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风听蝉     
蝉,又名知了,是一种擅叫的昆虫。《辞源·蝉》中说:“于夏秋间出现,雄蝉翅后有发声器,幼虫居土中,自化蛹至成虫,为期约二年。既为成虫,交尾后即死;雌者产卵后亦死,生命不过两三周。”它体态隽秀,吟声悠扬,是我们儿时的朋友。 蝉的种类颇多。据我所见,至少有两三种。体量小者如枣,大者倍之;还有一种俗名“秋冷儿”的,体量如小者,或许也是蝉的一种。它们头顶两边,各长一颗白眼球,嘴上生着细长坚硬的胡须,身下有几双对生的腿,背上的翅膀透明而美丽,小蝉和大蝉身体均呈褐色,叫“秋冷儿”的则色如铜锈。它们躯壳坚韧,有…  相似文献   

2.
平和修志     
方志界近年流行一句话,说编修地方志就如修“四苦全书”。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如今全国各地编修地方志可谓盛世修志,志载盛世的一项伟大工程。以“四苦全书”之谐音类比《四库全书》,一方面是想就两者的文化工作相似而比,另一方面却是以此表达修志者的“苦”。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方志界就流传着“三苦”之说,即艰苦、辛苦、清苦,现在又加上痛苦,故谓之“四苦”。  相似文献   

3.
女儿才6岁,上学前班,可人小鬼大,不知从哪学来了一套时髦的消费观:穿衣服不要“水货”,穿鞋要“耐克”,书包要“酷狗”,吃要麦当劳……我苦口婆心地教育她,可她小嘴一撇,说:“别的小朋友都这样,你真老土"”上幼儿园一了解,原来我真的是“老土”:小朋友们个个都是“精包装”,就连父母下了岗的,也打肿脸充胖子,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对此,老师也很无奈,如今的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小贵族,单靠我们学校的教育怎能扭转乾坤?听了老师的抱怨,再看看打扮得公主一样趾高气扬的女儿,我突然意识到,要教育好她真是任重道远"在我还没琢…  相似文献   

4.
玉蝉的分类与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蝉的分类与时代特征李玲图一红山文化玉蝉蝉,俗名“知了”,在人们心目中,蝉是性情高雅的昆虫。“蝉蜕于浊污,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正是有此寓意,人们生前往往将蝉作为佩饰佩戴在身上,死后将蝉随葬于墓内作为追求不朽获得新生的寄托。在各种玉制昆虫里...  相似文献   

5.
西湖诗僧     
思衡 《古今谈》2004,(3):19-21
有个园林工人对我说,昔日的西湖“三多一少”,三多就是寺庙多、别墅多、坟墓多,一少就是树木少。寺庙多意味着僧多。明末王季重也说过“钱塘门苦僧”的话,苦僧就是为僧所苦。僧自为僧,与人无干,苦自何来?此大概即俗所谓见到和尚尼姑晦气的意思。僧著缁衣,光顶有香疤,令人看了的确心里不愉快。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玉器品种类别繁多,就其造型而言,可分为几何型和象形型。玉蝉属象形器,它早在红山化中就已出现。蝉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象征着“高洁”。玉蝉雕琢在各个朝代也是各有特色和讲究的。古代玉蝉的用途大致分为三种一、含蝉,含于死口中;二、貂蝉,饰于帽上;三、佩蝉,佩挂在身上。  相似文献   

7.
办报,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作一件乐事。我自己也曾经说过“办报虽苦却乐,乐在其中”之类的话。这是内心真情实感的表白和流露,既反映了我们这群人对新闻事业的执著,也说明了报人的一种职业癖好。  相似文献   

8.
戴健 《江淮文史》2004,(6):153-165
在“合肥龚”中,龚镇洲是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说他特殊,是因为前我介绍过的龚鼎孳、龚照瑗、龚心湛等多少都还有上辈的“荫庇”;而龚镇洲却是“苦出身”,他是全凭自己奋斗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副对联,已成为劝人砺志读书的格言。“书山”与“学海”两个词,据说源于汉代扬雄。他在《法言·学行》中曾说过,“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意思是说百川奔流不息,所以能到达大海;而丘陵静止不动,永远也达不到山高。比喻学习勤奋则进益,停止则事不成。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外国人的名字很长,很难记。我却说:苗族奇特的姓氏更长,更难记。有人说:外国人说话与中国人说话是倒过来说的,很有特色。我却说:苗族说的话与汉族说的话比较,也是倒过来的,而且非常奇特哩!你信不?若不信,请到苗岭新都凯里市苗族地区体验一下便知晓了。凯里素称“苗族大本营”,“千里苗疆腹地”。这里的苗族为黔东方言。境内苗族有自己的姓氏,主要有“西”、“方”、“柳”、“尤”、“勾”等姓氏。苗姓平时很少使用,也不连上名字,只是在识别某地某家某人属某个宗支时才使用,多半是用来说明其所属宗支且何方人氏的。因此,苗姓只是姓…  相似文献   

11.
马程程 《神州》2020,(4):47-47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土,佛经也随即由此传译。最早在中国出现系统介绍“地狱”的佛经,是由东汉时来到中国的安息沙门安世高所译的《佛说十八泥犁(地狱)经》、《佛说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佛说鬼问目连经》。此三部佛经,虽每篇文章字数均不足三千,但确详尽地介绍了有关地狱的情况,普及了“十八地狱”的概念、较详细描述了地狱诸苦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王煜国 《丝绸之路》2010,(18):102-103
叔本华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在他看来,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他对于苦的产生和消除的理解,和古代佛教格外相似。佛家主张人有“八苦”,叔本华对苦的产生之理解多归于“求不得”,两者对苦的消除途径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3.
“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让中国父母自然习惯地享有对子女“干涉”“命令”的权利。特别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带有世俗的总结,更是让今天的家长们处心积虑地去“逼”孩子们“成龙”“成凤”。虽然来自父母们言语、行动上大多的“逼”,也并不是父母们的刻意,许多都是他们不经意间做出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郭店简《老子》与今本第13章“惊”字相当之字,当从白於蓝说释为“昔”,从文义看,此字应读为“荣”。“宠辱若荣”与“贵大患若身”的句式相同,“宠”字应从前人之说理解为动词。老子主张像常人宠荣那样宠辱,像贵身那样贵大患;“得之若荣,失之若荣”的意思是“得‘为下’若得荣,失‘为下’若失荣”,这两句是对“宠辱若荣”的解释。大概由於较早流传之本多用假借字表示“荣”,就被後人误读成了音近的“惊”,导致了对此章文义的严重误解,老子的正面主张被很多人解释成了对俗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列子天瑞篇索隐李若晖天瑞若晖按:《说文》:“瑞,以玉为信也。”《列子》即用此意。然“天瑞”一词并非创自《列子》。《墨子·非攻》下:“禹亲把天之瑞令也。”《史记·封禅书》:“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冕焉。或曰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  相似文献   

16.
事实证明,在“富有”之前和之后,孩子都是最苦的,教育也一定是最穷的 12月2日,华西都市报消息,四川郫县一所小学食堂,“疑似”使用霉大米和潲水油,导致不少学生生病。学生“反对无效”,导致家长聚集到学校门口“讨说法”。在学校把剩余的米和油运出校门时,机灵的孩子抓了一把留作“证据”。报道说,这些米颜色发黄,肉眼即可看出问题,显然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17.
刘晓滇 《文史春秋》2011,(11):11-13
郭沫苦对陈诚说:“前线抗战也需要一种精神食粮” 1938年4月成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是国共统一战线的产物,它的主要职责是进行抗战的动员和宣传。当时的三厅,事实上也是中共发出抗战声音的一个重要阵地。周恩来出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出任三厅厅长,都是为了开辟、坚守和扩大这一阵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佩蝉、琀蝉与冠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佩蝉、琀蝉与冠蝉宋彦丽蝉、俗名知了。虽说其貌不扬,又无什么惊人之举,但它的形象在古代玉器中却是屡见不鲜。据考古资料显示,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遗物中己发现有玉蝉,此后历经战国两汉及至明清一直连续不断。可以说,它是玉器中出现较早,延续...  相似文献   

19.
黄齐生(续)     
归绥探监一九三一年冬,黄齐生听到外甥王若飞在绥远被捕的消息,忙千里迢迢地从定县赶到归绥探望。他到第一监狱去了三次,都没有见到。多次求见绥远省主席傅作义,才得到许可。在看守的监视下,若飞昂首挺胸地拖着脚镣一步一步来到接见室,隔着铁窗叫了一声:“舅舅来了!”黄齐生见若飞身体虽很消瘦,但经过多年风霜,神情却更显得沉着和老练,心里略微得到一些安慰。听到若飞的呼唤,他虽然生性刚强,也不禁一阵心酸。他说:“我们十年不通音信,你究竟作了什么事,落得这般光景?”若飞恭敬而坦然地说:“舅舅放心!我的行为,洁白无瑕。我所作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是争取劳苦大众翻身作主人的事业。他们逮捕我,就是因为我和人民站在一起。”黄齐生听了,更加信任若飞,称许地点点头,决然地说:  相似文献   

20.
“苦扎扎”是哈尼族一年一度的重要传统节日。我在考察哈尼族民俗及其传说时,哈尼族各个支系的老人都说这个传统节日是从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中产生的。居住在云南省境内的哈尼族各支系,过“苦扎扎”节的方式大同小异,但“传说”的内容却各不相同。有与农业祭祀有关的,有人类同鬼魂作斗争的,有人类征服自然灾害的,有神人联姻的,等等。研究同一民族中同一习俗传说故事的演变,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出文学、习俗与宗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找到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下面,将我收集到的“苦扎扎”节的各种传说和有关情况作一介绍,为研究哈尼族民间文学的同志提供一点资料。 1.有关农业祭祀方面的: 绿春县大水沟区普石寨哈尼族支系期地人过“苦扎扎”节,传说源于一个《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