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历史、经验和理论三个角度论证了乡村地理学以乡村区域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乡村区域系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当代乡村地理学13个方面65个要点的基本研究内容,并偿试性地建构了以结构、进化和与环境关联为主体的乡村区域系统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城市与区域的互动一直是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论题,并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区域化、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日益复杂化。城市-区域系统理论用单元模型来诠释城市-区域系统的互动方式,用系统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并以加权voronio图来确定城市-区域系统单元的边界,从而把城市与乡村融为一个"一体化地域",由此提出了一个研究地域整合的新视角。在城市-区域系统视域下,中心城市是城市-区域系统的互动核心;城市体系是系统的"骨架"并体现其组织结构;城市群是承担特殊功能的城市-区域系统,须提升其内聚力和外联度,从而达到城市与区域高效互动、综合发展之目的。论文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提出了基于核心组织、内聚组织、外联组织和区域支撑四方面的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湖北省政当局为了实现孙中山将武汉建设成为"世界最完美都市"的宏愿,提出了建设"大武汉"的一系列规划设想,拟定了武汉区域规划,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区域规划机构"——武汉区域规划委员会,开创了我国区域规划研究的先河。武汉区  相似文献   

4.
东北经济区对外通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荣成 《人文地理》2000,15(1):56-59
基于东北区在东北亚地区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本文从东北亚区域系统的角度,对东北区对外通道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东北经济区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必须加大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力度,而通道建设是个关键。  相似文献   

5.
钦州湾经济地域系统人地耦合机制及其调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邝福光 《人文地理》1994,9(3):53-59
本文从调控人地耦合机制的全新角度出发,初步探讨了钦州湾经济地域系统的区位特点及其当前人地耦合机制的运行轨迹,提出以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为手段,着重发展集约化高新农业产业和基础性大工业,重视区域系统内部的地域分工,以防止同质竞争及邻近负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文博》2021,(3)
ICOM曾在2019年为拟定新的博物馆定义征集了269个提案。对提案进行数据分析,能够挖掘其文本内涵,为新的博物馆定义提出合理建议。分析结果发现:定义在宏观角度具有"经济"的隐藏属性;微观角度下,2019年"新的博物馆定义"删改增补了博物馆功能,却割裂了提案和2007年定义中合理的部分。因此新的定义应表明博物馆机构性、不采取宣言形式、明确非遗作为收藏对象且功能涵盖文化教育层面,并直面博物馆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后维新派知识分子在西方近代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影响下,开始从文明主体——国民——的角度探求挽救民族危机的新路径。他们从"力"、"智"、"德"素质结构的角度塑造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国民新形象,开启了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但是,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对西方文明认识的局限性,使得"新民"思想并没有深入到人的现代化的实质层面,而是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明代宣府镇城为例,研究明长城"九边"防御体系中最高级别的防御设施镇城的建置、功能及演变。依据历史资料推测出宣府镇城的空间功能构成图,还原其历史空间。从其最初建置、战略选址、功能构成、形态演变和精神层面等角度进行解析:宣府镇城的建制及演变受到自然条件、边防形势、经济生活以及礼法与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从防御效果看,"固若金汤"依靠的不仅仅是防御体系的设置和防御设施的构筑,还需要考虑军事实力、防御战略、人心向背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9.
释“棺槨”     
"棺""槨"作为古代丧葬制度中最重要的葬具,考古学者根据出土墓葬对其形制、大小、年代、材质等作了多方面的考证,并且成果丰富。但从语言角度出发,对"棺""槨"的词义发展演变及词汇系统的本来面貌进行专门研究的不多。文章将从"棺槨"的同源意义层面入手,对其词义及构词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并从隐喻认知角度来看"棺槨"的词义演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06~2007两年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等单位组织调查队对安徽马鞍山采石河流域进行了两次调查。调查人员采用区域系统调查法,调查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点将台、湖熟文化时期和六朝至明清时期的遗址共24处。在调查的基础上,调查队从聚落形态的角度考察这些遗址群,分析聚落分布和演变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了聚落变迁的轨迹和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表明甘肃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以14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甘肃省城市体系在空间分布上比较集中;以甘肃省内75个城镇为研究对象,城镇分布的总体均衡性适中;以中部城镇密集地区为研究对象,城镇体系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并据此提出了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空间发展单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地域尺度重组和经济社会重构过程,尺度运用已经成为我国调控空间发展的重要治理手段。本文基于尺度与尺度重组理论,梳理了我国国家治理的新型空间尺度,归纳了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体系的现状及其对新型空间尺度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尺度重组及尺度重组下国家空间治理重塑的新要求,必须尝试对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体系进行改革,整合区域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都市区发展与建设规划,善用新区、试验区等的规划,并以治理理念引导规划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我国经历了从农业区域基质到工业区域基质的五次城市规划空间结构演化更替的过程,且每次规划空间结构更替都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我国带着不同社会经济体制所遗留的各种痕迹和烙印,迈入了以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宏观背景的信息化社会,且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面对新世纪的发展环境,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生态区域基质的以生态经济区为单位来组织现代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思想,并构建了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浅论区域创新及其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陈文言 《人文地理》2001,16(1):55-58
本文重新界定了创新的涵义,讨论了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与区域内科研院校、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等创新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协同发展的整体。并根据系统运行机制,提出建议,以加强系统的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县域经济系统动态演变机制及时空演化结构和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传新 《人文地理》2002,17(6):58-61
县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系统时空演化过程中,其机理表现为一系列的综合机制: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变异机制。县域经济系统按照条件、资源等要素的地域分异和组合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特征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产业结构地域类型: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与加工并重型、工贸型等。同时在空间上相应地呈现出单核型、双核型、群核型或单核复合型等三种空间结构地域类型;在阶段上相应体现出传统阶段、发展阶段、一体化阶段的特征与表现。从总体上来说,本文揭示了我国县域经济系统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化与旅游规划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乌恩 《人文地理》2001,16(1):24-26
旅游业作为一项与文化相关程度极高的产业,它的各个部门和环节无时无处不是在与文化发生着联系,而在旅游规划这一"经过一系列选择决定合适的未来行动的过程"[1]当中,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它既是一个原则和视角,又是重要的素材。本文试对文化在旅游形象策划、旅游产品规划、旅游商品开发规划、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中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黄泰  张捷  解杼  刘泽华 《人文地理》2003,18(2):49-54
本文强调了旅游资源"集中性"的功能属性,并区分了地域、线性、等级、节点四种集中性,揭示了旅游资源经济、交通指向性的空间布局特征。通过分析旅游地域系统同区域城市体系在要素、结构及功能上的多层耦合关系,归纳出一定区域城市支持下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地域旅游城市网络等级体系模式。并通过分析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城市旅游功能结构,结合旅游业产业特性,划分出三个等级构成:中心旅游城市、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或旅游景区。最后给出了江苏地域旅游城市网络体系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18.
100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受区域环境与经济成本的双重约束。基于100年来东北地区交通网络化过程分析,通过统计分析与现代GIS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作者探讨不同时间序列东北地区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特征,重点分析了37个城市区域的人口、经济等的空间集聚与边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扩展等,揭示东北地区不同时期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化机制,并预测其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9.
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与协调发展——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是缩小区域差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根据江苏省当前存在的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差异在空间上的表现,指出 1990年代以来,随着江苏省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沿江的轴线发展为带状,线形结构向菱形结构转变,以苏南沪宁线为主的沿江"一"字型空间结构将逐步向处于形成中的"工"、"Ⅱ"字型转化。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将会推动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缩小区域间的差异,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区域趋同基本理论,采用新古典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区域趋同状况.结果表明,自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湖南省区域经济增长总体表现为条件趋同,趋同速度约为每年1.93%.受地理区位的影响,湖南省内部区域差异较大,国家发展政策对湖南省区域趋同的影响相当显著,例如,湘西自治州纳入西部大开发增强了湖南省区域增长的收敛性.而产业结构和投资状况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促进湖南省区域趋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