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早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墨子·节葬篇》称:“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亦云:“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而忧其不焚也。”这里的“仪渠”和“氐羌”都是指我国西部  相似文献   

2.
焚香的历史     
中国人焚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烟”成“烟祀”,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烟祀”一是点火升烟,二是烟气为香气。以香烟祭神,就是后世所谓“烧香”。汉武帝对中国香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武帝为求长生,是神就敬,打破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使香进入生活日用。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真正的  相似文献   

3.
殷人宝玉、用玉及对玉文化研究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骨文所反映的殷人宝玉意识及用玉制度对我们认识商代及其前、其后不同时期的用玉制度及其发展是很有启示的。卜辞中的“玉”及有关记载表明 ,玉为商奴隶主贵族贪求和崇拜的财富 ,并千方百计将之聚敛到当日的王都殷墟。殷人的宝玉意识 ,被周人继承并直至春秋时期而不衰。殷人祭祀时 ,不惜动用珍爱的玉为祭品 ,但行祭比用物牲和人牲不仅次数少 ,而且数量小。所祭商先王为商王中重要者 ,因而用玉行祭规格较高。甲骨文用玉行祭的祭名很多 ,但包括“燎”在内没有一辞是祭天者 ,甚至用玉祭上帝也极少见。这说明 ,把《尔雅》、《周礼》及汉儒注疏中有关燎祭祭天的说法派用到商代考古现象的解释中 ,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因此 ,我们研究商代及商代以前时期的用玉制度 ,不应儒学化 ,特别是“汉儒”化 !  相似文献   

4.
对鸾亭山祭祀遗址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县鸾亭山山顶的祭祀遗址应是历史上“西畤”的一部分。祭祀的玉器有“礼神用玉”,也有用来燔燎的“降神用玉”。出土的多组玉器反映了对天上群神的两次大的合祭活动;每次既有对昊天上帝(白帝)的主祭,也有对日、月、星、辰的从祀。玉器风格与鸾亭山所出相似的西安北郊联志村遗址和芦家口村遗址,应分别是西汉长安城东南郊的“泰一坛”和未央宫内祭天的地点。三处的玉人乃象征祭天人牲的“偶人”。鸾亭山遗址的祭祀用“偶人”、犬祭以及用牲种类数量的庞杂,都是沿袭了历史上秦文化的传统。该遗址遭废弃,是西汉晚期经学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鞠躬的起源     
《文史天地》2008,(8):69-69
“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一直保持到现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者或长辈的崇敬。  相似文献   

6.
霍山戴家院西周遗址发现圜丘遗迹,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冬至奏丘"、"祭天燔柴"等有关。实地模拟观测,表明该遗迹与冬至祭天迎日以及观象授时等活动有关;由于遗址规模较小,可能属于乡村公社祭祀土谷神以及民间祭祀天神活动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正>黑龙江蒙古族的祭祀始于远古时代,继传至今。分为对自然物的祭祀、神偶的祭祀和祖先的祭祀。一、对自然物的祭祀祭天祭天是黑龙江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习俗。蒙古族建立元朝以后,祭天的习俗保留下来,从帝王到百姓无不祭天。古代祭天,实行“悬杆祭”,即  相似文献   

8.
据《新京报》报道:“伏以冬至天长,阳气始生,此乃乾坤之德是天之恩,缔造万物肇建人寰.天德昭昭神恩浩荡……”冬至晚7时许,在北京海淀压苏州街29号的乐家晏食府四合院内.民俗学专家常人春宣读祭.随后又进行撤供散福,焚表送神等老北京冬至祭天礼仪的程序,  相似文献   

9.
“三望”一词不见于其他文献,仅《春秋》中有三次记载: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宣公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成公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不郊,犹三望”。古人对“三望”有三种解释。《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释云:“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犹者何?通可以已也。何以书?讥不郊而望祭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引郑玄之言:“望者,祭山川之名。……鲁地三望,谓淮、海、岱也。”杜预沿用贾逵、服虔之说:“三望,分野之…  相似文献   

10.
战国楚祭祷简“蒿之”、“百之”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参考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相关传世文献及民俗材料,证明战国楚祭祷简中的“蒿之”当是“焚蒿以祭”;“百之”当读为“柏之”,其义为“燃柏以祭”。  相似文献   

11.
从最近公布的新蔡葛陵楚简的内容来看,它主要是关于卜筮祭祷的记录,所记载的卜祭行为与包山、望山等楚简也并无大的差异。唯独有关“(既刂)”(从贾连敏先生的隶定)的记载,则完全不见于其他楚简,其用法也十分特别。在新蔡葛陵楚简中“(既刂)”字所构成的完整结构是“(既刂) 於 NP处所 NP祭牲1”(NP表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12.
哈尼族曾经历过漫长的火葬时期。据乾隆《开化通志·风俗·人种》卷九载:哈尼族“丧无棺,吊者击锣鼓摇铃,头插鸡尾跳舞,名曰洗鬼,忽饮忽泣三日,采松为架,焚而葬其骨。祭用牛羊,挥扇环歌,拊掌踏足,以钲鼓芦笙为乐”。直至明清之际,火葬习俗才演变为棺木土葬。哈尼族在离村寨不远处都要选择一架向阳的山梁作为同宗的公共坟山。凡村民,除孕妇、婴孩、双胞胎和丧命于刀枪者外,都要送殡至公共坟山。选坟基一般不看风水,只用一个鸡蛋向地下抛掷,以鸡蛋破裂处为坟  相似文献   

13.
(二)宫室在周制左庙右社,在贵族政治的宗法社会里,非常重视祭祀:祭天、祭地、祭时,祭祖。周朝士以上都有宗庙,其住室则有二寝,日路寝,日小寝(又有燕寝、高寝)。士大夫祭于庙,庶祭于寝。兴工修建,先考虑宗庙,次及住室,所以《曲礼》说:“将营宫室,先宗庙,次库厩(《史记赵世家》说:“赵孝王十二年,邯鄣(广会)焚。”徐广云:库厩之名。《索隐》云:‘积刍藁之处。’)居室为后。”这是上古的习俗,燕国似也不例外。燕国宫室见于文献者,有洞宫(见刘向《列仙传》,刘沧有《宿洞宫诗》),有禅台(薛氏《孟子章句》以为燕哙筑,让政于相子之处,一名尧舜台。),有元英宫、磨室、宁台,(见《乐毅报照王书》,《史记正议》引《括地志》云:  相似文献   

14.
本源站     
鞠躬的起源"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在一些地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之前,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提出,清顺治皇帝死后是被火葬的。他说,关于清"帝与后的火葬问题,此事过去尚无人道及,可以说是我发现的。"他的依据,除《五灯全书》(艹卬)溪传中有关记载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发现了《清圣祖实录》对顺治皇帝棺椁的称谓,有从"梓宫"到"宝宫"的变化。他说:"顺治十八年四月,康熙所祭者尚为‘梓宫’,而时隔不逾一年的正月,则所祭  相似文献   

16.
乾隆帝四次东巡盛京谒陵礼成并在盛京皇宫举行升殿大典及筵宴后,还要进行祭神活动,地点主要是在旧宫正寝清宁宫。至于祭堂子,乾隆八年盛京内务府佐领根柱等曾为此呈请王大臣定准,进行与否不见记载。仅乾隆四十八年盛京堂子重新维修后,九月十八日皇帝“出抚远门诣堂子”祭天祭神,又派随行的皇子、王等于“二十一日在堂子竖杆、挂纸、打扎板”。此堂子祭亦有萨满念祝辞请神。清宁宫的祭神活动则始终受到乾隆帝的高度重视。“国朝礼重祭神,必于正寝,兹旋故宫,执豕荐醑,一遵旧制,弗敢废也”,成为他四次东巡盛京谒陵礼成驻跸盛京期间的一项重大活动。乾隆  相似文献   

17.
灵台是我国文明社会初期一个祭天观天的宗教场所。文王称王后不久即“经始灵台”,目的是借助“天命”,使自己的王权神圣化。周原甲骨卜辞之“作天位”、“王其往密山升”等 ,可能就是周文王修建灵台、在灵台祭天观天活动的记录。  相似文献   

18.
清明节,海内外炎黄子孙数万人聚集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等祭拜轩辕黄帝。今年黄帝陵祭祖有两大变化:一是首次采用国家祭祀规格,遵循古代以青铜器作为黄帝祭器的传统;另一则是首次采用“民间主祭人”的形式,增加了祭祖的全民性。毫无疑问,祭黄陵的意义,在于表示我们“不忘本”。将祭黄陵提升到国祭的规格、增加“民间公祭人”等,则表达了同祖同根、官民共祭的意愿与诉求,扩大了祭祖的广泛性。不过众所周知,关于黄帝时代的历史,其实是遥不可考的上古“神话史”,而且神话中记载最后黄帝亦是乘龙上天,成了神…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纳西族人中,至今流传着这么两句口头禅:“纳西美布若”,意为纳西族是祭天的子民;再一句是“纳西美布迪”,意为纳西人古往今来看重祭天古俗。 据纳西族老东巴介绍,纳西人的祭天,分为大祭天和小祭天,大祭天在正月举行,小祭天在每年农历七月举行。两种祭天活动,虽有一些区别,但内容却是一样,气氛也一样肃穆庄重。祭天有两种形式,远古的纳西部落大多是同一个姓氏的部落共同在一个祭天场举行;居住分散的村落,则单家独户进行。纳西古部落有束、叶、和、梅四大部落,分成普督、古许、古展等若干祭天群落。无论哪个部落,祭天…  相似文献   

20.
<正>甘青地区先秦时期丧葬习俗多样,火葬是其中的一种。中国古代对火葬就有记载,如《墨子·节葬下》~①、《列子·杨朱》~②、《荀子·大略》~③、《吕氏春秋·义赏》④等。甘青地区的寺洼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火葬墓实例,是将人骨火化后放入骨灰罐埋葬。~⑤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论述西北的火葬是羌族的习俗,~⑥火葬墓纳入二次扰乱葬,~⑦认为火葬是巫师、长老等阶层的专属葬俗~⑧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