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周晚期至东周之初是早期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受西周晚期社会政治变动的影响,该时期的历史表述产生了诸多重要变化。其一为表述主题发生转变,由原来侧重表述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转而侧重贵族家族或诸侯功业等主题,开东周诸侯国史述作之风。其二为历史表述的内容与主旨渐趋丰富多元。西周衰亡刺激时人反思历史,审视时政,开始就历史动因提出不同的解释模式,实即私人述史的一个开端。其三为述作群体扩大,人数较多的中下级贵族及普通士阶层开始成为历史表述的主体。部分贵族士大夫摆脱旧观念的约束,就历史与政治发表看法或讴歌主君,"君子作歌"之风由此而起,实为春秋家史兴盛局面的滥觞。  相似文献   

2.
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个影响颇大的资产阶级史学流派。在顾颉刚等人的论著中曾多次谈到过胡适对“古史辨”史学的启迪和指导作用,胡适本人也曾多次谈到过他与古史辨派的密切联系。建国前的许多史学评论家,一般都把胡适与古史辨派视为同一流派。但是,建国后的许多论著,虽然也提到胡适对古史辨史学的影响,但主要是强调两者的“区别”。最近中华书局出版的《顾颉刚先生学述》一书,曾较具体地谈到胡适对顾颉刚的影响,但却以更多的篇幅谈论两人在政治、学术观点和治学方法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楚辞》有大量的古史内容,屈原运用古史知识,反映出对古史的认识,值得重视。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屈原是个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曾担任主要负责楚公族子弟的管理与教育的三闾大夫,所以他对以往的历史相当的熟悉和了解。白寿彝先生说:“在中国史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多学博闻成为学习历史传统的目的之一,这在远古传说的传播中可说已经萌芽了。”①屈原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卓绝的见识,对以往的历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主要集中在《天问》中,《离骚》亦有一些。屈原首先对鲧、禹治水的传说提出质疑。对鲧、禹治水,传统的说法是:尧时洪水滔…  相似文献   

4.
《尧典》作为《尚书》历史的开篇,标榜尧舜禅让之盛事,在儒家政治伦理学和历史编纂学中具有开宗明义的地位,是儒家思想的奠基石。但此篇虽属《虞书》,却并非唐虞历史之实录,而是战国时期儒家知识分子综合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神话"创世纪"。顾颉刚早已指出了《尧典》中材料的神话来源,从比较神话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尧典》文本构成和情节结构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其神话意蕴。  相似文献   

5.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和撰写中国古史始于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重视考古材料,将实物史料与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传说记载相结合,从而致力于建立科学、可信、系统的中国"古史",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历史撰述中"古史"建构的主要特点。应对学术之需,关注时代主题,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古史建构的旨趣所在。在共同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等人与郭沫若在古史分期等问题上有较大分歧,他们各自的古史撰述亦有特色,由此反映古史建构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清华简《系年》成书于战国史学著述活跃时期,是带有纪事本末体特征的独立史著。《系年》采撰史料涵盖西周王朝记录、春秋战国史官实录以及流行的春秋战国故事等三大部分,采用史料国别以晋、楚、郑为主。《系年》叙事坚持"直书不讳"的原则,编纂者通过叙事立场、角度的迁移将编纂意图融合在内。《系年》表达出的"鉴戒"观念,反映出强烈的历史教育目的。分析《系年》与其他史书间的联系,可总结出战国时期的著史特点:史书叙事跳出时间的绝对限制,有选择地重视特殊国别与重点人物;而以标志性人物作为一个时代的结束,似可联想到当时有一个共享西周→春秋→战国年代区别史观的现象存在。由《系年》编纂,可以看出"纪事本末"已成为战国时期基本历史叙事方法之一,亦揭示出战国编纂史学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贾俊侠 《文博》2011,(1):86-90
陕西师范大学王晖教授的《古史传说时代新探》于2009年11月在科学出版社(后文所引其书只记章和页数)付梓出版了,这是一部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前沿性著作,是王教授十几年来对古史传说时代天、地、人研究成果的凝结,更是对之前学者古史传说时代研究成果的批评、订正、补充和完善。《古史传说时代新探》分为三编,上编"五帝时期传说古史研究",中编"三代及其始祖传说古史研究",下编"古史神话传说与原始思维研究",共收录论文20篇。  相似文献   

8.
自从《左传》有“君子曰”,《史记》有“太史公曰”,史书而有评论,即成为我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历代的史学家们,都十分重视史论的撰写。一部史书的史论,往往是其作者写人记事的点睛之笔,是其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我国古代史学,如同他在史料编纂方面有其特点,有其发展过程一样,在史论撰写方面,也有其特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有个五帝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学泰斗司马迁所著《史记》的首篇便是《五帝本纪》,与《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并列,说明他把五帝看作是一个时代。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五帝时代不是传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阶段。据古史文献记载,五帝时代与中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不同类型大体上可以对应。通过考古学资料与文献相结合进行研究,五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社会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10月19—21日,第21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和中国社科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上海财大人文学院历史系承办。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90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传统史学与现当代史学发展研究"。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分别从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1.
文明初源的追溯——读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王子今大致自战国秦汉时期以来,古史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事迹已经成为当时的历史结构的最初基架。古史系统中的五帝传说和三皇传说,古史辨派的严谨的史学家们早已指出了其中后人增饰的痕迹,因而断定其...  相似文献   

12.
<正>为总结70年来中国史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变迁,促进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河南大学主办,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史学月刊》编辑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史学月刊》创刊70周年纪念暨第四届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论坛"于2021年7月9日至12日在古都开封举行。来自全国60余家高校学报、历史学专业期刊和社科院系统期刊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论坛设主题发言和分组研讨两种形式,与会专家畅所欲言,以述高见。议题主要涉及史学研究范式、学科体系建设、历史学类期刊编辑实务和《史学月刊》创刊70周年纪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正>"对源远流长的中国史学史而言,‘20世纪'不是一个普通的世纪,不是三世纪五世纪,也不是十七十八世纪,它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端"。~①可以说,20世纪中国史学是整个中国史学演进中的断裂时期。与此前的传统史学相比,它彰显出典型的现代性特征;同时,它更是此后中国史学继续深化的始点。新资料的发现、新观念的更新、新方法的运用使得20世纪中国史学学派林立、名家辈出、成果累累。从新史学派、古史辨派、史观学派、食货学派等流派,到《观堂集林》、《中国哲学史大纲》、《性命古训辩证》、《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著作,再到梁启超、王国维、胡适、傅斯年、郭沫  相似文献   

14.
《左传》历史叙事中夹带大量带有神异色彩的预言。此类预言,是《左传》历史叙事方式的内在组成部分,它们继承并体现了夏商至于战国时期宗教迷信思维与历史思维间复杂的纠结。在《左传》史学叙事中,这些神异预言成为历史因果和道德教训阐释的表达方式。其后,宗教性思维与事实陈说及道德史观更深入地相互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史学传统的一个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左右,随着古史辨派的兴起,中国上古史研究一度成为当时学界关注的热点。在胡适和顾颉刚对"二帝三王"时代真实性进行质疑、古史辨伪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仍有一些学者如陈汉章在进行上古史重建工作。相对于胡适、顾颉刚等人的研究,陈汉章的上古史叙事在方法论和历史观上具有不同特点,但二者并非一个简单的新旧之分,陈汉章也并非一个史学守旧者,而是一个史学的革新者。对二者的学术差异的梳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还原20世纪20年代中国史学转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正>尧舜与炎黄,既是传说也是神话(1)。他们处于半神半人状态,反映了史前社会某些特点,影响了历史进程。司马迁将尧舜传说与炎黄神话整合为《五帝本纪》,谱写了《史记》第一章。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学派对禹、尧、舜、炎、黄进行了反复研究,发现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西周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史学界对“古史辨派”史学评论的历史,提出应从“古史辨”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地位及历史使命、“古史辨”寓致用于求真的史学实践以及“古史辨”对历史认识特点的探讨等三个方面,来评价“古史辨”的实践与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23,(4):124-125
<正>徐义华:《早期文献中的文本引用与中国早期史学的人本化》(《史学月刊》2023年第9期)早期文献,包括史学著作,存在众多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现象。这些引用现象说明,撰写、编辑者注重原始文本和真实性。这一观念反映在早期史学中,即是中国早期史学的人本主义和理性化。因为追求真实性,撰写者把“不可信”的部分删节了,致使中国早期史学直接从人的历史开始,而缺乏起源性的解释。中国早期古史的非完整性促生了史学自我完整的需求,后代参与古史构建的人一直试图恢复古史的完整面貌,导致中国古史的“层累”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11月4—5日,第20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史学理论重点学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九十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当前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夏曾佑不仅是清末"新史学"思潮的主要参与者,还是"古史辨运动"的"导其源"者。简要言之,在"古史辨运动"的学术历程中,无论是"东周以上无史论"与"层累说"的提出,还是《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宋王偃的绍述先德》《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的撰写,均在一定程度上导源于夏曾佑的"新史学"之作——《中国历史教科书》。这一历史事实可以为当下的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