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莹 《风景名胜》2021,(4):0088-0088
在当前我国 , 土地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良好的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体制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当前世界主要人口增长大国和世界粮食土地生产资源大国 , 我国居民国土资源也因此开始变得更为宝贵 ,20 世纪中后期 , 土地生产资源是当前我国的主要居民经济收入来源 , 人口的急剧快速增长 , 使我国大部分土地生产资源被利用于我国居民的日常居住生活中 , 随着新的一世纪的即将到来 , 人口快速增长趋于稳定 ,粮食土地生产资源问题逐渐得到有效缓解 , 我国的居民经济收入来源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向现代工业 , 大量农民弃农 , 导致当前我国居民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率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2.
一、土地问题长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中心问题中国历史在长时期里,农业生产占着社会经济的主要地位。所以土地问题,也就长时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中心问题。中国历史的发展,重要的是地主阶级不断采取各式各样强取豪夺手段,从农民手中掠夺土地;而农民则却不屈不挠的、大规模小规模的以暴动革命的方式和地主阶级进行斗争。所以中国历史长时期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是中国历史长时期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斗争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把俄国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压迫和剥削下解放出来,农民成了土地的实际占用者。但从俄国历史形成的具体条件和当时的情况来看,实现土地的国有化,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使用,一方面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意义;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也酝藏着一种极大的危险,即过去相对集中使用的土地变得分散了、个体化了;过去土地占有权、支配权和占用权相对统一的局面变成了一种三权分开的状态。如在采取政治措施的同时,不在经济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危险会日趋表面化,结果所危及的不仅是农业经济和农民本身,而且也将最终危及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盟关系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金京权 《风景名胜》2020,(1):0071-0071,0074
土地是农村的命脉、农民的命脉,我国农业大国的国情更决定了土地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依法治国国策的大力实施下,我国农村土地受法律保护与依法保护农村土地的司法实践与时俱进地不断地调整、加强和规范,为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的我国国情和农村的“农情与村情”在不断变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尤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断发生流转的新情况下,我国现有农村土地的法律制度及司法实践层面的不适应性渐有所现。本文聚焦此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基于积极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的实现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封建制度大部分最后形成于9至11世纪中叶。在这个时期,其主要特征是日耳曼的广大自由农民阶层被农奴化,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庄园之形成;自然经济占着绝对优势;大土地占有制和小农土地使用制之结合;劳动者没有和生产资料分离,而是和生产资料有机的联系着;超经济的强制,即大小封建主强制农奴向他们缴纳部分代役租和毫无代价的被强迫在地主土地上付出繁重  相似文献   

6.
"耕者有其田"经历了小农经济、集体经济以及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分户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在此期间土地经历了"土地私有产权""土地集体产权"的变化,土地经营方式也经历了"分—合—分"的发展轨迹,农业生产效率不断得到释放。土地集体产权完全杜绝了农民买卖土地的可能性,从而保障了农民永远持有土地的使用权和受益权,"耕者有其田"不再以"土地私有产权"为前提。土地制度的每一次变迁都激发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分户经营导致土地经营缺乏规模经济效率,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更多农民从土地中析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在弱化,农民不能从责任田中持续受益。因此需要重新探索土地使用权的实现形式,将村民具有使用权的土地通过产业化公司得以集体化运营,为"耕者有其田"赋予新的含义,在新型的土地经营方式中提升农民从土地中的获益水平。  相似文献   

7.
十四、十五世纪时,全欧洲经济发展的趋势大致相同。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对农民的剥削形式,由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转为货币地租。农民的经济独立和人身自由逐渐扩大。封建主的自营地逐渐减少,绝大部分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这种土地制度称为领地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2年曾经提出:“农奴制在十三和十四世纪几  相似文献   

8.
一土地改革是我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三千多年来,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曾经残酷地压榨我国农民,窒息我国社会发展的生机。我国的农民在封建制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之下,过着贫困、穷苦、奴隶式的生活,繁重的地租和苛杂劳役,迫使农民终年劳碌,不得温饱,剥夺了农民发展生产的任何兴趣与可能。这就是我国社会三千年来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民,并没有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甘愿屈服,而是英勇地进行了不断的反抗斗争。但是,由于当时没有新的生  相似文献   

9.
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实施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农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被消灭或削弱,农民个体经济得到发展,一部分原来的中农甚至贫雇农在抗日民主政权的扶助下,辛勤劳动。努力经营,上升为新富农。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打消动摇封建土地所有制后农民发展生产的顾虑,鼓励他们劳动发家,对于克服根据地由于战乱和敌伪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新富农经济采取鼓励其发展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对新富农的政策一度发生动摇,但很快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0.
高小迪  张豪 《风景名胜》2021,(4):0028-0028
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的稳步进行。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严峻。城市中高楼林立也导致城市绿化空间面积不断缩小 , 城市土地建设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在如此大环境下 , 垂直绿化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中,垂直绿化具有诸多传统城市绿化模式不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在为城市增添色彩的同时也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空气水平。  相似文献   

11.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中国史学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艰难地然而终于剥离传统史学的脐带,迈向史学现代化的新途。在这一过程中,中西史学的交融呈现鲜明的特点:史学的传播渠道由欧美直接输入为主,以取代从日本的间接输入;中国学人留学欧美成为时尚,从欧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中西史学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传播西方史学的主体;而传播的内容以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历史哲学的引入更令人瞩目;出版机构在民国时期中西交流中起到重大和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大维 《安徽史学》2011,(2):101-108
罗马帝国消防军是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建立的专门负责首都消防与夜间治安的准军事性组织。它的建立是奥古斯都对传统消防模式的革新,更是其行使元首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巩固元首制的要略之一。消防军通过完善的预、接警机制,及时发现与扑救火灾,执行旨在抑制火灾发生的消防巡检,不仅提高了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更使火灾次数明显减少。消防军还结合夜间消防巡逻,维护首都夜间治安,在其巡逻下,罗马夜间秩序稳定。消防军是古罗马一创举,说明罗马帝国政府意识到保证消防安全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在促进社会与国家和谐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迁移人口的结构分析——浙江省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根福 《史学月刊》2003,(2):115-120
抗战时期迁移人口的结构状况,可以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中得到实证性的解答。从籍贯构成上看,迁出省外的人口以杭州、绍兴、宁波、金华等地居多。从年龄和性别构成上看,迁移人口大多比较年轻,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占主要比重,育龄妇女人数较多;迁移人口的性别比较高,大批男性为避战祸加入迁移人口的行列。从职业构成上看,迁移人口成分极其复杂,几乎囊括社会绝大多数行业,其中主要有农民、工商业者、文化人及政府工作人员、医生等。  相似文献   

14.
李俊方 《史学月刊》2005,(2):21-27,80
汉代最高统治者有“皇帝”、“天子”两个正式称号 ,而正式称号的获得是通过即位礼仪来实现的。因此 ,汉代最高统治者即位就存在“皇帝即位”与“天子即位”的区分。“皇帝即位”是通过读策与授玺来完成 ,而“天子即位”外禅是通过祭天 ,内禅则是通过在柩前即位来完成  相似文献   

15.
赵新平 《史学月刊》2007,3(8):109-113
民初晋北乡村作为历史大变革时期重要的社会单元,其生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还包括劳动生活方式和婚姻生活方式等。且由于晋北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故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甲组夯土基址的处理与加固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考古发掘的夯土建筑基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殷墟宫殿区内发掘的夯土建筑,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文物,是见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遗址,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根据保护土质文物的原则和要求,经过针对相关样品的分析测试,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使用土质文物加固剂对建筑基址进行了全面的处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所谓“五缘”,就是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是中国人一种群体结合方式。“五缘”文化的核心是亲缘,其他各缘只不过是亲缘的关系网络的转化和运用,导致亲缘向其他各缘转化的理论基础则是孔子“仁”学的“泛血缘化”特征。《论语.颜渊》中有关司马牛问仁而与孔子和子夏的三段对话,是儒家“仁”学理论由正式血缘向拟制血缘转化的一个经典性例证。随着孔子和子夏通过对“仁”一步一步地深入阐释,逐步化解了司马牛关于“人皆有兄弟,我独无”的忧惧心结,全面完成了“仁”学由正式血缘向拟制血缘即“泛血缘”的转化,从而使中国人的群体交往方式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一楚系铜器中,有关楚王(今頁)的讨论曾是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楚王(今頁)先前仅见于楚王(今頁)钟。此钟为钮钟,螺形枚,篆间与钮上饰斜角对夔纹,鼓部饰象鼻对夔纹。正面证间、  相似文献   

19.
商王朝东征与商夷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昭峰 《考古》2012,(2):61-75,109
商王朝东征始自中商仲丁时期,此后直至商末,商王朝持续对东方夷族用兵。商王朝东征对商代的历史和商夷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推动夷族商化,二是商夷之间长期对峙,并导致夷族内部的分化。中商时期商王朝东征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并掠夺资源,晚商时期几次大规模的东征是征伐不服于商王朝的以人方为代表的东夷族。  相似文献   

20.
元代歌谣极富时代特点.在文献载录的频次上,以<河南北童谣><元末苏州童谣><方国珍谣>等被典籍载录的频次最高,其收录的频次与歌谣本事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力成正比.在时间的分布上,元代歌谣所呈现的历时性特征,与元朝的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相吻合,基本上反映了元朝初期、中期、末期不同阶段的社会状况.在地域的分布上,以江浙行省被记录的歌谣最多,反映了江浙行省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特征.元代歌谣在时间的分布上集中于元末顺帝统治期间,在地域的分布上集中于江浙行省,在歌谣的主题上,时间和地域的分布基本重合,充分体现了元末的江浙行省所受压迫最深、反抗也最为激烈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