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1978年,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澄清思想上的混乱,为知识分子恢复名誉,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重新确认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恢复、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有利于知识分子发展的体制机制;平反冤假错案,认真做好"摘帽"和"改正"工作;等等.这些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开启了新时期党的人才工作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正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因受欧洲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憧憬一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可是因为学业尚未完成,所以"数年来梦想新社会生活,而没有办法实现"。岳麓山畔"新村梦"1918年6月,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毕业了。他  相似文献   

3.
大型节事对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的影响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国清 《人文地理》2010,25(5):137-141
大型节事(Mega-event)既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项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也是一个重大的空间事件。事实上,社会经济实践往往最终都会通过空间事件而得以实现。基于对大型节事、城市旅游空间等概念的认知及节事活动相关"旅游角色"的诠释("触发器"→"指示器"→"调节器"),从时间上的"峰聚"现象、选址上的"裂变"效应及运作上的"网络"互动等影响视角,探究了大型节事对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的影响机理,并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实证案例,重点讨论了世博会与上海城市旅游空间的互动发展(形成上海都市旅游新增长极,提升黄浦江旅游发展轴功能,重构上海城市旅游空间核心轮廓)。  相似文献   

4.
杨青生  黎夏 《人文地理》2007,22(2):87-91
在珠三角的城市化过程中,中心镇的城市化对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定量地研究中心镇的城市化对揭示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东莞市为例,运用城市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市域内1988-2004年的城市扩张过程,分析中心镇城市化对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1988-1993年,中心镇的城市化对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影响较小,城市主要沿道路扩张,城市在空间布局上相对松散;1993-1997年,中心镇对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增强,城市以中心镇为中心的扩张非常明显,城市空间沿道路的扩张,基本形成了渐进扩散式的"点-轴"空间发展模式,形成沿道路和中心镇扩展的格局;1997年以后,中心镇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形成了"点-轴-集聚区"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城市空间扩展区在空间上更集中于中心镇。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产业空间分布的密度梯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波 《人文地理》2011,26(1):39-43
基于上海工商局的企业数据,本文采用密度梯度法,对不同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进行测算和比较,并探讨影响密度梯度的因素。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上海绝大多数产业的空间分布呈现距离衰减形态,即离城市中心越远,密度越低;不同产业之间密度梯度差异很大,总体而言生活服务业梯度较大,生产者服务业次之,制造业最低;此外,就业规模较小和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产业密度梯度也较大。研究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其产业结构之间存在联系,有助于更好地制定城市产业政策和规划政策。  相似文献   

6.
单位社区杂化过程与城市性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社区作为中国城市重要的传统社区之一,曾经是以单位制度作为组织形态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准乡土性"社区。而在转型期,随着城市空间重构、单位制度解体与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单位社区出现了以社区杂化过程为显著特征的制度-空间-社会的全面转型。单位社区杂化从广义上包括居民构成、社会交往、行为模式和社区认同四个维度的变化,导致了单位社区"准乡土性"的消失和"城市性"的构建。本文从城市性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的经典理论出发,从不同维度理解单位社区杂化中城市性构建的现象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淞沪抗战的爆发以及日军随后对上海的围困与占领,给这座城市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结构性变化。作为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犯罪,也因战争的爆发受到显著影响。本文以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年度《警务报告》为基础,通过量化的方式,对战时上海城市犯罪的历史变迁展开考察,并检讨诱发犯罪的主要动因。研究显示,这一时期的犯罪活动在总量上出现显著增加,但这种数量变化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很大差异。从数量上看,财产犯罪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犯罪的最主要形式。随着日军在华中地区实施物资统制政策,上海经济迅速陷入困境,失业、通货膨胀及食物短缺相继爆发。以上三大危机构成了战时上海城市犯罪,尤其是财产犯罪显著增加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旅游房地产"近年发展迅猛,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本文以大理为案例地,对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及影响进行研究,构建了"产权属性-使用时间"双维度的产品谱系图,并研究其空间布局特点,总结其发展的共同特征,包括从空间形态上推动旅游城市化、适应于从观光向度假时代转变的旅游房地产产品演进、政府角色从直接投资者转向"城市助推器"等。结合深入的田野调查,本文分析了大理旅游房地产的社会-文化影响,探讨了以旅游房地产作为推动区域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工具的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汪朝光 《文史博览》2007,(11):26-28
为维护新生政权、清除美国的社会影响,从1949年开始,新中国在电影文化上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最终将美国电影在中国大陆实行了为期数十年的全面禁绝。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上海开埠以后100年的发展历程,糅杂了中与外、土与洋、旧与新等多重因素,形成了极具国际性、现代性而又不全脱本土特质的风貌。电影是上海的特色产业,也是上海城市文化的象征之  相似文献   

10.
余运江  孙斌栋  孙旭 《人文地理》2014,29(2):123-128
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将ESDA方法应用于社会融合水平研究。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热点分析、空间回归等指标和模型,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研究了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上海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较高,但各个区县差异较大;从局部上看,中心城边缘区社会融合水平较高且内部存在关联性,形成了显著的"热点"区域;空间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有显著影响,其中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两个因素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层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系统总结国外城市社会地理学自60年代以来的发展,作认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应当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城市地域内人地关系一一人类与他们生活的物质、社会环境的关系构成研究城市社会地理的基础。人(个体与群体)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Interacting)的连续过程,就是社会空间统一体:一方面,人创造、调整城市空间,同时他们生活工作的空间又是他们存在的物质、社会基础。邻里、社区可改变、创造和保持定居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这些派生之物也不可避免地影响邻里和社区,而且连续的城市过程产生变化的城市空间,使经济、人口、社会和科技力量在不同水平上相互作用得以延续和发展。本系统介绍了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的发展沿革,然后指明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层次。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人本主义理念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公正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立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10,25(6):30-35
本文以城市各阶层日常生活行为的工作(上学)、家务、购物、闲暇活动完成的区位空间结构为议题,运用行为地理学的人本主义研究方法,以社区为基本研究尺度,探讨微观领域社会空间公正体系的结构与模式。得出城市社会空间体系发育阶段,影响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基本因子为城市资源、社区资源、社区类型-体系与场所体系,社区资源与城市资源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布局呈"点-轴"结合模式,城市资源的线性空间体系格局与社区资源与场所的点状空间镶嵌映射了市场经济规律下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集聚-碎化"倾向,缺失空间公正。最后,尝试性提出了人本、公平理念下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公正结构。  相似文献   

13.
大事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特征研究——以昆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大事件作为一种植入城市进程中的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分析了大事件空间效应的形成机制,认为"大型投资"与"社会动员"是嵌入城市社会空间统一体并推动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进而以昆明市为例,界定了昆明世博会的空间影响期,研究了影响期内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演化的基本特征。文章认为世博会的植入是上述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并从空间投资、社会动员与社会植入的角度建立了昆明世博会与城市空间演化关系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4.
正收入分配政策是影响人民生活最基本的政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重视收入分配问题,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进收入分配领域改革和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最终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和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中国70多年收入分配政策的演进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7年是以集中化、低水平和平均化为特点的政策初创阶段;1978—199  相似文献   

15.
基于性别制度的中国城市结构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中国性别制度和城市结构的历史变迁出发,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四个历史阶段的女性生活和城市特征进行考察,分析了不同的性别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即:以及在不同的性别制度下女性社会生活在城市空间中的具体体现,即:集权制城市中女性空间的附属性、二元城市中女性空间的隔离性、单位制城市中性别空间的同一性、消费性城市中女性空间的主导性。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女性将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空间结构演化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2015,(6)
<正>1978年5月,粉碎"四人帮"近两年,经过政治上批判和组织上清理,社会政治形势逐步稳定之后,现实向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是继续沿着"文化大革命"所实行的路线和政策前进,还是在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新的发展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央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华国锋等一方面在逐  相似文献   

17.
赵华 《攀登》2005,24(1):64-66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了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且规模日益扩大。庞大的农民工群体逐渐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效应也日益凸现,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要从政策和制度上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为农民工提供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王笛 《史学月刊》2014,(4):85-96
从晚清到民国,茶馆都是成都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设施。1949年共产革命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改变,也造成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本文通过考察1950年代成都茶馆的衰落过程,来分析新生政权对待茶馆这类公共空间的态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怎样加强对小商业的控制,其政策怎样导致茶馆业走向衰落,但人们在1950年代仍然能进行茶馆生活。不过对共产党来说,休闲茶馆的存在,与建设现代工业城市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由于政府对茶馆这种公共空间的密切介入,市民利用这种空间的机会日益缩小。因此,茶馆的逐步衰落,与公共生活的缩小是同步发生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球区位论的城市发展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区位论是关于经济组织空间优化的学问,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区位因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传统的区位论入手,剖析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革命背景下传统区位因子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述全球区位因子。本文认为全球区位论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在于可建立一系列相对标准,并据此寻求和建立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作者认为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不断寻找比较优势,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并认为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印证了全球区位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后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探讨了全球区位论下南通城市发展的切入点应是利用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融入上海都市圈,实现"曲线救国",建造一个既适宜创业又适宜居住的城市,并从加强基础设施、培育优势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南通城市发展应采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施义慧 《史学月刊》2006,(12):89-94
在19世纪,英国工人阶级子女的童年生活,逐渐由参加劳动转变为接受教育。这种转型根源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界看待童年的观念变迁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工业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了人们对待儿童的劳动和教育问题的传统态度;国家出于社会控制以及对民族未来的考虑,也在下层儿童的教育和劳动立法问题上采取越来越主动的态度;工人阶级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和劳动问题的态度,也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着改变。正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工人阶级儿童的生活重心逐渐由劳动转移到教育,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普通儿童的命运,也使得现代意义的童年生活初具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