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廷试第一名,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考中状元即称“独占鳌头”、“大魁天下”,天子赐诗,礼部赴宴、身着锦袍,打马游街,故里建坊,最为风光。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22)开科取士到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废除科举的1300多年间,全国历代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举子多达几百万人,而荣登金字塔尖顶的科状元不过601人。其中四川只有15人,他们是:唐代的范崇凯、尹枢、尹极、李余、五代时后唐的王归朴、后蜀的费黄裳、宋代的苏易简、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何桌、赵逵、元代虚中、明代杨慎、清代骆成骧,而阆中就出了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4个状元,占了全川状元1/4以上,可以说阆中是四川的状元之乡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曾有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于是,也才有了本文讲述的读书人一旦科举高中后,随之而来的桃花运。这是历史长河中涌现过的浪花,回首一望,一笑而已。  相似文献   

3.
状元百态     
新科进士们殿试过后,要在皇帝面前听候宣布名次,这一仪式叫“传胪”或“胪传”。  相似文献   

4.
清朝先后出过141个状元。其中常州一地即有状元4人。吕宫是顺治四年(1647)清朝科举开考“招贤纳才”的第一个状元。  相似文献   

5.
南宋邑人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一书中记载着莆田的一段科举风流:“绍兴戊午(八年),大魁黄公度,亚魁陈俊卿,林邓以年七十三为榜尊,龚茂良以年十八为榜幼,皆莆人,一时荣耀,以为四异。”  相似文献   

6.
刘长卿进士及第之年,最早见于姚合《極玄集》卷下,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虽未说“及第”,但以同书其他进士及第例之,此处“进士”即指进干之第。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卷十  相似文献   

7.
方可 《文史月刊》2008,(10):61-61
自唐代实施科举取士制度以来,在13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曾出过一位女状元,她的芳名叫傅善祥。她既是中国的第一位女状元,又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女状元。  相似文献   

8.
《中华遗产》2009,(6):20-23
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它与今天的高考一样都是以分数取人。科举有积极意义吗?古代的科举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陈俊卿,字应求,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人,宋政和三年(1113年1生。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陈俊卿将赴进士试.谒九仙祠问功名,梦见神对他说:“你的前程在黄公度口。”于是,陈俊卿就去找同乡黄公度问功名。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县人.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生,唐都御史黄?舀八世孙.出生于世代簪缨的家庭。曾祖父黄陟,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贡举.官至大理寺评事;祖父黄邈,字彦达.与其父及两位兄长同时中举.家乡人莫不引以为荣;父亲黄静,字至一,于政和元年(1111年)贡举,名列第一,升补上舍生。第二年,黄静再  相似文献   

10.
《文史天地》2009,(1):69-69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  相似文献   

11.
刘春霖,字润琴,号石箕,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在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和哥哥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难生活中发奋苦读,希冀通过科举这条途径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相似文献   

12.
隋炀帝时,进士第一名便有了状元的名号,又称“魁甲”。早期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与今日考试报填个人资料类似。考试结束后,最高成绩者放在全部投状最前面,称为状头,也叫状元。  相似文献   

13.
文翩 《广西文史》2006,(4):41-41
赵观文,生卒年不详,广西临桂人。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参加进士考试,名列第八。嗣后,落第举子愤然上诉,指责考官崔凝营私舞弊,昭宗为平公愤,下诏并亲至武德殿,命翰林学士陆康主持重试。昭宗亲自阅卷,夸赞赵观文“才藻优赡,义理昭宣,深穷体物之能,曲尽缘情之妙,所试诗赋,辞艺精通,皆合本意”,遂钦定第一,成为广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官至翰林侍讲学士。赵秉性耿直,为官公正,对宫廷和权贵的专横跋扈甚为不满,后因言语违迕权臣刘季述,又因不愿与宰相崔胤同流合污,故托病辞职归里。赵博学多识,笔妙韵高,“彩笔冠群伦”,其诗文为名士所称道。桂州长史朱韫在新修尧舜祠落成之际,曾特请赵撰写《桂州新修尧舜祠祭器碑》。清人于凌汉等后在赵家乡桥头村敬立“赵状元故里”碑以垂永久。  相似文献   

14.
南晨 《湖南文史》2012,(3):29-29
自科举实行以来,考取状元是大多数读书人的梦想。清朝咸丰六年(1856)的状元是翁同酥,榜眼是孙毓汶。日后两人都成为清廷的重臣。然而,当年翁、孙为争状元,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15.
自封的状元     
《文史天地》2008,(4):70-70
晚唐的陆康赶考进士时,正当黄巢起义,他跟随唐僖宗逃到成都。黄巢战败后,他又跟随流亡朝廷回长安。行至兴元时,又传来朱温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这下急坏了陆康,他原想凭着保驾的功劳顺势捞个进士,而此时人心恐慌,开科取士无望,便向宰相韦昭度建议就地开考。韦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乱中开科即使儿戏,但却能造成朝廷正常的假象,朝廷保住了,自己的宰相位子可以更加牢靠,遂就地草草考了三场。  相似文献   

16.
状元趣事     
吴昆 《文史月刊》2014,(1):80-80
中国自科举制创立到废除,总共出了592位状元。 李蟠是清朝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是个农村汉子,身材较胖,很能吃,虽然脑子不聪明,但是非常勤奋。因为考试时间长,李蟠带了36个馒头上了考场。无奈李蟠写字非常慢,馒头吃完了,李蟠还没有写完。李蟠饿得受不了,只好向监考官要馒头吃。监考官见他可怜,便又给了他几个馒头。康熙皇帝听说了这件事,赞扬李蟠的苦学之心,又看看李蟠的文章还行,就破例让他当了状元。这件事马上传外了,有诗云:“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  相似文献   

17.
进士,就是贡举的人才。隋初,为广泛地选拔官吏,隋文帝于开皇七年废除了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开科取士,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时在各种科目中以进士科为最重要。以后历代相沿,以进士为人仕资格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许然 《福建史志》2008,(3):47-50
许将(1037—1111),字冲元,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廷试为进士第一,是福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官至尚书左丞、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处丞辅之位近十年.在北宋后期政坛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姜诗 《巴蜀史志》2008,(4):59-60
中江是人文荟萃的状元故里。除《宋史》同《中江县志》的历史记载之外,最能令人信服的实物是至今仍辉耀在玉江边上的《铜陵纪胜碣》。该碣是北宋进士,曾任云南布政使、陕西左参议的王惟贤所撰。王也是铜山(今广福)人,他在碣中追怀乡贤时曾满怀深情地写到:“苏易简,国初进士第一,蜀斯文发祥权舆之地”。从有关史料得知,在今天德阳市所辖六个市、县、  相似文献   

20.
状元的来历 要追溯状元这个词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唐朝。依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其居首者被称做状头,又名状元。,因其为殿试一甲第一名,亦称做殿元。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所以,状元指的就是古代科举中殿试第一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