锡瑞在其《经学通论·春秋》的“论《春秋》书灾异,不书祥瑞,左氏、公羊好言占验,皆非大义所关”条中,举了一些《左传》中占验的例证,并说:“公羊家与左氏异趣,而亦好言祥异占验。汉儒言占验者,齐学为盛。伏传五行,齐诗五际,皆齐学。公羊氏亦齐学,故董子书多说阴阳五行,何氏解诂说占验亦详。要皆《春秋》之别传,与大义无关。”  相似文献   

9.
近来阅读《春秋左氏传》,除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外,也曾将沈玉成先生的《左传译》作为理解原的辅助工具。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看原时只觉得有些地方心领神会,但到翻译出来时,就觉得难以用较准确的词汇表达。当翻开《左传译》相应的地方看后,不由得击节赞叹,从心底里对沈先生的字功底深感佩服。  相似文献   

10.
贾逵与史学     
东汉贾逵以经学名家,但是他在史学上做出了贡献,曾与班固共述汉史,后人对贾氏这方面的成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其家学渊源是左氏学。九世祖贾谊,西汉文帝时为太中大夫、长沙王与梁怀王太傅,“修《春秋左氏传》”,曾“为《左氏传》训诂”。据《汉书.儒林传》,贾谊传其学于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贯公子长卿为荡阴令,授学于清河张禹。张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学,宣帝时禹受召待问。张禹授谏大夫尹更始,更始又传学于其子大司农尹咸及丞相翟方进等。至刘歆从尹咸与翟方进受《左氏》学,大好之。“…  相似文献   

11.
李延军 《文史天地》2014,(12):40-43
正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有《吴问》残简九枚,记载了吴王阖闾与孙子之间一段简短而深刻的对话,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阖闾问孙子:"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下同)孙子说,"范氏、中行是(氏)先亡","智是(氏)为次",然后是"韩、巍(魏)为次",最终"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要知道,当时正是六大卿族驰骋晋国、  相似文献   

12.
吴静安先生《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于2008年2月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本文是李学勤先生应邀为本书撰写的序言,其中记述了本书的撰著、出版的艰难历程。兹特刊发,以广流传。  相似文献   

13.
正"退避三舍"出自《左传》,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出亡至楚国,楚成王以礼待之,并问:"公子若反(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这段话的大意是:晋国公子重耳逃难到楚国,楚成王收留了他,并问他将来返回晋国为君的话,将作何报答?重耳说,如果真如所愿,那我的回报就是:万一晋楚交战,我方将后退"三舍",也就是九十里,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所  相似文献   

14.
论《左传》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的地位王志平吴敏霞《左传》,即《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传为春秋末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春秋》所做的经传。《左传》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现存较完整的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历史的史籍;它与《谷梁传...  相似文献   

15.
史学精粹     
正李建:《赵汸〈春秋〉"策书之例"与"笔削之义"说论析》(《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4期)在《春秋》学史上,元末《春秋》学家赵汸研治《春秋》的最大特点是以义例说经。他考论鲁史与《春秋》之别,明辨史"例"与经"义"之分,提出了系统的以"策书之例"与"笔削之义"为核心的《春秋》书法义例说。其《春秋》义例学说,是在依据《左传》及杜预注、融通三传史法经义说、批判继承诸家义例书法说基础上的发明,不仅体系颇为严密完整,而且从方法论层面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秋》诠释学系统。赵汸的《春秋》义例学所体现出的会通经史、据传求经,由《左传》  相似文献   

16.
读中华书局点校本《北史·崔浩传》,发现其中误字、脱字数处,校勘及标点亦有值得商榷之处,札记如下:1.“情见事露,则百姓意阻.”(第773页)按:这句话是崔浩担心北魏实情暴露而说的,惟恐百姓意气沮丧,从而失去对北魏统治的支持和摄服,故“阻”字应从《魏书·崔浩传》作“沮”.2.“浩对曰:‘案《春秋左氏传》说神降于莘,其至之日,各其物也.……,”(第733页)  相似文献   

17.
正春秋时,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曹僖氏是有名的贤内助。有一年,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曹国寻求避难,曹国的大臣不仅拒绝了他,还处处为难他。唯独曹僖氏眼光独到,对丈夫说:"我看重耳迟早要当晋国的君王,那时,他定会讨伐曾对他无礼的曹国,我们也会跟着一起遭殃啊。"僖负羁一惊,疑惑地问:"你为何这么说?"曹僖氏答:"难道你没注意他带的三个随从?他们长途逃难而来,重耳累得坐都坐不稳,而随  相似文献   

18.
湖湘学派的实际创始人是两宋之际著名的儒家学者和经学家胡安国,其代表作为《春秋传》。胡安国及其所著《春秋传》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达五六百年之久,而其间接的影响,甚至直到近代还在发生作用。促使胡安国苦心著述《春秋传》的原因有四:主观认识原因、师承原因、思想学术斗争原因、社会现实原因等,其真正用意在于经世致用并试图通过“立言”以遗天下万世。  相似文献   

19.
智伯与古城     
春秋时晋国有六卿,自范、中行二氏灭后,只存智、赵、魏、韩四卿,而智卿最为强盛。 “智”,就是智伯。智伯名瑶,智宣子徐吾之子。他的封地在何处? 据《括地志》记:“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四十里。”《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晋国图》记:“智”在今永济市正北十五公里处。”《博物志》载:“解县有智邑,当即智城在虞乡。”  相似文献   

20.
晋城名号向无定说 ,计有因春秋封晋君于高都说 ,因奉祀春秋晋国君于高都说 ,因地处春秋晋国封域说。无论那一种说法都与公元三世纪之司马氏晋国无关。本文旨在说明晋城名号不仅仅与春秋时代的晋国有关 ,且与后来的司马氏晋国有关。晋城名号应当是春秋晋国与司马氏晋国的合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