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打造学术精品服务教育事业河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内容简介该书以中原地区30年来田野作业获得的丰富而深厚的中原神话传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既对一个个垛子式的神话人物做了整体研究,也对一篇篇鲜活的神话故事进行了个案剖析。全书共分4卷,正编25章,副编7蕈,共806篇,174万字,393幅图片,全面展现了数千年来中原神话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阐述了其至今仍然活在民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打造学术精品服务教育事业河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内容简介该书以中原地区30年来田野作业获得的丰富而深厚的中原神话传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既对一个个垛子式的神话人物做了整体研究,也对一篇篇鲜活的神话故事进行了个案剖析。全书共分4卷,正编25章,副编7章,共806篇,174万字,393幅图片,全面展现了数千年来中原神  相似文献   

3.
元代《通鉴》学和《通鉴》胡注瞿林东一元代《通鉴》学的发展南宋时期开始形成的《通鉴》学,在元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2编年类所考,关于《通鉴》方面的撰述有:郝经《通鉴书法》;金履祥《通鉴前编》18卷;何中《通鉴纲目测海》3卷;胡三省...  相似文献   

4.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3,(2):F0002-F0002
《通鉴前编》十八卷、《举要》二卷,宋金履祥撰。金氏以为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而刘恕作《通鉴外纪》以记前事,但《尚书》不入,其志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颇谬于圣人,此不足以传信,故而集其三十余年心力创作《通鉴前编》一书,以《尚书》为主,杂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并加训释,起于帝尧元载甲辰,止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凡一千九百五十五年,内容丰富、材料翔实。《通鉴前编》可谓亦经亦史,是宋儒著述中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5.
《资治通鉴》是一部纵贯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巨著。为了编撰这部书,司马光及其助手们“遍阅旧史,旁采小说”,参考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仅《资治通鉴考异》中提及的书目,就达三百五十余种之多。《通鉴》是怎样归纳整理如此“简牍盈积,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抉摘鉴别众多互相矛盾违戾的史料的呢,我们可以通过《通鉴考异》来探究。《资治通鉴考异》是司马光在编撰《通鉴》的同时,“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而成的。《考异》全书三十卷,共计二千九百七十七个条目,依照《通鉴》编年的次  相似文献   

6.
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字身之,旧字景参,世称梅磵先生,晚年自号知安老人。浙江宁海人,宋末元初的著名史学家。胡三省生于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享年73岁。跟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同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初调吉州泰和县尉,以亲老不就;改庆元慈谿县尉,因刚正不阿,得罪郡守厉文翁,被罢了官。后任扬州江都丞,差充寿春府学教授,佐淮东幕府,知江陵县、淮宁县。他成长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生活在连年战争的烽火之中。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回到杭州,被延平廖公转荐于贾似道。咸淳十年(1274年),主管沿江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朱子大全》有关最重要的资料入手来分析朱熹撰写《通鉴纲目》的过程,认为朱熹至少于乾道六年开始着手撰写《通鉴纲目》,乾道八年完成“凡例”并撰写了《资治通鉴纲目序》,淳熙七年之前完成《通鉴纲目》初稿,以后陆续修改到绍熙年间。朱熹撰写《通鉴纲目》曾得到蔡季通等人的协助,但主要工作则是他自己完成的。然而,朱熹未能将《通鉴纲目》最终修改完毕  相似文献   

8.
《通鉴》卷一八四隋恭帝义宁元年七月:丙辰,(李)渊至西河,慰劳吏民,赈赡穷乏;民年七十以上,皆除散官,其余豪俊,随才授任,口询功能,手注宫秩,一日除千余人;受官皆不取告身。各分渊所书官名而去(见中华书局点校本5741页)。按:《通鉴》此段记载误。受官不取告身,与唐制不符,且意又亦难明。考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记此事甚详。其书卷二云:丙辰,至于西河,引见民庶等,……自外当土豪雋,以资除授各有差。官之大小,并帝自手注,量才叙效,咸得其宜,口问功能,笔不停辍,所司唯给告身而巳。尔后遂为恒式。帝特喜书,工而且疾,真草不拘常体,而草迹韶媚可爱。尝一日注授千许人宫,更  相似文献   

9.
南宋时期的《资治通鉴》注家注本可分为三类:以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为代表的《通鉴》专题注释,以《陆状元通鉴》等为代表的《通鉴》节本注释,和以史熠《资治通鉴释文》为代表的《通鉴》全书注释。这些早期注家的研究成果构成了“胡注”的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10.
刘羲仲,字壮舆,是《通鉴》副主编刘恕的长子,他的事迹附于《宋史·刘恕传》后,其文曰:(恕)死后七年,《通鉴》成,追录其劳,官其子羲仲为郊社斋郎.据《范太史集》卷二十四载:恕有子事前池州华容县尉羲仲……刘羲仲未做高官,无政迹.只有《通鉴问疑》一卷,流传后世.《通鉴问疑》只有六千二百字左右,分三大段.第一大段是刘恕问,司马光回答,主要内容是讨论“正统”问题.第二大段是司马光问,刘恕答,主要内容是对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史书的体裁,到唐朝时.仍然是编年和纪传两种,编年体以年月为纲,纪传体以人物为主,二体各有优劣,刘知几在《史通二体》中有较详评说.实际上,我国史学著作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一种新的体裁来救这两者之偏.及至南宋,果然出现了一种新体裁的史书,这就是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袁枢,字机仲,南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生于绍兴元年,卒于开禧元年(1131—1205),享年75岁,他幼年力学,试于礼部,词赋第一,调为温州判官,教授于兴化军.至乾道七年(1171),任礼部试官,随后任太学学录,又出为严州教授,迁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历官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后又任右文殿修撰、知江宁府,末年提举太平兴国宫,闲居十年而卒,就在他任严州教授时,编成《通鉴纪事本末》(以下简称《纪事》)一书,计共二百三十九事,分为四十二卷,概括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相似文献   

12.
13.
14.
自金灭北宋,《资治通鉴》传入金朝,出现了一些专治《通鉴》的学者,也产生了金代的《通鉴》学.金代《通鉴》学虽成果不丰,但也有其特点.从金代《通鉴》学发展的大致脉络看,它所体现的是对历史上先进的文化成果和文化政策的积极认同.汉人、女真人都有研习《通鉴》者,《通鉴》在金朝也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成为更多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从学术发展角度看,金代《通鉴》学不尚虚谈,较为务实,更易于《通鉴》的普及.  相似文献   

15.
<正>诸葛计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全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上古至1949年,下编为1949—2000年。采用条目体式加以介绍,凡认为治方志史值得注意者,或可为当今及以后修志者参考或借鉴者,均分条列出,载事载言兼顾。一些条目,加"按"语。全书按照详近略远的原则,上编勾勒大概脉络,下编则尽力加详,凡一新体例、篇目、做法的出现,或一种新观点的形成及其影响,以及个别志人的行事、贡献,均尽详其  相似文献   

16.
自从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以后,宋代学者在他的影响下从事编年体历史著作的很多,如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都能卓有所成。特别是袁枢所撰《通鉴纪事本末》,对于史书的编纂,别启蹊径,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著作。袁枢,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年),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年)中进士,由温州判官,历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官,卒于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年),年七十五。《通鉴纪事本末》是他中年时代的著作,晚年研究易学,著有《易学索引》、《易传解义》、《周易辨异》、《易童子问》等书。  相似文献   

17.
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的中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
《通鉴·隋纪》正误二则田廷柱中华书局标点本《资治通鉴》隋纪部分有二处错误,今刊正如下:(一)卷一七七隋纪一文帝开皇九年二月乙未(第5513页):"苏威奏请五百家正乡正,使治民,简辞讼。"此处有讹字。按《隋书·李德林传》作"(苏)威又奏置五百家乡正,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贯彻落实李铁映同志提出的编纂一部《志书通鉴》(暂定名 )以指导全国的修志工作的指示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决定成立《志书通鉴》编纂委员会 ,聘请有关省 (自治区、直辖市 )志办领导和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为了切实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中指组办公室于 2 0 0 2年 6月 4日至 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编委会会议 ,指导小组秘书长单天伦、副秘书长秦其明主持了会议。会议认真讨论了《志书通鉴》一书的框架结构。与会人员认为 ,贯彻落实李铁映同志的指示 ,编写《志书通鉴》是一项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的工作任务。应把《志书通鉴》编纂成一部…  相似文献   

20.
清代鄱阳人胡克家,字果泉,乾隆年间进士,曾官开归道台、安徽和江苏巡抚。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因疏浚吴淞口积劳成疾,殁于任上。他是封建时代少见的关心民瘼的封疆大吏,难能可贵的他还是治学谨严、致力文献校刊的知名学者。他倡导和主持刊刻的《昭明文选》和《资治通鉴》,在学术界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两种文献,波阳藏有几种版本,但有的残缺不全。他的一些遗墨、遗像,则分别保存在县博物馆和他的故乡樟林桥胡家。昭明文选,梁太子肖统编辑,成书于公元6世纪20年代,收录先秦至南朝梁代诗文辞赋七百余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文选刊行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