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为缓解中国的反日情绪、营造亲善表象,日本利用尊孔手段大肆开展对华文化侵略。1932—1935年,斯文会负责整修东京汤岛孔庙,并召集中国儒者与圣裔参加儒道大会,成为全面抗战前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一个高潮。日本的文化侵略是促使国民政府走向全面尊孔的直接外因:出于加强文化上之国防、防止日本挟持圣裔的需要,国民政府克服内部分歧,于1934年恢复祀孔,大修孔庙并优待圣裔。与此同时,为改善中日关系,国民政府以中央名义派员参加孔庙落成典礼暨儒道大会,配合了1935年的中日邦交调整。凡此举动,均在国民党尊孔史和对日关系史上具有代表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与日本:一部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缩影》一书对于蒋介石与中日关系的研究是全方位的,但聚焦于蒋的对日认识与"个人的情感"方向。该书确认蒋对日怀抱"深厚情结"与"特殊情谊",是百年来对日"亲善"的"代表"性政治人物。相对于多关注军事、政治脉络的既有研究,这一"情感"视角不乏新意。不过,该书的"亲善"叙事倾向性过大,影响到较多的史料取舍与史实解读,由此而涉及青年蒋的对日认识、北伐时期"蒋·田中会谈"、日军侵略华北与发动全面战争、蒋之军政大局应对方略,以及战后处置日本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值得在军、政与情感认识多个层面再作综合性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4.
1934年4月日本发表天羽声明,企图独占中国,其后又不断扩大对华侵略,策功华北独立。国民党政府为了对抗日本的侵略与控制,期望与英美加强合作,并在英美的支持下改革币制,但这一努力遭致日本方面的强烈反对,于是中日两国在1935年的会谈中就中英借款与中国币制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涉。本组资料基本反映了当时的有关情况,兹特自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中选出刊布于后,以供研究中日关系之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日战争期间,为侵略中国并在思想上控制中国,日本陆军中将石原莞尔抛出了"东亚联盟论",并与木村武雄等人组建东亚联盟协会,出版机关刊物《东亚联盟》。"东亚联盟论"提倡以"共同国防、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以及文化沟通"为基础,建立日满华同盟,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影响较大的侵华理论之一。在"东亚联盟论"思想的指导下,木村武雄与石原莞尔等人开展起来的东亚联盟运动,宣传"王道主义"蛊惑东亚他国民众,极具欺骗性。从《东亚联盟》期刊发展的脉络看,东亚联盟运动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分别以政治运动和半宗教半政治运动为特点。但无论侵略者们进行怎样的装点与掩饰,都掩盖不了"东亚联盟论"及其运动的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6.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日益进逼,张学良毅然易帜,明确反日。但张学良对日的侵略认识不足,使日军趁机侵占了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被迫下野。随着国难家仇的加深,张学良在对日认识上逐渐醒悟并发生根本转变,形成了其对日彻底抵抗的态度,终以实际行动联合国内抗日力量,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无疑是日本试图获取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并进而向中国本土扩张的一次具有侵略性质的战争。但在当时的日本,朝野、尤其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体的社会舆论,却普遍认为这是走上文明开化之路的日本与顽固守旧、拒绝现代文明的中国之间的一场有关“文明”的冲突。这一认识的思想资源何在?其内在本质又是什么?本文试图对福泽谕吉、内村鉴...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期,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而日本从明治时代走向大正民主运动时期。在这个转折时代,日本既继承和沿用对清末留日学生的积极接受、消极教育和利己管理政策,又不得不面对该政策日益明显的负面效应,最典型的是"留日者反日",这与其培养留日学生"亲日倾向"和借此扩大日本在华势力的目的背道而驰。于是,日本政府内部逐渐出现改变对中国留日学生放任自流的"不干涉主义",转而采取"优待主义"的建议和动向,虽在当时未能落实,但毕竟是此后"改善"留日学生政策的量变积累,反映了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其所依存的时代环境。  相似文献   

9.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日复交前,日本多数首相是"两个中国"论者,日本多届内阁奉行了"两个中国"政策,只是表现或露骨或隐晦而已.这一政策既是导致日本长期成为"台独"活动的大本营和中日郑交正常化迟迟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出人意料地为中日复交后的日本朝野右翼所沿袭,继续干扰两岸统一和阻挠中日关系的发展.本文就迄今尚未系统梳理的从吉田茂到佐藤荣作五位日本首相及其内阁的"两个中国"政策进行纵向考察,对认识和把握今天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及其政策源头和来龙去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韩文宁 《文史天地》2009,(10):32-36
自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公然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在这14年的侵华战争中,日本的每一项重大军事、政治行动,都是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展开的。一条战线是公开的军事、政治活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撕掉了一切伪善的外衣,以赤裸裸的侵略行径和侵略理论来推行他们的大陆政策;另一条战线则是隐秘的间谍活动,日本军国主义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辅以金钱收买、色相拉拢、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时期,济南基督教青年会和齐鲁大学积极投身于山东当地的反日运动。上述两机构之中既有英国人也有美国人。他们利用其自身的教会背景,与山东地方精英建立紧密联系,注重学生工作。在反日运动中,他们为参加运动的学生提供场地,配合当地反日运动的开展;利用基督教在归国劳工中的影响力,推动归国劳工加入罢工运动。英美人士,尤其是美国人,对反日运动的配合与参与,虽不能认定系受其政府指示,但无疑与其背后的国家利益是一致的。随着美国国内反日风潮的兴起,山东的反日运动成为美国在华与日本进行商业竞争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历史认识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认识问题对中日关系至关重要众所周知,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问题即中国和日本关于发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日战争在认识上的纷争问题。相对于日本来说,那是一场在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驱使下进行的侵略战争,相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一场自卫性质的反抗侵略的战争:日本是战争的加害者一方,中国则是战争的受害者一方;战争最终以日本侵略的失败和中国反抗侵略的胜利而告结束。毫无疑问,对于中日双方来说,在战争状态结束以后谋求恢复邦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正视过去以及正确地认识历史,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历史认识问题对中日关系之所以至关重要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
二战时的日本宪兵队特高课和内务省特高课都是日本天皇制政府的忠实鹰犬,前者负责日本外事和日军思想工作,在中国、朝鲜、东南亚各地破坏抗日组织和共产党等进步组织,不择手段地搜集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双手沾满了亚洲各国人民的鲜血,给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带来极大危害。后者主要负责日本国内事务,残酷镇压社会主义运动和民主主义运动,强制日本国民无条件服从日本天皇制军国主义侵略政策。二战后,前者大部分被处决,后者虽一度被解除公职,但随着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摇身一变成为国会议员和政要。其后人在政界、财界和地方担任要职,继承和发展了他们扭曲的历史观,为日本军队和宪兵特高课翻案,是当今日本右翼思潮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被迫开国,这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而日本被迫开国的具体过程,从当时的历史阶段来看,同英国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对于英国强迫日本开国和缔结不平等条约,起了牵制作用。当时,中日两国人民在反对英国侵略方面,是利益相关的,尽管当时的人们还未能意识到这一点,但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本文试图阐述英国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寻找市场和侵略中国,及其对日本开国的影响,这是中日两国关系上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日军基于其侵略利益需要,占领香港后推行"归乡"政策,强迫广大香港居民回到他们在内地的故乡或原籍,形成大规模、长时期的"归乡"运动。归乡运动是日占时期香港战略地位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产物,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利益和战略意图。与通常难民运动的无序状态不同的是,归乡运动是占领地当局主导和有效掌控下的人口转移,并有同乡会等团体的奉命参与和汪伪政府的配合演出,而抗日政权的救侨工作也可以说是为之被动地作"善后"工作。归乡政策对于归侨来说,是"人遣大陆,财物留港"的掠夺性遣返;归乡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充满杀机,归乡之路是归侨的"死亡之旅",其残酷性非普通难民运动可比。  相似文献   

16.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1871年签订并于1873年4月生 效的《修好条规》,墨迹未干,日本便于1874年 5月,公然违约出兵侵略我国台湾。这是日本于明治维新以后,对外首次采取的重大侵略行动,也是近代以来日本长期侵略中国的前奏。这一事件不仅对近代中日关系,而且对东亚政局都带来严重影响。 一、日本侵略台湾的背景和决策 19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世界范围发生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主要是美国内战的结束,日本明治维新的胜利,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兴起,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苏伊士运河的建成,以及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的14年抗战史,是从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的前身——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反日游击队、农工义勇军等抗日武装开展的抗日斗争开始的.在东北抗联创建后,很多朝鲜族青年踊跃参军,在党的领导下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甲午战争到抗战结束的50年间,中国留日教育较为兴盛。日本朝野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十分关注,在不同的时期制订了不同的政策。纵观其政策演变,可分两个阶段:一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二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第一阶段,日本对中国留日学生政策虽包含侵略阴谋,但不显著。在第二阶段,其政策着力培养亲日奴化人才,侵略阴谋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9.
1918~1926年日本政府改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政府在1918~1926年的大正中后期一改此前相对冷漠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支持成立"日华学会",颁布改善中国留日学生待遇的系列法案,退还部分庚款建立中国留日学生学费补给制度等。其原因主要来自中国留日学生日益剧烈的反日斗争和欧美各国争夺中国留学生教育权的国际压力,以及本国各界人士要求反省和改进中国留日学生政策的呼吁与建议。因此,这些政策虽在客观上为中国留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并未改变日本政府通过留日学生培养中日亲善意识和亲日分子以配合侵华扩张政策的主观目的,所以具有明显的功利性、选择性、象征性和国际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近代日本留华学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日关系虽然乾坤颠倒,文化联系仍保持一定惯性,因此在中国留学生和游历官绅大批东渡的同时,从1871年起,日本中央政府各省、陆海军以及公司银行、对华团体陆续派人来华留学,并有不少自费留学者。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从事地理兵制调查等间谍活动、学习中国学术文化及养成翻译人才。进入20世纪,随着日本东方主义的复兴和新兴中国学的发展,在各方资助下,“学问的留学生”渐居主导。在中日关系不断紧张的背景下,中国学者对于真诚求学的日本青年能够区别对待,在学习、生活、见闻各方面给予方便。由此建立起来的相互了解和联系,虽然不能阻止日本的侵略步伐,战后却转化为中日民间交流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