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重构中国古代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文宪 《史学月刊》2000,46(2):5-11
关于古史分期的问题已经讨论70多年了。虽然学者们并无达成共识,但大多数人已放弃了奴隶社会主张。通过分析国家的特征,我认为应把中国历史分为酋邦时代、封建王国时代、转型时期和专制帝国时代等几个时代,其中专制帝国时代又可分为汉民族第一帝国时期、汉民族第二帝国时期和多民族帝国时期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要部分,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儒学和政治的结合,即儒学经学化过程进行阐述,以揭示儒学经学化和我国古代政治的某些联系,并进一步分析二者在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古代宫殿遗址考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考古学中都城遗址考古占有重要位置,因其是历史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缩影。宫城及其中宫殿遗址是都城的政治中枢,因此,宫殿考古在都城遗址考古中占有特殊地位。长期以来,考古工作者对宫殿遗址考古十分关注,本文就此谈点意见。一、古代宫殿遗址概念的界定远古时代“宫”是房屋的通称,房屋即“室”,《说文》载:“室,实也”。故《尔雅》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因此古人认为“宫室一也”1。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作为社会的人群开始分化,人们活动的历史载体之一——建筑物也出现了等级。先秦时代,统治者的专用建筑物“宫”、“宫室”之…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来社会形态讨论的各种观点均映射着时代发展、现实政治与史学研究的关系,深化了对中国古代历史属性的认识。其不足或是以既定的理论框架解释历史事实,或者将某一种或者是某一时期的社会关系、制度等同于社会形态。科学之道是要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统一、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前提下,从经济基础入手、在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逻辑关系,从而把社会形态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张墨 《史学月刊》2002,(4):26-34
哀公十年(前485年),吴徐承帅舟师沿海北上攻齐进行海战事,似难确认。襄公二十四年(前549),楚以舟师伐吴,是为史籍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动用舟师的征战,但恐难排除此前已发生过动用舟师征战的事实,是故中国古代海军的产生(形成)时间,尚需进一步科学、准确论证。“海军”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称谓也有所变化。中国古代海军的主要称谓有舟师、楼船军、水军、水师等。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意识内涵的界定与思考——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研究徐松巍中国古代史学意识是中国古代史家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制高点上,对于史学自身如何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进步之系统、深刻和自觉的认识。这种认识非但是中国古代史家为适应和推动史学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而对自...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可以从许多方面去探讨。本文以“民”的演变为主线,指出“民”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从先秦依存于部族到汉唐出现“豪民”,唐宋以来崛起“富民”,近代以来逐渐形成“市民”的历史进程。相应地,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从“部族社会”到“豪民社会”,再到“富民社会”,并走向“市民社会”的演进过程。“富民社会”是解构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视中国古代诗歌批评方法的概貌,全面研究中国古代批评方法的丰厚遗产,文章提出以"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三种类型为支架,建构中国古代诗歌批评方法理论模式的设想。这个理论模式既有完整囊括所有中国古代诗歌批评方法的广阔空间,又具以简驭繁,以少统多的功效,且在逻辑上显得层次清晰,井然有序。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结构及其演进轨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2005)年初,我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第一期上发表的拙中,首次提出了“同质社会”假说,但未及展开论述。在我看来,自先秦至明清,长达三、四千年的我国古代社会,可以按其经济形态划分为四种先后相续的同质社会。这就是(一)以“井”、“邑”即村社共同体为基础的先秦族群社会;(二)以“编户齐民”即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汉唐吏民社会;(三)工商业明在农业社会母胎内全面成长的宋明租佃社会;(四)插在汉唐和宋明之间的辽金元(西夏亦应包括在内)社会则带有程度不等的游牧明色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染色文化区域体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本文以中国古代(以东周秦汉魏晋时期为限)的染色文化为现象,力图从染料应用、染色工艺等角度来讨论中国古代染色文化的区域体系。  相似文献   

11.
儒学经典,自孔子之后,便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最终至宋形成了十三经。其间,不断有学者注疏,也因此形成了汉唐经学、宋明经学以及清代经学三个侧重点不同的学术流派,他们分门别类地诠释经学,使经典诠释学各自印上了时代的烙印:汉代重名物训诂,宋代重义理阐发,朱熹所云“唯本文本意是求,则圣贤之指得矣”(《朱熹集》卷48《答吕子约》),形象地概括了宋代经典诠释学的特点。所以,要研究宋代经学,就不能不提到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朱熹。而泛观中国经学史,对朱熹经学思想的研究只有少数分门别类的专著中某一章节的论述,或是散见的数篇论文而已,…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权力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是理解乡村社会运转模式的关键性环节。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乡村及乡村社会?二是如何理解权力及权力体系?先谈第一个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乡村,往往是与城市相对的,是在唐中期真正意义上"城乡分离"后才出现的概念。之前有唐前期的"村坊分治",还可以追溯到其源头:商周时期的"国野分治"。在从"国野分治"到"村坊分治"的2000多年中尽管有社会阶段的更替和朝代变迁,  相似文献   

13.
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被称为“亚洲才具有的惟一的历史体系”,这一重要命题的研究有两个原点:一是费正清等人提出的“中国的世界秩序”理论,二是西峙定生提出“东亚世界”理论。之后这一问题受到广泛重视,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阐释框架。但是学界对朝贡体系的基础是什么,朝贡体系是真实的抑或虚幻的,宋代以后朝贡体系的变革如何展开等若干基本问题仍然存在明显的分歧。导致这些分歧的原因既有立足于不同时段和区域的时空错位的对话,也有缺乏双向视角考察而形成的局限,还有宋代以后断代和区域研究的不足。因此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以推进这一问题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气象学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气象学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中国素以农业生产为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气象科学逐步随着粗放性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由萌生而发展。我国劳动人民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气象学方面的知识,并对这些实践经验不断加以总结、完善和提高。 在早期人类的气象观测中,对风的认识和观测一直占据着气象学的主要地位。用于测定风向乃至风速的风信仪器应运而生,并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问题剖析和内涵辨析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构建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研究认为,新时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指导理念上应以"理-工-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在目标定位上应形成包含"现实目标、基本目标、中级目标、战略目标"的层次化目标体系;在宏观战略上应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综合整治的战略重点与方向;在统筹安排整治项目方面可按照"战略区-类型区-潜力区-项目区"的空间层次逻辑思路,从国家、区域、亚区、项目4个层级构建综合整治项目空间层级体系;在功能作用方面,可通过土地整治、空间重构、要素整合与机制创新来推进乡村转型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万明 《丝绸之路》2021,(4):8-12
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在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时发表就职演说《话语的秩序》,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著名论断.他认为,话语的外在功能就是"对世界秩序的整理",因此,谁掌握了话语,谁就掌握了对世界秩序的整理权,也就掌握了"权力".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成为国际关系研究霸权话语的分析工具,是对西方国家主导权的深刻而直...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考古学的思考※陈雍(天津市博物馆)1991年秋季,一群年轻人聚在山东兖州,本来打算就他们共同关心的有关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一些问题,坦诚地交换意见,并展开讨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时学术界和与会者的情绪大概是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硬币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硬币来自四个独立的文化源头,即:地中海、印度、中国、伊斯兰,历史上它们曾有交叉。到了现代又进一步互相借鉴,逐步溶合。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育是指以历史学为基础所进行的历史知识、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等的教育、教学与研究活动,在学科属性上属于史学史的研究范围和分支学科。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主要有官学、私学、社会和帝王四种类型,官学历史教育主要是指官立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学校所进行的历史教育,私学历史教育主要是指家庭、童蒙和书院等的历史教育,社会历史教育包括广义的各种历史研究活动以及民间说书讲史等,帝王历史教育主要体现在大臣谏言和经筵讲史等活动中。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文素质,即通过历史教育,进行道德修养、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二是探究历史兴衰,即要正确认识历史治乱兴衰的过程及其规律,为现实政治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兴趣和见识能力;三是关心民族国家,包括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民族与国家的历史,树立起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源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期失蜡铸件,属春秋晚期器,技术已相当复杂。早期的、技术较原始的失蜡铸件并未发现。中国失蜡法的起始年代和原始技术仍是一个学术悬案。近年来发现了一批早至商晚期的中原和长江中下游青铜器,其纹饰或附件的成形无法按陶范法解释。按技术特征分类,计有通体为难于脱范的模纹;模纹内宽外窄;模纹边缘上翘和绳索状附件缺少范线等4种。对4种现象进行了讨论,并作了部份模拟试验,据此提出:中国失蜡法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至春秋中晚期,无范线失蜡法已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