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则浩 《安徽史学》2007,(6):113-113
某些重要出版物上,对王稼样担任新中国首任驻苏大使前后若干历史情节的记述有误,现匡正如下: 一、毛泽东同米高扬谈话的具体日期.《新中国外交50年》一书说:"早在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同斯大林派去的代表米高扬会晤时,毛泽东就对米高扬说,新中国成立后准备派王稼祥同志为第一任驻苏大使"①.  相似文献   

2.
一、接敌 1938年5月间.军政部派我到江防要塞守备司令部陆战队支队第二大队任少校大队附,负责训练这个大队官兵的要塞作战技术。这个部队,原系海军第三舰队,驻在青岛,在抗日战争期间,将舰只上的武器拆下,将舰船沉在青岛的海湾堵塞通道。当时沈鸿烈任山东省主席兼第三舰队司令,  相似文献   

3.
路易斯·莱昂纳多·阿尔马格罗·雷梅斯(H.E.Mr.Luis Almagro Lemes),2007年至2010年任乌拉圭东岸共和国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2010年3月起至今任乌拉圭东岸共和国外交部部长。阿尔马格罗1963年6月1日出生于乌拉圭派桑杜,1978年毕业于乌拉圭国立大学法律系,曾任职律师;1987至1989年就读于阿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在查阅辛亥革命时期河南出版发行的报刊时,在《时事豫报》1913年8月5日第一版上,发现了“二次革命”时期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的黄兴致河南农民起义领袖白朗的一封信的影印手迹。将此信原文与1913年8月20—21日《中华民国公报》和1913年8月21日天津《大公报》上刊登的《黄兴致白朗信》相对照,发现内容虽同,但文字上却有数处差异。刘望龄同志在《史学月刊》1983年第二期《<黄兴致白朗书>的新发现》一文中,已依《中华民国公报》对天津《大公报》上所载该信作了某些文字上的纠正或推断,但也有未尽之处,况《中华民国公报》所载该信亦有文字上的错误。由于黄兴致白朗这封信是“二次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联络白朗起义军共同讨袁的重要史料,为避免以讹传讹,兹依《时事豫报》所登该信影印手迹,原文照录于后,并对天津《大公报》、《中华民国公报》所载该信文字上的错误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5.
光绪五年(1879年),黄遵宪任驻日参赞期间,王韬自香港来游。二人相识后,很快结为好友,“三日不见,则折简来招。”七月初六日,王韬归国,转返香港,继续主编《循环日报》,二人仍经常通信,交流对  相似文献   

6.
邵元冲(1890—1936),字翼如,浙江绍兴人。早年曾参加同盟会。1911年东渡日本求学,始识孙中山。辛亥革命后回国,任上海《民国新闻》总编辑。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任上海交通部评议员,编辑部主任。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上海,凶手匿居租界,邵元冲据法理与租界当局力争,促成罪犯引渡。同年7月赴江西湖口参加讨袁之役,任长江各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失败后复去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民国》杂志编辑。后受任中华革命军绍兴司令官,奉命由日返国图浙江,以事泄败。1915年12月5日参  相似文献   

7.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其第二届任期结束时,向美国人民发表了《告别词》,辞去公职,告老还乡。《告别词》经由华盛顿本人委托,于1796年9月17日首次刊登在《美国广告者日报》(American Daily Advertiser)。现根据H·s·康玛杰主编的《美国历史文献》(Henry SteeleCommager: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Third edition,N·Y·,1943)译出,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4 月 17 日 省 地 方志办 公 室 、 省 地 方 志 协 会 组成 评 委 会 , 对 参 加 评 审的 157 部 志 书 、 年 鉴 、 地情书 部 优 秀 志 书 。 其 中《黑 龙 江 省 志 》 的 《 科 学 技术 录》、《哈尔滨市志中共地方组织》、《塔河县 ( 2 0 0 3) ( 2 0 0 3) 志 》 、 《 大 庆 年 鉴 》 ( 2 0 0 3 ) 志》,《哈尔滨市志》的派工商业联合会》,《齐齐哈尔《绥化…  相似文献   

9.
<正>教案是晚清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参与此类事件交涉的外国使领中,阿礼国(Rutherford Alock,1809~1897)格外引人注目。阿礼国,英国外交官,1844年11月至1858年12月先后任英国驻厦门、福州、上海和广州领事;1859年至1865年任驻日公使;1865年12月7日至1869年11月1日任驻华公使。阿礼国是晚清列强来华使领中较早干涉教案的人。  相似文献   

10.
正1912年,湖北军政府都督、中华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盛邀孙中山先生来汉视察、指导革命。本文即是当时《中华民国公报》记者陈霁云先生对中山先生接受邀请,来汉活动的报道。另据当年上海《申报》报告及《孙中山年谱长编》(陈锡祺主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记载,中山先生来汉活动实际为4天,即4月9日至12日。本文记中山先生"驻鄂五日"有误,但文中保存了许多重要史料,故此次经华中师范大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是清末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学者、诗人。他于1877年随我国首届驻日公使何如璋赴日本,任参赞官,同时着手撰写《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全面、深入地研究、考察日本历史文化和明治维新的两部著作,在国内外影响巨大。黄氏的历史观及其史学理论主张也值得在近代史学发展史上好生一书。  相似文献   

12.
1938年5月间。军政部派我到武汉江防要塞守备司令部陆战队支队第二大队任少校大队副,负责训练这个大队官兵的要塞作战技术。这个部队原系海军第三舰队,驻在青岛,在抗日战争期问,将舰只上的武器拆下,将舰船沉在青岛的海湾堵塞通道。当时沈鸿烈任山东省主席兼第三舰队司令,海军官兵和海军陆战队的一部分人员随沈鸿烈在山东打游击;另一部分人员,由副司令谢刚哲率领到武汉附近地区整顿,命名为江防要塞守备司令部,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军事调处”的实质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同年12月,美国政府派马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参谋总长,晋升五星上将)任驻华特使来中国,以“调处国共军事冲突”为名,参与国共谈判。当时,国民党为了独吞抗战胜利果实,不得不借和谈之名,欺骗人民,制造舆论,争取时间,以加紧部署内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决主张和平、民主、团结的形势下,于1946年1月10日,继《双十协定》,国民党政府代表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发布了停战令。由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和美国(代表马歇尔)代表各一人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下设若干执行小组,分赴各军事冲突地点进行所谓“调处”。这个军调执行部  相似文献   

14.
1943年,冀中区党委社会部──冀中公安局派我到敌占区做地下情报工作。先到了敌占区北平。1944年-1945年在国民党后方地区西安,做了一年的记者工作。日本投降后,在胡宗南办的训练班受训一月后,被派回北平,因而,我就成了从国民党大后方派回来的“国民党人员”了。 在北平,我在国民党中央社北平分社、《北方日报》任编辑、记者和沈阳《东北日报》驻北平特派员。1948年,我到傅作义机关报纸《平明日报》任军政要闻记者。围城期间我随城防司令楚溪春视察了城防、环城马路和新修的天坛机场,还深入了解了“反共专家”张…  相似文献   

15.
一、出土经过《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下简称《韩仁铭》)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在金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出土于《春秋左传》中“京城大叔”之故址——河南荣阳县京襄城村。出土不久,荣阳县令李天翼(字辅之)派人将碑移于县署二门内东侧,并请翰林学士赵秉文、应奉翰林文字李献能作了题记。《韩仁铭》出土之后,“海内翰墨之士,嗜汉魏者益多,碑帖贾捶拓无虚日。”至民国时,邑人宋(亻隽)三、刘彤棻、李增祥、马相皋等人,“恐其久而漫涣,等于没字  相似文献   

16.
1912年1月1日 上午10时,孙中山乘沪宁铁路专用花车起程离沪。下午5时,车抵南京下关。各省代表和驻南京的各国领事均至迎接。6时15分,孙中山换乘马车去总统府,晚11时,举行孙中山大总统受任典礼。同时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改历,并以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1 .山东省青岛医学院加强与日本校友的联系青岛医学院在编辑院志工作中 ,查阅了东亚医科大学 (青岛医学院前身 )学员档案 ,得知学员中有 9名日侨毕业生。 1 990年 ,学院领导赴日考察时 ,找到几名健在的东亚医科大学毕业生 ,并邀请他们来青岛参加校庆。日本校友带来了一批教学科研仪器 ,并捐款 1 0万美元。(新华社《内参选编》 1 993年第 2 9期文 )2 .江西省《星子县志》增强中美友谊民国 33年 (1 944年 ) 8月 1 7日 ,美国空军 1 4航空大队一架轰炸机来华作战时被日军击伤 ,迫降于九江蓝田乡。星子县反敌行动队闻讯后赶来 ,抢救美国空军驾驶…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文史》2009,(1):61-61
1912年1月1日 上午10时,孙中山乘沪宁铁路专用花车起程离沪。下午5时,车抵南京下关。各省代表和驻南京的各国领事均至迎接。6时15分,孙中山换乘马车去总统府,晚11时,举行孙中山大总统受任典礼。同时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改历,并以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第一任副馆长王冷斋,福建福州人,1892年生。八岁人福建陆军学校,毕业后人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与李宗仁、白崇禧等同班。在参加国民革命军讨伐张勋时来到北京,后弃武从文,自办远东通讯社及《京津晚报》。因抨击曹锟贿选,报社被封,被迫移居上海。1935年应二十九军副军长、北平市长秦德纯之邀来北平任市政府参事兼宣传室主任,1937年1月又兼任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宛平县长。1937年7月7日晚,日本驻北平的特务机关和驻丰台日军精心策划了卢沟桥事变。当夜秦德纯就让王冷斋等与日方谈判、调查事件真相。从7月7日夜到7月10日,  相似文献   

20.
《敖汉纪程》一书,乃清满洲旗人蕴秀于道光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九日,奉旨偕国子监祭酒胜保前往敖汉赐奠郡王达拉玛济里第,沿途所写的日记。始于二月二十四日,讫于三月二十五日。该书卷首有十四位达官公卿、文人雅士之题咏。本文主要介绍蕴秀及其《敖汉纪程》之大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