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华侨社团是海外华侨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华侨社会内部关系、社会结构和与外部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历来为从事华侨问题研究的学者所重视。①关于华侨社团的研究有两个重要观点:第一,中国本土社会的文化传统,主要是血缘和地缘关系,仍是中国人在海外组织社团的主...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京津冀为例,针对旅游城市雾霾协同治理机制的困境及出路展开研究。首先,对协同治理的内涵进行简要阐述,在此基础上,指出旅游城市雾霾协同治理存在的具体困境:联防联控机制尚不完善;政府财政补贴负担沉重;传统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群众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基于存在困境提出的具体出路建议为:不断完善现有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市场机制引导私有企业资金进入;旅游城市应逐步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切实调动群众的雾霾治理参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因素。在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创新方面,作为主导的人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典型和特色文化的兴起与繁荣,对于带动和提升地域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强烈的示范和影响作用。本文以塔尔寺与鲁沙尔镇为例,探讨这种发展模式的形成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5.
奉鑫鑫  唐争气 《风景名胜》2021,(7):0238-0239
城市棕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恶劣,对棕地的识别是城市环境改善的基础。本研究首先以湘潭市为例,基于城市总体规划识别城市棕地。将相邻两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叠加,提取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仓储用地的变化区域,然后与现状图叠加,从用地发生变化的区域中筛选出疑似棕色地块,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对外贸易枢纽由广州逐渐北移至上海。在中国沿海唯一能与上海争雄的口岸只有香港,这得益于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宽泛的贸易辐射面。本文力图在把握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外贸易历史大环境的基础上,复原两广地区、西南地区、闽浙台地区、上海及长江流域、环渤海地区与香港之间贸易关系的演进,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东西方不同的"粪溺观念"导致了城市粪溺治理的不同走向。近代以降,随着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强势传入,粪溺治理逐渐被纳入国家行政管理,并开始建立公厕和实行现代化运作,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建立了一套中西合璧的"西体中用"粪溺治理新方式,不仅影响了传统行业的走向,也不断改变着城市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西学东渐记》是容闳晚年撰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其中描写考察太平天国的章节,在一定程度上从容闳的经历和认识思考上反映出了1860年太平天国的基层运作、政权性质、官职设置、政策、太平军成分及宗教思想等多方面内容。从中可以窥视出太平天国大致概况及前景。  相似文献   

9.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徐州市无偿献血从1988年正式开始。本文通过简述徐州红十字会1988年至2012年的活动和工作成绩,期望能以点代面折射出我国红十字会血液工作的历史进程,推动红十字运动有序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朱经农辞职,担任私立光华大学校长兼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朱经农作为私立大学校长,充分调动自己在政商两界的各种资源,为光华大学谋求发展。为了消弭国共斗争在大学中的影响,朱经农提倡"爱的教育",主张同学之间精诚合作。然而,在政治斗争日益白热化,中国经济、社会趋于总崩溃的背景下,此种希望重振私立大学、安定校园的努力注定会遭遇顿挫。朱经农执掌光华大学的挫败,既反映了战后一般大学校长面临的普遍治理困境,也与学校的私立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东太湖是太湖主要出水区,生态环境敏感。光绪十六年河南客民迁入,吴江东太湖兴起围垦潮。此后到抗战前,对其治理政策经历了从光绪中后期招垦弛禁,到1914年禁垦、停补荡粮,再到1925年有限放垦的变化过程。这看似是从以财政考虑为主,到重视水利等问题,再到注重合理开发的变迁过程。然而,1914年后,由于财政需求以及治湖经费不得不依赖湖田放领的现实,官方不仅未能限制和引导围垦,设局放领和下调湖田领价,反而推动围垦无序发展,使水利状况日趋恶化。1935年大规模私围后,官方不得不拆围以避免极端后果,并制定善后方案。总之,近代转型过程中,技术和理念有所进步,却未必能真正推进环境治理,财政能力是影响治理落实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民初南京城内涝频发,究其原因,既与南京城自然气候及地理形势有关,更是河道淤塞、排水设施失修及防洪能力不足等人为治理缺失的后果。国民政府定都之后,南京市政府加大城市水利建设力度,启动"首都防洪计划",制定了下水道规划草案,初步建立防洪预警机制,城市水患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其内涝灾害防治得失,值得认真发掘。  相似文献   

13.
黑人普选权与美国内战宪法修正案的制定(1860—187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5年5月,长达4年的美国内战以南方联邦的战败而告结束。战争粉碎了南部的奴隶制,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但也将一个严峻的现实推到了由共和党人主持的政府与国会面前:如何确定随内战而成为自由人的400万南方黑奴在战后美国社会的法律与政治地位?黑人的解放是南北政治家在战前未意料到的结果。这个结果的出现不仅对当时带有浓厚种族歧视色彩  相似文献   

14.
人-地行为的主要模式(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兴中 《人文地理》1991,6(2):48-53
行为地理学将心理因素引入人-地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很多人与环境的行为模式(型),这些规律从人的认识论上揭示人与环境的空间关系实质。本文力图用六类将主要的行为模式(型)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简要地给予论述。  相似文献   

15.
16.
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章锦河  陆林 《人文地理》2001,16(1):16-19
资源型城市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本文以淮南市为例,指出实施旅游形象设计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通过对影响淮南市旅游形象主要因素的分析,运用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淮南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17.
From 1911 to 1913, in big streets and small lanes, in famous parks and thriving stores, and in tea houses and grand restaurants located in such cities as Shanghai, Nanjing, Beijing and Wuchang, numerous business opportunities were born out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By using the political giants and military leaders around Shanghai, business firms skillfully dealt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continually changing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managed to keep their businesses afloat, succeeding in their response to the consumption demands of the public.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Revolution of 1911 played a distinc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es in Shanghai during that time.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Zhong Chen from Shilin 史林 (Historical Review), 2008, (3): 137–150  相似文献   

18.
鄂尔泰治理西南期间,治苗思想不断演变,其中在黔东南地区的苗疆治理因耗时耗力最多,最具代表性。鄂尔泰治苗始终坚持"剿"、"抚"并行,但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谬冲之战后的诸苗归化让鄂尔泰自信通过"招抚"即可管理苗疆。八寨事件发生后,鄂尔泰"以抚为先",只对个别闹事苗寨的头人进行了严惩。丹江之战时张广泗动用了大兵,其中"以苗制苗"的手段既节省了朝廷兵力,又实现了苗寨之间的制衡,同时期方显在清水江地区的招抚顺利进行。治苗后期,由于部分归顺苗寨的反复起事,再加之来自雍正皇帝的质疑,急于求成的鄂尔泰开始迷信武力,治苗政策转为"以剿先行"。  相似文献   

19.
一部志书记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还向世人展示了这个地域、这个城市的特色与文化。本文以《连云港市志(1984—2005)》记载为视角,考察连云港城市20多年的发展变化,探讨这座城市作为开放的海港城市、多样文化的融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山海港城的风貌等特色和文化意蕴内涵,从读者的视角推荐这部志书,既是彰显该志的价值,也是彰显连云港城市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西部探险与开发的不断深入,黄石地区的自然景观开始引起美国社会的关注。在一批社会精英的推动下,黄石国家公园得以建立。在这些社会精英看来,被保护为黄石公园的土地是无人定居的荒野,但实际上,那是千百年来印第安人繁衍生息的家园。《黄石公园法》确立了保护自然资源与发展旅游的公园管理目标,但印第安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对此构成了严重挑战。于是,印第安人被视为黄石公园的威胁而遭到驱逐。然而,为了迎合游客将国家公园视为边疆荒野的想象,公园管理者和旅游开发商将印第安人塑造成了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从而促成了印第安人在国家公园的"回归"。印第安人在美国国家公园运动中的遭遇,是美国征服印第安人政策在自然资源利用领域中的延续,反映了美国环境主义运动中非正义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