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盐,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存在让餐饮美食和人类生活更加精妙多彩。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系统展现了我国周朝时期国家管理机构设置、官职职责分工体系。其中有"盐人"这一官职,职责为"盐人掌盐之政令",当时国家所有事务需要的盐都由"盐人"统一调配。约2500年前,周王室因不同事务而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学说并立,各家均欲“以其学易天下”。韩非考察历史,对照现实,得出结论说:“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所说的上古,指的是唐尧禹舜的道德时代,中古指的是列国较计斗智的春秋时代,当今则是指所身处的群雄并立的战国时代。因为“当今争于气力”,民不贵“仁”而服于“势”,因此韩非否定儒家的“德政”、“仁政”之说,认为“仁义”、“德化”只适用于上古,当今则必须依靠法制和暴力。他有句著名的话,就是“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也。”在韩非的思想中,“威势”所要镇慑的对…  相似文献   

3.
扬之水 《南方文物》2012,(3):159-162,212,213,217
一、人胜人胜和剪綵花,都是节令物事,前者的制作与佩戴,在人日,后者为立春。这是南北朝至隋唐时候的情景。人日故事,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綵为人,或镂金簿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隋杜公瞻注云:"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①"所谓"华胜",本为汉代流行的首饰之一种。《释名·释首饰》":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也。"《太平御览》卷七一九《服用二十一》"花胜"一项引此条作:"花胜,草化(花)也。言人形容正等,人着之则胜。②"花胜,即华胜。"形容正等",犹后世谓人容貌端正也。  相似文献   

4.
正必须看到,人文精神、德行主义的弘扬,是克服现代社会弊端的有效途径,而孔子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内在价值观念,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倡导的价值观念。"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的观点,"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则象征着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被称为"礼崩乐坏"的社会。所谓"为己",即自我完善或称自我实现,是自我的一种内在价值显现,指学习是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作为目的的,而与之相对,"为人"则是指学习是以得到他人、社会主流观点的欣赏和赞美作为目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我国古代先秦诸子之一,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编成《韩非子》一书,其学说内容主要是哲学思想和国家社会观,涉及经济的不多,谈到人口问题的就更少。但是,仅就他谈到的人口问题来看,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为人多而焦虑的思想家。因此,我们对他的人口思想出现的原因、主要内容和意义进行一些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一韩非人口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韩非生活的时代是战国中后期。那时,各诸侯国的社会生产力比过去都有很大的进步。在农业方面,因冶炼事业的发达,使铁制农具广泛的使用。不仅农业工具耜、铫、  相似文献   

6.
将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等简帛材料与传世文献比勘,重新审视汉初黄老之术的实质:"无为"只是手段,"治"才是目的,与汉宣帝口中杂以霸王道的"汉家自有制度"无分彼此。道家以"道"为起点,从老子开始,经百家争鸣,与阴阳、儒、墨、名、法诸家思想杂糅之后,变为两大支流:一支经稷下学者改造为"君人南面之术",亦即"无不为"的黄老之术;另一支由庄子将"独任清虚"放大为"无为"。《史记·论六家之要指》本已拨云见日,惜乎汉武之后,道家风头被儒术一遮,黄老风头又被老庄一遮,黄老之术的真面目才朦胧模糊起来。  相似文献   

7.
民族的脊梁     
在清末维新派学者中,有"南康北刘"之说。南康,即指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首领,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北刘,是指被誉为"西北先觉"的著名维新派教育家刘古愚。 刘光蕡幼年丧亲,家境清贫,白天卖大饼于市,夜间为人转磨,食麦屑,过着艰苦生活。然而,少有大志的刘古愚酷爱读书,好学不倦,他治经精透、论史谨严,除通晓经史之外,还通音韵、懂数理、知天文,是当时西北地区负有盛名的学者。  相似文献   

8.
"滇国相印"丰富和拓展了早前发现的"滇王之印"与"益州太守章"的价值与意义。"滇国三印"透露出西汉武帝"以滇国之地设置益州郡"之后的滇国、益州郡的重要信息,切中西汉时期"四裔藩国""初郡"等边疆治理的重要问题。印章文物与史料记载相得益彰,共证西汉王朝对滇王、滇国、益州郡的管辖与设治,既不同于内地,亦有别于其他"藩邦",具有鲜明的西南边疆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9.
《攀登》2016,(2)
韩非意识形态治理理论根基于战国末期的政治得失总结、政治形势发展,有其具体的理论背景。本于人性之"私"大于"公"的世界观,韩非对当时政治秩序的状态进行了评论和说明,为人们描绘了人心公正、国家富强的社会图景,以及法律在政治变革轮廓中的运用形态。以法"专术",求"一教","正人心","去无用"等理论内容遵循了借"势"、承"道"、持"法"的逻辑链条和分析理路,为当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提供了原则、思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中国国民党领袖孙中山曾经将中国革命划为三步,1906年他撰写的《革命方略》中提出了"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阶段;1914年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在党章中又将革命过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在训政阶段不再提"约法",而是"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其完全责任",即以党治国。孙中山接  相似文献   

11.
说韩非之死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道出他的身份及学术倾向。他的学说,主要是君主极权的理论,也就是君权绝对论。他的这一理论,在当时,是适合政治形势发展的,得到秦王政的赏识。秦王读了他的著作之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便急攻韩国以求索韩非。急贤之情已甚。可是韩非入秦后,秦王却未为信用,而不久即迫使自杀。事有蹊跷,说者以为是由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价值     
人的一生寿命各不相同。有的人生命十分短暂,也有人活得很长久,这些都不能证明他们真正的人生价值。俄国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种人只是虚度年华,另一种人却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前者认为:人生只是满足人的各种本能,如吃、睡、玩、乐等,后者却认为人生就是要建功立业,在艰苦的追求中享受成功和创造的快乐。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各自选择的生活兴趣不同。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品格形成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究竟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却一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以民主主义思想和教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形成了具有开拓性的德育理论:基于学生的天赋的、自发的"本能和冲动",让德育回归生活,把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确立儿童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先秦法家与马基雅维利基于人性恶的基础上,提出君主在紧握权力的前提下,必须具备高明的统治术和驭臣术,否则君主将不成其为君主.先秦法家诸子在向君主积极奉献治术的同时,也为君主设计出许多令人谈之色变的诡诈手段.马基雅维利为实现国家统一,向洛伦佐二世献上了他多年来苦心思索的研究成果.他极力倡导君王为达目的,可以采取一切必要之手段.从此,政治无道德论这顶"桂冠"扣在了马基雅维利头上.其实只要我们看看先秦法家诸子,尤其是韩非所设计的阴谋诡计,似乎也无多少道德可言.  相似文献   

15.
<正>太史公据古文,并诸子百家论次,择其言语典雅者,作《五帝本纪》,居《史记》之首。然而上古之史未著于文字,且流传散佚多冥没不能考,所以《五帝本纪》之中所记五帝诸人之事迹有多有少,于先秦之书有援引有发挥,或有因年代久远且多系传说而不能明其义者。诚如徐亮工老师所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或许那些被司马迁认为不雅驯的而所未栽的材料,才真正反映出一些历史的真实。"虽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但就读书时所见之问题札  相似文献   

16.
正贵州省贵阳市有个叫"纪念塔"的地名,在当地家喻户晓,只是多数人只闻其名,未见其塔,因该塔在20世纪50年代已被拆除。"纪念塔"之名究竟是从何而来?而"塔",又是为了纪念谁?从地方军到中央军1941年5月27日,让此地得名的纪念塔正式开工兴建,原塔选址于今天新华路、环城南路、市南路及青云路的交叉口,全名为"国民革命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  相似文献   

17.
以往研究晁错,多集中于其削藩、守边和重农等政策措施上,而将他作为"思想者"来深入研究则不多见。从秦亡到汉武"罢黜百家"的六七十年,诸子重新活跃,以晁错为代表的"新法家"与"新儒家"、"新道家"形成鼎足之势。"新法家"之"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晁错将商、韩"直线进化"的历史观变成了近似螺旋发展的循环历史观,并以此反对"无为而治"。二是理政目标由"得天下"变为"安天下",去除先秦法家的"因人情",而借用儒家的"得人心",以让"天下乐其政"。三是在批判秦政的基础上摒弃申、韩、李斯的极端"君主本位",而向商鞅、慎到的"国家本位"回归,但其"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则没有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8.
"因俗而治"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清朝是继承中国历代传统而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治理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时,制定了适宜新疆的民族政策,即用"因俗而治"原则管理新疆。清政府治理新疆之"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有利也有弊。  相似文献   

19.
黄老之学起于齐国稷下学宫。稷下黄老学者有北派、南派之分,北派治学托名于黄帝,南派托名于老子,二者治学路径有异,言道则一,合之可称"黄老",亦可称"道家"。老子之学至庄子始显,渐至独占"道家"的名目,黄帝之学反而隐没不彰。创始黄老之学的中坚力量是以慎到、田骈为代表的早期道法家,《黄老帛书》可能是这一派后学的作品。黄老之学对荀子、韩非和《吕氏春秋》的学术都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只要为人父母者细心发现,认真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