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民族作为一个古代民族,经历史沧桑,在春秋战国时与夏、商、周、楚诸民族,以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而形成为华夏民族,最后于西汉时发展,转化为汉民族,而消失于历史舞台,但是,其风俗文化,却转化嬗变为中国风俗文化的一部分,形成汉族风俗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江浙风俗文化.早在夏、商、周三代之时,分布在从江苏、浙江到两广乃至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处于“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理位置的优越,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指出风俗三大特征:基本的地情元素;具有承载历史、折射时代的功能;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重点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编修工作.并指出,风俗入志是保证第二轮修志资料完整性、科学性的需要,是体现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需要,也是体现地方志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满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先民已形成了许多节庆习俗,且见于诸多文献记载.随着与汉民族交往的加深,尤其清兵入关之后,满族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风俗文化,同时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满汉历史文化结合的岁时习俗.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历史等原因,各民族在风俗、服饰、饮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党和政府为照顾和满足各民族风俗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在一些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确定了一批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武汉市就有5个企业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即:武汉市金银制品厂、武汉市民族乐器厂、武汉市戏剧用品厂、武汉市锣厂、武汉市清真民族食品厂.  相似文献   

5.
风俗,应该是一种文化模式;一个地区的风俗,则是一个相对的人类社区的文化模式.每个人都在风俗中塑造自己的行为与经验,在风俗中形成自己的习惯与信仰.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风俗可以包括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所形成的社会心态,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上海大学刘克宗、孙仪主编的《江南风俗》一书,既充分运用了传统的“风俗”文化研究的成果,同时又颇具个性,它与其他风俗类书籍相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生产和贸易风俗作为研究的最重要方面放入了该书的第一章.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其有关  相似文献   

6.
自元明清以来,北京作为一国之都,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这里五方杂处,人文荟萃,各种文化在此流传,不同民族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岁时节令风俗。这一系列风俗伴随着北京的历史,反映着北京的风貌。  相似文献   

7.
刘云 《黑龙江史志》2013,(15):270-270
潍坊木板年画,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每一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社会文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社会的思想意识、人文风俗、房屋建筑和经济状况等等,具有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民间古籍可分书籍、文书、碑刻、讲唱四人类,王要记录百越民族历史、土司制度、民间风俗掌故等方面內容,是研究广西民族历史、风俗等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学术、经济和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农耕文明影响下,东蒙古地区经济类型、社会文化、社会风俗等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从历史社会风俗角度,以寺庙和碑刻以及节日庆典的演变为主要切入口,窥探农耕文明影响下东蒙古地区社会文化的变化过程及"汉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西藏民族风俗在现代的更新、嬗变和新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各方面的文化如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相联系、相融合为一体的;它也不是静止的,我们的前辈一代又一代在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继承本地优秀传统、吸收时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扬弃亦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发展而不断嬗变和创新,以至产生新兴风俗。西藏民族风俗在现代就有优秀的更新和传承、陈旧的嬗变和摒弃、新兴的  相似文献   

11.
后荣萍 《风景名胜》2021,(2):0303-0303
传统古镇的发展不仅限制在风貌、街区及建筑等物质形态上,需要对文化风俗加强开发和利用。部分古镇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原有的文化风俗逐渐被外来的商业文化取代,失去了原住民的生活常态,古镇缺少自身的精神风貌。为了让传统古镇可以保持自身的发展本色及历史文化,需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并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游览历史文化景点、感受当地的文化风俗,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首选。文章重点探讨旅游与历史文化关系,提升对旅游与历史文化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游览历史文化景点、感受当地的文化风俗,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首选。文章重点探讨旅游与历史文化关系,提升对旅游与历史文化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4.
萧放  席辉 《民俗研究》2022,(2):95-102
"方俗"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指特定区域内民众相对稳定的地方性生活模式与惯习.从民俗学语境出发,方俗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辨析"方俗"与意涵相似的"风俗"一词之异同,方俗侧重地方性、静态性,风俗侧重流行性、扩布性与社会整体性,风俗与方俗犹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风俗是方俗的"社会化",方俗是风俗的在地化.其次,方俗作为地方社会的文化表征,在塑造区域地方性、构建民众地方感的过程中有重要功用.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正确审视方俗能够反窥和理解地方社会,合理利用方俗有益于地方社会治理,有助于实现因俗而治、因地善治.  相似文献   

15.
《民俗研究》2021,(5):95-108
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建构了传统社会的统一性。顾炎武的风俗教化观是传统"礼俗互动"的缩影,他认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风俗是全民性的,论世必考其风俗,历史兴衰与风俗美恶联系紧密。整顿风俗必然要以礼乐教化为纪纲,"民德厚而礼俗成"是其风俗教化观的主要宗旨,其风俗教化观对当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新格局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方兴未艾,传统礼俗的现代性转化及其互动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挥这种本土思想资源在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上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指出风俗三大特征:基本的地情元素;具有承载历史、折射时代的功能;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重点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编修工作。并指出,风俗入志是保证第二轮修志资料完整性、科学性的需要,是体现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需要,也是体现地方志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蒙古族服饰的特色及历代服饰的变化 ,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审美心理 ,反映了蒙古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博采众长 ,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王纲怀 《收藏家》2008,(5):56-62
一、总述一面铜镜可以折射一个时代的文化,一种文化又是反映一段历史的镜子。式铭文镜作为两汉之际铜镜文化的主流,归根结底就是带铭文的四灵博局镜。仅短暂的30余年时间,却包括了西汉末、新莽、东汉初的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人情、儒学、  相似文献   

19.
汉语、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十分紧密,极为广泛,汉字不仅反映了先民的礼仪、制度、风俗、艺术,而且通过汉字记录的汉语词汇折射出汉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0.
淮南大长公主墓志是目前发现的形体最大、铭文最长的一盒唐代公主墓志,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研究价值.本文在对淮南公主墓志考证的基础上,对墓志中记载的太平公主、唐睿宗李旦等重要历史人物及著名音乐家王长通的有关史事进行了梳理论证,对墓志所反映的武则天"以周代唐"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唐代的礼仪风俗、宗教活动、音乐文化等也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