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明代的京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建立以后直至文革期间,我国古代史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农民起义、人物、思想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制度史的研讨一直是很薄弱的,文革结束以来的近十余年,尤其是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各方面拨乱反正,学术界思想空前活跃,大家一致确认历史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各种领域都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发掘的宝贵东西。在制度史研究方面,现在已有秦汉、魏晋南北朝、清和宋代的某些领域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但从已经发表的论著看,明代制度史研究的沉闷状况似乎还没有打破。因此,个人拟从明代兵制研究开始着重探讨一下明代制度史方面的各种问题。在研究明代兵制的步骤上拟采用先易后难的原则,而京营则是当时兵制方面的一个材料集中和较为容易探悉的课题,因此,先定京营作为第一个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兵制也在不断变化。如秦汉时代实行的是征兵制,西魏至隋唐是府兵制(唐中朝开始实行募兵制,但是很不健全),两宋则确立了募兵制,元、明两代的“军户”、清代的“八旗”,属于世兵制。除了宋代之外,这些名目不同的兵制,实质上都是具有很大强制性的征兵制。因此,宋代的兵制在兵制史上就有其独特的地位。本文拟就宋代募兵制的形成作一探讨。一募兵制产生的社会根源先看看募兵制的物质基础。兵制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必须与社会生产和经济状况相适应。募兵制区别于  相似文献   

3.
《全浙兵制考》系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总兵侯继高在任内所作兵书,是首部针对浙江地区兵制进行详细论述的著作。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关于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进一步厘清侯继高的生平线索;其后通过解读相关史料,推断出书中《近报倭警》篇所载郑迥及许仪后输入的倭寇入侵情报恰是浙江地区诸多基层军事单位于万历十九年进行增兵的根本原因;最后对比研究在《全浙兵制考》前后出版的《两浙海防类考》、《两浙海防类考续编》两书,发现明代海防类兵书的演进特点,即编撰目的上持续性"预防"与内容上阶段性"细化"。  相似文献   

4.
《全浙兵制考》系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总兵侯继高在任内所作兵书,是首部针对浙江地区兵制进行详细论述的著作。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关于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进一步厘清侯继高的生平线索;其后通过解读相关史料,推断出书中《近报倭警》篇所载郑迥及许仪后输入的倭寇入侵情报恰是浙江地区诸多基层军事单位于万历十九年进行增兵的根本原因;最后对比研究在《全浙兵制考》前后出版的《两浙海防类考》、《两浙海防类考续编》两书,发现明代海防类兵书的演进特点,即编撰目的上持续性"预防"与内容上阶段性"细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20世纪初至今观念史研究范式的演进,梳理出了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如果说过去诺夫乔伊所开创的观念史只是研究基本的"观念单元",那么现在的新观念史则表现为,在以语言哲学为理论基础后走向了以语境、修辞与行动等为核心的研究;同样,"新社会文化史"在社会建构为导向的指引下,强调考察观念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目前,与全球化的进程相呼应,又出现了"空间转向"。实际上,无论哪一种维度的研究,都并未导致观念史研究的衰落,反而丰富了其研究的范式,扩展了其研究的视角。因此,观念史在经历了这些转换之后正迎来新的繁荣,或者说观念史研究正在复兴与回归。  相似文献   

6.
敬悼罗尔纲师龙盛运尔纲师辞世转眼就一周年了。回忆42年师门受教,心潮难平,欲为文纪念,又难于下笔。因为尔纲师著作等身,为学精深博大,不仅是太平天国史、晚清兵制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还对金石学、训诂学和古典小说,进行了专门研究。从《水浒传考证》之精细,...  相似文献   

7.
目前西方学界的国际关系史书写中的"欧洲中心论"元叙事,既包含对非西方世界历史地位的忽视和贬低,同时也遮蔽了人们对欧洲或西方历史的准确认知。它笼罩下的国际关系史叙事主要表现出三种偏好:即偏好于主权国家、偏好于体系、偏好于条约。冷战结束后,西方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英国学派,为破除"欧洲中心论"所付出的努力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其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欧洲中心论"的痕迹。在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关系史叙事实践的问题上,应当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影响与作用;重视非国家行为体的活动;注意国际体系内部的互动与相互影响;处理好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与宏观把握之间的辩证关系;克服在资料上片面强调条约和政府档案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苗润博 《文献》2020,(3):83-97
元修《辽史·兵卫志》开首所记"兵制"一门,是现存文献有关辽朝军制最为集中、系统的记载,历来被看作相关研究的基石。然夷考其实可知,这篇重要文献并非如前人所论全为旧史原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乃元末史官根据宋朝国史《契丹传》及《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宋会要·蕃夷·辽》所增纂。在撰作文本的过程中,元人对南北两个不同文献系统进行了拼接、杂糅,使得本属南朝异邦有关一时一地的记载,被混同、拔高为有辽一代之常制,对今天的研究者产生了极大的干扰和误导。这一典型案例或可深化学界有关《兵卫志》乃至整部《辽史》文本来源与生成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工作,因学术理念滞后与工作实践的一刀切模式,并未在学术探索与公共话语平台搭建等方面发挥应有效用,而主要作为一种具体技术手段被使用。为有效推进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助推社会发展,应注意从如下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予以深化:通过口述史调查倾听民众心声,理解民众心态;借助社会语境分析,赋予非遗口述史以多层级的文化意义;在"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意义上,对非遗口述史工作予以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10.
高敏先生著《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一书(大象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分15个专题论述,对魏晋南北朝各个主要时期、各个主要政权、各个主要方面有关兵制的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有新见发表。将这部专著看作对魏晋南北朝兵制的系统论述,是符合实际的。高敏先生理清了这一时期兵制史料的若干疑难,辨析了有关这一时期的某些分歧认识,揭示了这一时期兵制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兵制演变的基本规律。由于以往关于十六国时期兵制的研究大体处于空白状态,此书有关十六国兵制诸专题研究成果的问世,实际上又起到了填补学术空白的作用。兵…  相似文献   

11.
从魏晋南北朝这一断代史研究来说,兵制确是最薄弱部分,这自然是由于史料保存至今极少而难以研究。虽然,自唐杜佑以来就开始对前代的兵制加以阐述,但杜佑《通典兵典》偏重讨论用兵权谋,而对历代兵制之变化与发展却未加注意。宋人陈傅良《历代兵制》、元人马端临《文献...  相似文献   

12.
李文丽  赵越云 《沧桑》2013,(3):106-108,111
环境史作为一个学科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地席卷全球成为当代历史学的宠儿。之后,大约在90年代传入中国,并掀起了一股研究环境史的热潮。在中国传统的历史地理学与来自海外的舶来品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关于环境史的研究走向。然而,综合中国传统社会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环境史的研究过程中,努力构建一种自然、人与社会的动态平衡模式,会成为也应该成为环境史研究的一种可能结果。  相似文献   

13.
蒙文通"以治诸子之法治史",用哲学方法求史料的思想意义;"观史如观澜",审历史大势以求通变;"事不孤起,必有其邻",强调历史整体性关联,也注重断代史、专门史与通史的深入互动;从"制度与文化"的因革来探索历史的变化之迹,以期对社会经济领域诸多新现象进行重构解释;比较中外历史的差异,以认识中国历史的特性。蒙文通综合运用上述治史方法,以求历史研究探源明变,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回顾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发展背景,介绍时间地理学的综合生态世界观,解说其深入人心的符号系统的特点。本文总结瑞典Kajsa Elleg?rd时间地理学团队的研究进展,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理论突破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给予述评。Kajsa团队在研究视角上实现了从"家外"转向"家内"、从"个体"拓展到"组织"、从强调"物质空间"制约转向"社会文化"制约的创新;从研究方法上突破了从绝对时空观下的"路径"到相对时空观下"情境"的转型,以及构建了人类活动的复杂情境性的研究方法;在理论发展上实现从"外在"行为转向"内在"行为,初步构建"企划—活动—企划"的"闭环"行为决策过程链;在应用研究上坚持社会—自然—技术互动的综合视角进行综合地域研究,把时间地理学方法创新地应用于家庭能源消耗与家庭分工等方面。本文最后从中国城市转型的现实与理论背景出发,探讨"新"时间地理学在中国城市空间与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经济、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是李金铮教授较为关注的两大阵地。多年来,他勤奋耕耘,取得了较多可喜的新成果。尤其是新近出版的《传统与变迁》一书,更是以其独特的学术敏感性,在反思中建构了一条清晰可见的中国近代乡村史治史新门径。这个治史新门径(亦可称为方法论),主要呈现为四种视角:一是整体史视野,即由"碎片研究"到"整体研究";二是总体史目标,即区域的整体研究;三是考证与还原的求真路径,即"问题意识+多方论据+考证功夫";四是新革命史理念,即有效改进传统革命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性指导。以上视角,均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意义,可谓对当今史学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关于清代历史的研究,近年多尝试从社会史、宫廷史、物质文化史等多角度出发,特别是宏观史学的大历史观,以综合纬度展开论述。常建华《清朝大历史》(中华书局,2020年)即是在宏观史学和社会生活史视域下对清朝管理和民生研究的著作,立足国家认同,从大历史观论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领域细节。该书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下,以"国家认同"为政治统摄上的一个支点,探讨清朝统治内在规律,结合朝廷与民众,涉及清朝政治文化、社会人口、矿业、民族等综合内容。  相似文献   

17.
犹太史学界在有关犹太社会现代转型起点问题的研究上,经历了科学主义、民族主义、流散地本位、全球史的几重范式转变。19世纪初,主张融合和同化的犹太教科学运动的学者将犹太社会现代转型的起点定在启蒙与解放上;20世纪上半叶,坚持巴勒斯坦中心史观的"耶路撒冷学派"强调,现代犹太史并不始于犹太人融入外邦主流社会,而始于犹太人与以色列故土重新恢复政治联系;而几乎与此同时,东欧和美国等地的犹太历史学者主张犹太自治以及流散地犹太社团的活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史的兴起,注重联系与互动的研究路径又将转型的起点向前推至近代早期。透过近两个多世纪以来有关犹太社会现代转型起点问题研究的演进脉络,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犹太史学家对于现代性的回应,同时可见时代主题和身份认同对历史分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是一项以英美为中心,遍及世界各国,全球化趋向显著的研究领域。而任一国家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亦是这一全球化的产物。其中,美国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中的国际性和全球性体现的最为明显。首先,从内部角度来说,美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在以研究本国妇女为主的情况下,从诞生之初就不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史家和著作,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跨国专题研究著作日益增多,出现全球化转向的趋势;其次,从外部角度来说,美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在对其他国家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域外学术思想、理论和研究人员的影响,并促使其在研究方法、理论和内容上发生重要的改变。这种域外影响,以法国的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女权主义为最。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史作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史学分支学科,首先要解决的是环境的社会历史性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新阐释的"对象性关系"概念,为认识和把握这一问题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石。人类的"对象化"活动使得自然完成了"人化"的过程,从而演变成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自然,为环境史的诞生和"环境史"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提供了根本前提。处于对象性关系中的人与自然,其矛盾从来就有。在人类史中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史,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萌生与确立、普遍化与危机两个阶段,并正在孕育更生与和解的第三阶段。要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开展环境史学研究,就应当在"对象性"关系视域中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坚持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和环境史中的人类主体性,将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技术问题、文化问题等联系起来考察。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历史研究与写作的一种方法和实践,微观史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最近的"复兴"似乎已成为一种崭新而卓越的史学发展。~①其中确实存在着连续性。新的研究在其标题和小标题中使用微观史学这一术语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旧有的方式。下面以一本最近出版的微观史研究成果为例,即阿尔比恩·尤丹科(Albion Urdank)的杰作《一个英格兰非国教社区中的生、死与宗教信仰:内尔斯沃思及其腹地的微观史,1695—1837年》。~②这本书运用了"剑桥人口历史和社会结构研究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