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熙、雍正、乾隆以及嘉庆朝所建的宫殿,在传统礼制规定内,其宫殿环境、建筑布局及艺术等力求贴近现实生活。表现出创造惬意的环境和方便舒适的建筑、满足皇帝的理政及生活要求等一系列特性。这也构成了“乾隆时期”宫殿建筑的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2.
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是我国古代的名都。《三辅黄图》专记秦汉都城的建设,而以汉都长安为主。所载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布局、宫殿、馆阁、苑囿、池沼、台榭、府库、仓廪、桥梁、文化设施、礼制建筑等,条分缕析,最为详备。它是研究古代都城,特别是研究汉都长安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三辅黄图》,又名《西京黄图》,简称《黄图》,不著作者姓名。初本成书的时间,宋联奎序断“为后汉人撰”;孙星衍序断为“汉末人撰”;苗昌言题词定为“汉魏间人所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定为梁陈间人作”;陈直认为“原书应成于东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第427窟窟檐是自唐代196窟窟檐之后的最重要宋代实物遗存,是窟檐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结构最复杂、建筑内彩画完好保存的经典之作,是宋代窟檐建筑营造制度、平面布局、外部形制、结构特征、装饰等研究的重要佐证。通过现场测绘、三维激光扫描、摄影等手段,进一步校核了不同时期的测绘数据,查明了不同构件的修缮痕迹,为深入研究敦煌石窟宋代窟檐营造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莫高窟第427窟窟檐建筑形制和结构构件延续了敦煌石窟唐代窟檐的特征,是唐代窟檐向宋代窟檐过渡的典型之作,也有构件增减和结构特征改变,更加符合宋代营造制度特征。  相似文献   

4.
书讯     
<正>《南宋都城临安研究——以考古为中心》杜正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作者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再现南宋时期临安城内重要建筑、机构的分布情况,涵盖城墙、城门、宫殿、官署、礼制建筑、窑址、桥梁等。对南宋临安城的系统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南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认知,也为南宋临安城遗址的科学保护、新杭州现代城  相似文献   

5.
太和殿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群中最高大、装饰最富丽的宫殿,也是明清两代统治者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举行大典礼、命将出征、发布号令,都在这里。它的布局、构造和装饰等方面都采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最讲究、最高级的手法。所以它是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了解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平遥文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平遥文庙的建筑艺术的研究,明确其布局特色和规模发展以及礼制传统,在各个层面上探寻文庙建筑艺术特色的文化渊源,对儒家思想文化在建筑艺术方面的表征做进一步价值挖掘。  相似文献   

7.
现在许多专家学对太平天国天朝宫殿的一些建筑布局存在着争论,但对于宫殿围墙东南角有一圣龙舟棚,并且有一个水池可放置龙舟的观点则基本上没有异议。在民国初年,天朝宫殿围墙遗址外侧的东南角还有一水池遗迹。据英人富礼赐(Forest)《天京游记》记载:“近王宫处有一破棚,内有一只怪船,其形似龙,头甚大,船身已半朽了,但昔时油漆铺金,想必极为辉煌。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经长期钻探,终于确定秦始皇陵内城北区西侧是一个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的大型礼制建筑遗址,暂称为秦始皇陵礼制建筑群遗址.建筑群落布局结构严整复杂,为古代陵墓礼制建筑仅见,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宇信 《南方文物》2011,(4):162-170
自1928年开始的河南安阳殷墟的科学发掘工作,至今八十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①。殷墟科学发掘工作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以小屯村北、洹河以南的54座宫殿宗庙基址和洹河北岸侯家庄的14座殷王室陵墓为核心殷晚商都城标志性遗迹,而且在以洹水和大濠沟为保护性措施的宫殿宗庙区以外,又发现不少贵族、平民居住遗址和墓葬,特别是殷人聚族而居的族墓地,在后岗和殷墟西区等地不断发现。而手工业作坊遗址,诸如铸铜、制骨、制玉、制陶等作坊,也多有发现。而在殷墟王陵区又有成片的祭祀场,在乙七基址前和丙组基址上及附近、54号基址附近也有祭祀祖先和社坛的遗迹。如此等等,八十多年来的殷墟发掘,已初步查明殷墟遗址的范围是"东西6公里,南北5公里,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②。昔日的殷墟,乃商代晚期都城,是商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殷墟文化,代表了殷商文化的最高水平。八十多年来殷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和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六章商代晚期的商文化和第七章商代的经济、技术、文字和艺术,及2006年刘一曼《殷墟考古38年》(《中国文化遗产》总第13期)等专著和总结性文章作了全面总结。由于学者们"对都邑考古的主要任务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宫殿考古在都邑考古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在殷墟都城文化的研究中,存在"重文物遗迹,重墓葬轻建筑,反映了人们在学术理念上的偏差",因而出现了长期以来,对殷墟都邑的核心———宫殿宗庙遗址"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③的局面。而201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杜金鹏著《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研究》,就是八十多年来第一部系统研究殷墟宫殿建筑基址的开创性著作,从而把考古学者、历史学者引出殷墟的迷宫,科学地再现了昔日殷都宫室宗庙的巍峨与辉煌。这部著作不仅把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的研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而且抢救和复原了一批重要考古资料。因此,《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研究》,是殷墟宫殿建筑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是值得史学界、考古学界认真学习和加以称道的。一、一座长期困扰学术界的"迷宫"商朝晚期的都城,"宫中九市,车行酒,马行炙",是相当繁华的。商朝最高统治者,为"游于九层之台,居于广室之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都城大兴土木",造倾宫,作琼室瑶台"",其大宫百,其小宫七十三处"④。商王都建有鳞次栉比的宫殿建筑是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所熟知的。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十五次科学发掘殷墟所得53处宫殿建筑基址和1989年至1991年发掘的一处凹形建筑基址(或统编为54座基址,或  相似文献   

10.
讲究等级制是宫殿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从宫殿建筑群的布局、殿式建筑的大屋顶、屋身、台基、色彩等方面分析寓意于其中的等级制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两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建筑的考古发现,把其分为城墙城门、宫殿官署、礼制建筑及宗教建筑四类,通过代表性的建筑基址,大致勾画出各类建筑的结构及特点。不同类型的单体建筑,其平面形制及建筑特征是不一样的,大朝正殿平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西汉时期宫殿建筑依靠夯土台基而建,在此以后,夯土台基的高度则逐渐降低。高台建筑的衰落与土木技术的进步密切关联,由此导致建筑形式从高台到楼阁及由实到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程实 《文物世界》2009,(2):54-57
山西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寺庙、宫殿,还是普通民居,都十分讲究建筑形态,从立体结构、平面布局,到表面雕刻,都独具匠心、精雕细琢,充分体现出了建筑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正如《考工记》所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鉴于山西古建筑在中国的地位,其艺术之美,不仅彰显了晋文化的地域魅力,  相似文献   

13.
高句丽古坟壁画中具有丰富的建筑图像题材,主要包括城市形象和宫殿建筑形象。对其进行解读认识可以发现城市布局、防御体系以及宫殿布局方面的重要特征,并根据建筑形象的细节特征借鉴其他地区的图像资料作了一定的建筑位置推测。经研究能够体现出高句丽在建筑布局等方面受到了中原王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11,(2):F0004-F0004
历史上金丝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寺庙的建筑和家具,古代帝王龙椅宝座都选用优质金丝楠木制作。金丝楠木在明清两代为皇帝御用之木,严格禁止皇家以外的建筑使用金丝楠木,民间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僭越礼制而获大罪。  相似文献   

15.
刘爱琴 《沧桑》2009,(6):147-148
平遥文庙学宫博物院总占地面积40580平方米,是平遥古城内规模最大的景点,布局庄严,轴线分明,主从有序,结构合理,集中反映了古代汉民族在建筑上的儒家礼制思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明代宫廷建筑制度的基础上,清代宫廷建筑及其内檐装修的规制在清中期逐步确立并成为当时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这个规制不仅体现在朝仪、寝居殿宇的形制上,也反映在以勤政段为代表的一些具有综合功能、使用情况复杂的建筑的格局、装修之中。在归纳清代宫殿、园囿中有勤政功能和以勤政殿命名的殿宇的基础上,本文从建筑规格、内檐装修形制两个方面整理并阐述了此类宫廷建筑空间的特征,作者试图藉此探究皇家建筑设计创作的制度和功能内涵。  相似文献   

17.
牌、匾、额、联是附属于宫殿建筑内外的装修或艺术装饰品。避暑山庄拥有的匾额数额繁多,制作考究,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蕴含的淡泊、敬老、自省等思想,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清早期,北京明代皇城宫殿悉为清朝所沿用,虽时有修葺,但大体格局未变。顺治年间,清内廷曾建有一座现已鲜为人知的礼制建筑——上帝坛。只是这组建筑并未被后来的统治者所袭用,康熙帝一登基就将其罢祭除名,它实际上仅存在了短短四年光景。查阅有关清朝历史文献,皆未记载此座建筑。即使钦定《日下旧闻考》这样一部清代编修的内容最为丰富的历史文献也只字未提。这就不禁使人疑惑,原因何在?笔者注意到今人所辑的《清宫述闻》,在奉先殿一  相似文献   

19.
陈畅 《华夏考古》2021,(1):74-81,113
鹤壁刘庄墓地布局分为东西对称的五个层级,布局轴线与商代墓葬和建筑定位方向一致,体现先商人群和白燕四期文化人群、东下冯文化人群共建的五个层级的社会关系,并提出白燕四期文化人群的族属为有娥氏.结合社会分层研究,认为基地人群社会组织是由亲属关系构建的、有一定地缘性质的、具有社会分层的两合组织,体现了二里头时期亲属关系和礼制同...  相似文献   

20.
元中都由元武宗下旨新建,遗址现存于河北省张北县西北的荒漠之中,它是蒙元四都中修建最晚的城址。本文以2012年出版的《元中都:1998—2003年发掘报告(上、下)》和笔者的实地考古成果为基础,结合无人机航测的结果,参考《南村辍耕录》《故宫遗录》等文献与朱启钤、傅熹年等学者的复原研究,对元中都外城建筑遗迹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二圈城垣内隔墙遗迹的历史源流、内城建筑遗迹所反映的城市布局和元中都内城中路南侧的建筑遗迹的形制和布局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元中都的复原,一方面,可厘清近古时期宫殿都城制度的一些模糊之处,另一方面,元中都又显现出别具一格的规划思想。元中都等新建都城的考古和研究将有助于重新梳理和认识中国近古都城发展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