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群雄逐鹿之时,光武帝建都洛阳,既有河北是其赖以争夺天下的基地这一原因,也是割据之形势使然。天下一统后,面对新的形势与问题以及洛阳本身的地理局限,刘秀的一系列举措清楚地表明,“国家亦不忘乎西都”,而有迁都关中的愿望。但朝廷最终未能迁还旧京长安,这在很大程度上既与关束豪强大族的反对有关,也与儒学及儒家政治势力的影响有关。束汉建都洛阳一事之始末,不仅反映了朝廷与豪族的复杂关系,关西与关东的畛域之分,王道与霸道的政治理念之争,也折射了两汉政治、社会时代变迁的实况。  相似文献   

2.
夏王朝时期的都城设置复杂多变。禹之政治中心阳城位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北,同时禹可能又在晋南分设三个辅助性的政治中心。启时期的政治中心应在颍水上游地带,位于禹州市境内的阳翟与位于新密市境内的黄台之丘两者并存,同为启之都的可能性很大。太康至桀期间,夏王朝以伊洛盆地的斟寻为都。二里头遗址应为夏都斟寻,其始建于太康时期,止于夏桀之末,中间未经中断或废弃。文献所载的商丘、斟灌、原、老丘、西河、安邑等夏都,不属于一都制前提下、废旧立新性质的都邑,有的甚至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都邑。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后羿代夏期间夏王朝的临时性政治中心,如商丘、斟灌等;二是夏王朝因政治、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辅助性都城,如原、老丘、西河等;三是桀都斟寻被商汤攻陷之后的逃难之地,如安邑。  相似文献   

3.
与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大体相同的考古学文化有: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等。从发掘资料的实际情况看,它们的水平与中原龙山文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何以这三个地区以及其他地区没有出现像夏王朝那样被学术界公认的早期国家?本文着重依据历史文献就夏王朝在中原崛起的原因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5.
《神州》2012,(16):14-16
自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后的50多年间,有关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的争论持续不断。面对一座如此巨大辉煌的"城墟",连严谨保守的考古学专家们也禁不住感叹它所散发出的"王者之气"。但这是否就是失落的夏王朝的遗存,至今仍旧是待解之谜。20世纪初,国学大师王国维解读了甲骨文,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  相似文献   

6.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 ,地处黄河中游。据考古资料 ,早在 30万年前 ,洛阳已有人类居住。居所由洞穴发展到地面定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民居形式。本文仅从民居演变、民居形式、居所禁忌几个方面探讨洛阳民居习俗。民居演变远古时代 ,洛阳先民与中原其他先民一样为躲避风雨严寒“冬则居营窟 ,夏则居糟巢” ,借助于裸露的山崖、天然的岩洞 ,有了最初的居所。石器时代 ,人们摆脱了天然穴居生活 ,开始营建人工住所 ,出现了半地穴式房屋 ,外形有圆、有方。王湾居住遗址 ,居住面出现草拌泥的红烧土 ,表面坚硬龟裂 ;墙…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早在1959年,徐旭生就发表了初步调查报告。196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又发表了试掘简报。二里头遗址引起日本考古学者的强烈关注,则是在196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正式发表以后。  相似文献   

8.
"周代杜撰夏王朝说"是不能成立的。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表明周代"杜撰"出一个夏王朝。周人"杜撰"夏的推断不合情理。出土文献材料表明,周代之前已有夏。无论是"战国杜撰说"、"东周杜撰说",或是"西周杜撰说",都与历史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尚书·禹贡》五服制与目前考古发现的夏王朝时期的几座城址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二里头遗址的考古特征与《尚书·禹贡》所载的五服之制十分吻合,二者在资料上互补。二里头遗址以其作为中心聚落在技术上的优越性,从而成为本地的手工业中心和经济交换的枢纽;其外围的城址分布格局也初步显示,夏王朝在政治上表现出了一种封闭式内向格局,而在经济上则具有一种外向扩张性,这种开放的发展格局为商周时期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三江源地区,曾经出现过一个被南宋赐封的地方政权,当地人的口传历史中称之为"昂欠王朝"。昂欠王朝先后派出噶举派有影响力的高僧前往西夏境内弘扬佛法,将藏地的建筑艺术、唐卡艺术传到西夏境内。元、明、清历代政权和西藏宗教政权都曾给予昂欠家族不同的册封。  相似文献   

11.
<正>近段,在日本研修,见到饭岛武次先生2012年出版的一本新著,书名叫《中国夏王朝考古学研究》[1],研习之后,觉得很值得一读。本书是饭岛先生继《中国考古学概论》之后的又一部研究中国考古学的专著。可以说是饭岛先生研究中国夏史、夏王朝、夏文化、夏代考古的全面概括与总结,是其相关  相似文献   

12.
瓦克夫制度是伊斯兰国家广泛实行的一种财产制度,它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的传播而逐渐得到发展.14世纪后期,随着帖木儿的王朝兴起,瓦克夫制度在帖木儿帝国内部表现出显著的发展特点,即:瓦克夫的经济性加强,家庭瓦克夫与公益和私人性质混合的瓦克夫数量随之增多;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捐赠瓦克夫的数量激增;在帖木儿王朝后期,瓦克...  相似文献   

13.
东都洛阳的明堂建造,是武则天借用李唐王朝所具备的政治号召力,来充实完善洛阳所缺乏的国家祭祀功能,提升洛阳在王朝政治象征体系中的地位,让洛阳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都城,从而为革唐代周的政治野心做着礼仪方面的准备。明堂是武则天政治生命中具有纪念碑性的建筑物,明堂从"万象神宫"到"通天宫"的变化,其实是完成两次转换:一是从李唐王朝向武周政权的转换;二是武则天从临朝称制的太后转换成大周政权的皇帝。  相似文献   

14.
洛阳唐代乐舞艺术初探黄新波唐代是我国古代乐舞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欣赏乐舞、表演乐舞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和业余的乐舞人才,活跃在皇城禁地、官府衙门、军营内外乃至民间场所,创作出了大量不朽的乐舞作品。当时的东都洛阳,...  相似文献   

15.
"夏王朝否定说"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古史辨"学派"疑古"过度导致对夏的否定。文献有关夏史的记载相对简略,缺乏出土文字准确无疑的实证;国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特点和研究状况了解深度不够,国内外学者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部分西方学者对中国学术研究存在较为严重的偏见,中国学者不同程度地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关注不够等,是"夏王朝否定说"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建都》一文的主旨,结合儒学、风水学中择居观点对决定都城选址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分析黄在文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卜息 《文史天地》2008,(11):46-48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中心放在什么地方,是摆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对此,革命党人内部是有争议的,最先出现的是武昌与上海之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太平天国建都天京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本文谈点个人的看法,以此来纪念天京建都。一“一打南京,二打北京”的设想1851年1月11日举世闻名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桂平的金田村爆发。金田起义之初“洪秀全在广西便欲到南京”。早在金田起义之前,广西贵县一带的拜上帝会会众在举行拜旗仪式时,即高呼“一打南京,二打北京”的口号。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军与官军打仗的时候,动辄则说:“行将取江南  相似文献   

19.
徐畅 《民国档案》2004,(3):106-112
抗战后期,胜利在望之际,学名流之间爆发了建都之争。论从国防安全、经济建设、自然条件和历史遗产等方面出发,各自阐发战后建都的见解。论主张可以建都的城市有成都、重庆、兰州、西安、长沙、武汉、洛阳、南京、济南、北平、长春等,但以主张建都北平、南京和西安占绝对多数。虽然争论没有最终的结果,争论本身也没有能够影响政府建都的决策,但是它却反映了论战时心态、建国理念、对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以及如何利用传统历史资源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时国人的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20.
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国家肇始阶段最重要的政治和历史传说,其故事发生在龙山时代晚期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背景之下,最初表现为一种以禹为对象的山川崇拜。周朝史官在天命观的指导下,将禹与夏联结起来,禹由山川之神一跃成为夏朝的人文始祖,由此形成了治水—贤德—王权的夏王朝建立史话。然而,龙山时代晚期一些区域虽确实发生过小规模的洪水,但其绝非是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文化衰落的原因,见于史籍的夏朝前期大洪水也不见于考古证据,故大禹通过治水活动积累权力和威望,最终建立第一王朝的叙事得不到考古学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