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出土的錞于、钲、钟一组青铜乐器做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这组乐器属铜锡铅三元合金,錞于、钟含有微量砷;均采用范铸法分批、分部件浇铸而成,各部位合金比例不尽相同,錞于的合金比例差别较大。通过微痕信息观察,器身上的部分巴蜀符号为刻划成型而非铸造;器物用途可能仅为陪葬品而非实用器。  相似文献   

2.
今年七月三十日,利川县凉雾区农民方宗田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发现一件造型精致、保存完整的古代巴人军用乐器——虎钮錞于。此件錞于用青铜铸成,高62厘米,腹径42厘米,重18公斤。顶部虎钮佇立,栩栩如生。经初步鉴定,此件錞于为战国早期巴人遗物,距今2000多年。此件錞于在利川出土为研究古代巴人在鄂西的活动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錞于出土后,方宗田同志主动向  相似文献   

3.
錞于,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錞于的铸造始于春秋,绝于东汉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西迁,在那“雅乐废缺”的年代,“自蜀得之的錞于,已成为绝世古物。”但个别民族直到宋代还有铜鼓与錞于合奏的风俗,总之錞于使用的历史时间很长,流传地域也较广,然而汉水流域发现甚少,安康出土的这件虎钮錞于,可谓初见。这件虎钮铜錞于,是一九七四年在安康  相似文献   

4.
錞于述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錞于是我国古代一种青铜乐器,相传春秋左丘明所著的《国语·吴语》上就有"王乃秉枪,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釦以振旅,其声动天地"的记载;《周礼·地官》"鼓人"条有"以金錞和鼓"的说法。而南北朝时,錞于  相似文献   

5.
最近承蒙湘西朋友告知,在湘西的大庸、吉首、靖县又新发现了一批虎纽錞于,个别錞于上还有一些图案符号.这样,在湘西一带先后发现的虎纽錞于,据统计,其数量近四十件,这些古代青铜乐器在湘西地区的陆续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南方的民族和湘西的古代历史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本文试就新发现的这批虎纽錞于作些简要的介绍与论述;并向专家和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6.
錞于,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錞于的铸造始于春秋衰于东汉。在“魏孝武帝被高欢所迫西迁,雅乐废缺”的年代,自蜀得到的錞于,已成为稀世的古物。个别的民族可能延续的时间较长一点。总之,錞于使用的时间很长,但汉水流域却发现甚少,安康出土的这件錞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之物。这件虎钮铜錞于,是七四年在安康县土产公司废旧物资中拣选出来的。据了解出土于安康五里月河北部,拣选时下部残缺,现已复原(图版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浙江海盐黄家山、杭州余杭、半山石塘等多处墓葬出土原始瓷乐器,器形主要有甬钟、錞于、句鑃、镈钟等,礼制瓷乐器作为随葬物,为研究先秦埋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证据。21世纪以来,先秦时期瓷乐器考古现有许多新进展。除浙江贵族墓继续发现外,在江苏无锡鸿山大墓亦有数量可观、质量极佳的瓷乐器,同时遗址中也陆续有出土。瓷乐器考古及分析为其产品产地溯源以及先秦时期礼乐等级制度、葬俗特征、越国音乐文化等维度的研究都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8.
虎钮錞于用初探邓辉于,是青铜文化中带有区域色彩的民族文化精品。器形庄严,铸技精湛,时代跨越了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从东向南沿长江流域而上传播与发展有其自己的轮廓。然而,有关于的用途,古史文献中记载十分有限,仅《周礼·地官·鼓人》中云:于是一种古代乐器,...  相似文献   

9.
先秦铜铎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铎与甬钟、纽钟、鎛钟及钲、錞于一样,是先秦时期先民们创造的一种青铜乐钟。它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虽较其他几种乐钟略晚,但沿用的时间并不短。《古今乐录》云:"凡金为乐器有六,皆钟之类也:曰钟,曰鎛、曰錞,曰镯.曰饶、曰铎。"可知在"钟"这个总的名称下,实包含了若干(至少六种)不同的青铜乐器。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16,(11)
江苏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一号墓出土有一件鸟虫书青铜錞于(M1K16∶395),整体呈椭圆筒形,器形硕大,纹饰精美,属典型的战国时期的越国器。鸟虫书铭文位于筒体边缘脊线两侧,单字印模逐个抑范而成,共4行,每行16字,共计64字。铭文不能通读,仅作为装饰。该錞于为了解战国时期越国的青铜器制造技术,特别是铭文制作方式,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认识,同时也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活字模技术找到了源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湘西、鄂西、川东等地出土了一批汉代的青铜敲击乐器,品种主要有留职■于、扁体钟和钲。其中湘西地区出土这类器物的数量较多,本文拟对这一地区的青铜敲击乐器作一介绍,并就有关问题谈点初步看法。 一、出土概况 湘西地区出土青铜敲击乐器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洪迈在《容斋续笔》上讲到慈利县在宋代出土过虎纽■于,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上三种敲击乐器才较多地见于报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湖南各地出土的锌于有 36件,多为窖藏。①稍后报道了吉首县万溶江乡双合村黄土园出土的窖藏锌于,并统计湘西自治州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越文化青铜乐器有铙、甬钟、纽钟、镈钟、句鑃、铎、鼓等,除铙、部分甬钟的年代可拟定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外,其他皆集中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可分属于越建国前、越国两大时期。越建国前的乐器中,南方风格的铙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而在越国时期的乐器中,出现了成组的中原风格的编甬钟、纽钟等,说明越国的上层贵族已华夏化。  相似文献   

13.
《诗经》乐器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明代刘濂称为“乐经”的《诗经》,涉及的乐器实为二十八种。杨荫浏先生“有二十九种”之说,不完全符合《诗经》的实际。仔细审视二十八种乐器在《诗经》中的分布,可以发现:(一)琴瑟已由宫廷庙堂走向华夏各地,融入社会各阶层,制造也讲究选用桐、梓等木料,迎来了弹弦乐器发展的新阶段。(二)打击乐器主要还是用于殿堂宴乐、宗庙祭祀、朝聘礼仪等。这些承袭的乐器,较之其前:第一,大小、形制等发生了多种变异,种类明显增多;第二,制作精细,工艺水平相当高。(三)当时器乐合奏相当发展,如琴和瑟的组合、“钟鼓之乐”等。(四)《雅》之所以涉及的乐器最多,一是周王畿的诗,二是来源复杂,三是反映社会现实既深且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音乐声学角度研究晋侯■编钟。我们用物理方法测量钟声频率并作计算比较,对十四只晋侯■编钟发声频率测量的结果,得知整套编钟音域跨越三个八度。音阶近似于纯律。这些钟都是扁口双音钟,我们将十四只钟发声频率排列成表,并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Upper Paleolithic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the criteria whereby they may be distinguished have not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in Russian archaeology.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presumed musical instruments have been found in Eurasia. The examination of such artifacts from Mesin has revealed modifications by humans that clearly indicate musical function. In terms of modern classification, they might be untuned percussion instruments of both resonator and nonresonator types.  相似文献   

16.
山东史前乐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德亮 《中原文物》2003,2(4):14-23
本文主要根据最近几年山东地区的田野考古资料,对发掘中出土的一些史前时期的陶鼓、笛柄杯、陶响器、陶(骨)哨、陶号角、陶铃、陶埙等乐器作了介绍,并就与此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太湖地区的越国历史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内容,其中在上层贵族墓中随葬仿铜的陶瓷礼乐器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根据近年来的考古新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越国贵族墓不像中原和其他诸侯国贵族墓那样随葬铜礼乐器,而是随葬仿铜的原始瓷或硬陶的礼乐器。这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葬俗既非越国建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也不是矿源缺乏和战争的原因,而是对本民族传统葬俗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前仰韶时期的乐舞遗存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至仰韶时代晚期陶鼓乐器已为少数权力阶层拥有,龙山时代以鼓磬为组合特征的乐舞遗存标志中国礼乐明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南京鼓楼西侧发现的一处特殊古代建筑遗迹,认为它与明初京师钟楼铸钟活动有关。并结合文献探讨了这处铸钟遗迹发现的重要意义及与南京钟楼相关的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