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俞江先生1999年撰文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资政院档案中发现了“两种清末宪法草案稿本”(分别称之为“甲残本”和“乙全本”),并对两种宪草进行了初步研究。然而,通过进一步研究,可知所谓“甲残本”,并非宪法草案,而是度支部员外郎李景铭翻译日本学者北鬼三郎《大清宪法案》一书的部分内容,系为主持纂拟宪法的载泽等人提供的参考资料而已;“乙全本”宪草有可能是民间立宪派团体或人士所纂拟,似不能说是清廷秘密立宪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1905年7月16日,清廷特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出洋考察政治。旋加派绍英。后因吴樾谋炸事件,徐世昌、绍英留京,改以李盛铎、尚其亨代之,出洋考察政治之举遂成行。 关于此事的动议时间,一般论著皆认为始于1905年7月2日直督袁世凯、江督周馥和鄂督张之洞的联衔奏请立宪,以及后来袁  相似文献   

3.
关于清末预备立宪几个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当人们谈起清末预备立宪时,无不以一言蔽之曰:“假立宪”。此种观点是否正确,有待讨论。本文仅就预备立宪活动中是否有一个“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除消弭革命的立宪动机外,他们是否还具有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立宪动机,他们与资产阶级立宪派的争论,是真假立宪之争还是走日本式道路或走英国式道路之争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张绍曾与“滦州兵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华北地区发生了以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为首的新军将领用武力逼迫清廷实行立宪的“滦州兵谏”,并与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策划“立宪军”、密订联合进占北京的计划。虽然他们的活动前后不到十天就宣告失败,但在当时革命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邓红洲关于张之洞对清末立宪的态度,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张态度消极,主张缓进;一种认为张态度积极,主张激进。长期以来第一种观点最为流行,胡思敬的《国闻备乘》、张一的《古红梅阁笔记》、许同莘的《张文襄公年谱》皆...  相似文献   

6.
立宪是康有为政治思想的核心。史学界颇重视他“择法俄日以定国是”,论其立宪思想与俄国彼得大帝改革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关系,却忽视了他“屡引法国大革命为鉴”。本文拟对康有为立宪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进行介绍和分析。康有为是通过以下途径了解法国大革命的:一、游历香港时阅读了《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书,前者谈到法国大革命。也读过王韬的《法国志略》,该书造较详细地介绍了法国,但持否定态度。通过中国人的这些初级读物,康有为对法国革命有了一鳞片爪的了解。二、“复遍读各国译本西书,乃知西方治国有法度”。25岁时他在上海“大购西书”,“冬月抵乡,闭户潜修,尽释故见,专肆西学”。当时中国出版  相似文献   

7.
皇朝要立宪,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大事,也被当时与后世的民众看成是奇事.奇就奇在“皇朝“与“立宪“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存在着“君政“与“宪政“的根本对立,有了许多的“两面“,直让人以为皇朝立宪真真假假、半真半假;同时,也就是这些“两面“,兆示了后来中国宪政的基本格调--有宪法而没有宪政、有法律而没有法治,让人对中国历史有时感到一些无奈,有时又看到一些希望.为看看到底有多少“两面“,遂有这篇<皇朝立宪面面观>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九月二十日,清政府的户部改为度支部。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度支部尚书载泽奏请改户部银行为大清银行:“臣部所设银行原名户部银行,即为中央银行。现臣部已改为度支部,拟改银行之名日大清银行,计则例二十四条”。同年七月一  相似文献   

9.
清末宪政编查馆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编查馆,是清末“筹备立宪”,中设置的一个新机构,负责办理宪政、编制法规、统计政要等事宜。宪政编查馆是清王朝推行伪立宪的一个御用工具,但从客观上看,这个机构的成立无疑对中国近代法制建设起了促进作用。本文拟就宪政编查馆的缘起、职掌及其历史作用,作一简略的考察,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沈淦 《文史天地》2012,(6):13-16
据《清史稿·宣统皇帝本纪》所载,宣统三年十二月辛丑日,“革命党以药弹击良弼,伤股,越二日死”。良弼何许人也?他是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之弟巴雅喇的后裔,满洲镶黄旗人,与满洲亲贵中颇为能干的恩铭、铁良、端方、载泽并称“满洲五虎”。早在1907年,恩铭就被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刺杀;宣统三年岁在辛亥,武昌起义后一个多月,端方亦在赶赴四川镇压“保路运动”的途中,被其哗变的部属杀死。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东三省的侵逼是清廷决定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的重要外因。五大臣出洋考察政策出台后,日本先是极力打消中国使团为维护东北主权游说列强之意图,而后随着"日比谷烧打事件"及"吴樾投弹案"的发生,采取各种措施成功促使载泽使团放弃"先欧后日"计划而先行访日。载泽使团抵日后,日本按照帝室贵宾规格予以接待,并主动为其安排"君权宪法"讲座,促使中国仿行日本宪政。日本"殷勤"接待的背后,隐藏了其"拉中制俄"的对外战略与推行大陆政策、创造对华扩张契机的国家利益诉求。日本应对载泽使团的对策体现了外交仪式、国家地位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谭延闿是20世纪初期中国政坛上一位集士子、政客、官僚于一身的风云人物,在万马纷争的政治角斗之中,他独能左右逢源,从清末立宪人物至湖南都督,至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他自称处世有“混”、“滚”妙诀,胡汉民称赞他有“八面玲珑”的作风。  相似文献   

13.
一个全新的研究机构──介绍日内瓦大学“直接民主研究与文献中心”端木美直接民主制是人民直接参政的重要形式。它的表现形式除了在世界上已经罕见的“露天议会”外,最主要的是“公民投票”,即公民除享有一般代议制中的选举外,还在立宪和立法方面享有直接参与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文史月刊》2011,(4):46-47
一、立宪是一种规避革命的最佳路线,这一点,朝廷的当家人非常清楚 “保中国还是保大清”,在清朝预备立宪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的阴影一直没有消失,成了折磨最高统治者的一道魔咒。  相似文献   

15.
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评价,论者大都指为“骗局”,也有确认并非“假立宪”的,但其结论又认为预备立宪行不通,“只有民主共和国”才是中国历史的“选择”。这个结论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今天,如果我们放弃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中的感情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政治学观点去考察清末社会特点、政体与国情的关系,具  相似文献   

16.
关于明治宪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冬梅 《日本学论坛》2000,(1):47-52,56
关于明治宪法,迄今为止,在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仍存在着许多疑点。传统观点认为,明治宪法只不过是“表面的立宪”,其实质是君主专制主义。近年来,开始着力发掘明治宪法中的立宪因素,强调明治宪法具有专制与立宪二重性的观点也正在抬头。我认为,要认识明治宪法,不仅有必要纵向地考察明治宪法的制定过程,更有必要横向地将其同当时欧美各国主要是君主立宪国的宪法进行比较,尤其是对于最能体现宪法本质的议会权限与地位进行比较,才能为明治宪法作出较合理的定位。一制定一部近代宪法,建立西方议会制度,是明治时代有识者的共同向往。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17.
日本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是在国民主权原理基础上规定:“国会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国家的唯一立法机关”(第四十一条)。作为“国民代表”机关的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构成(宪法第四十三条),“内阁行使行政权,对国会负连带责任”(同上,第六十六条三款)。日本明治宪法下的帝国议会,是在十九世纪德国“立宪君主制”的影响之下,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明治前期立宪主义思潮逐渐流行之后,面临必须召开国会和制定宪法的政治局势,社会上围绕有关立宪的诸种问题展开了思想争鸣。这些思想争鸣的内容包括立宪主体应当是在全日本至高无上的权威天皇,还是由人民通过选举而构成的议会;当时日本的立宪条件是否已经完全具备,即人民的教育、智识水平是否已达到立宪要求;立宪应当加速进行或者只能缓慢地逐渐推进;宪法保障人权功能究竟能达到多大程度;宪法限制以君权为代表的行政权力过度扩张所能发挥的作用等。此类思想争鸣不仅使近代化的立宪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导致立宪主义思潮更加广泛地在日本流行;而且通过争鸣,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各种政治思想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以后包含各种政治利益诉求的明治宪法的制定,乃至对日本战后政治体制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立宪会议问题对于1917年俄国革命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立宪会议被赋予解决所有迫切问题的重负,承载了人民群众的主要期待和希望,但临时政府受继续进行战争的政策牵制,没有把它作为紧迫的任务来解决,因而延缓了和平、土地、民族等迫切问题的解决。十月前后布尔什维克对立宪会议的态度从积极主张到彻底否定,这一变化除了现实政治原因之外,也有思想理论上的根源。而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影响立宪会议命运的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20.
民宪党是民国初年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政党。由于它宣言“以巩固民主政体,励行立宪政治为宗旨”,具有明显的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又由于它由国民、进步两党部分议员共同发起,体现了轻党见、重政见的政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