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二轮修志中怎样利用年鉴资料,有人说“志是多年鉴,鉴是一年志”,把志、鉴划等号;也有人说“志鉴不同脉”,将志、鉴截然分开。笔者对上述两种观点不敢苟同。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给地方志划定范畴。即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但志书与年鉴不能划等号.年鉴中有许多资料可为续志所用。同时,年鉴资料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年鉴的编纂中有必要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广西地方志》2008,(1):F0002-F0002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467号令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根据《条例》第三条关于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第五条关于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履行“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的职责等规定的精神,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于2007年11月28日发文《关于广西年鉴社划归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管理的批复》(桂编[2007]208号),同意将广西年鉴社成建制从广西社会科学院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管理。  相似文献   

3.
1997年5月中指组制定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把“编纂出版地方年鉴”作为各级修志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鉴和志有何差别和内在联系?本文就此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志鉴的差异性 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有许多共性,在方志界已形成共识。如资料的地域性,功能的一致性,志书篇章设置与地方年鉴部类(或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都明确指出“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可见。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地地方志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一直以来,省志编委都高度重视全省的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始终把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国内一流年鉴作为年鉴工作的目标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每一轮地方志书编修工作完成后.负责地方志的工作机构在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搜集资料以及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启动新一轮地方志书续修工作。”20年左右续修一次,而且要在前志编纂完成后立即启动,在这个不算太短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史志》2012,(14):21-25
<正>邵长兴简介:邵长兴,为辽宁省鞍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离休干部,《当代中国志坛群星集》主编;1988年起主撰《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从2000年始由《中国地方志》首发。还主撰《中国地方综合年鉴十件大事》、《全国新版方志学年鉴学暨相关编著述略》等。  相似文献   

7.
志者 《巴蜀史志》2010,(3):57-57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地方志协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精神,活跃年鉴理论研究气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促进学术交流,中国地方志协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经与《中国地方志》编辑部协商,并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开展年鉴学术论文征集活动。其入选论文在《中国地方志》杂志增刊(年鉴编纂论坛专号)正式发表。一、征文内容:  相似文献   

8.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7号)颁布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第十条明确了地方志书20年编修一次,地方年鉴是20年左右新一轮地方志书续修的平时资料积累。《条例》所说的地方志书外延有所拓展,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地方志书,又包括了地方综合年鉴,年鉴和地方志两者是局部和全局、“年度产品”和“时代产品”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年鉴的编纂应着眼全局和长远,从体例、条目、内容上与地方志衔接,更好地为修志服务。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学应该是一门独立学科,应该有自己的特殊研究领域。地方志学是全面系统地研究记述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和现状的志书和综合年鉴以及是否能够反映地方志编纂工作基本面貌、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地方志书和综合年鉴是地方志学的首要任务。研究地方事物以及记述地方事物的方法是建立马克思主义地方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广西地方志》2010,(6):59-59
2010年11月,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地方志协会主办的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揭晓。本届评奖共评出省级地方综合年鉴、地市级(含副省级城市)地方综合年鉴、县区级地方综合年鉴、专业年鉴、军事年鉴、武警年鉴等6个系列获奖年鉴459部。其中,特等奖49部,一等奖100部,二等奖151部,三等奖159部。  相似文献   

11.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7号)颁布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第十条明确了地方志书每20年编修一次,地方年鉴是20年左右新一轮地方志书续修的平时资料积累。《条例》所说的地方志书外延有所拓展,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地方志书,又包括了地方综合年鉴,年鉴和地方志两者是局部和全局、“年度产品”和“时代产品”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年鉴的编纂应着眼全局和长远,从体例、条目、内容上与地方志衔接,更好地为修志服务。  相似文献   

12.
年鉴编纂作为地方志事业的“九业”之一不可或缺。九业即:志(三级志书)、库(数据库)、馆(方志馆)、鉴(年鉴)、用(服务开发)、刊(方志期刊)、网(地情网站)、会(地方志学会)、研(理论研究)。可以说志鉴编纂是其中的主业。年鉴编纂和地方志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相通的地方。笔者从志鉴两种文献共同作为指导理论的“三新”观点,谈点个...  相似文献   

13.
由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举办的黑龙江省首届志书成果展于2004 年4 月21 日在哈尔滨市拉开帷 “ ”幕展览内容包括首届省市县三级志书以及城市区志专业志部门志地方史行业史地方综合年鉴等地。 、、 、 、 、 、 、情书刊此次展览充分展示了我省新方志事业20 多年的创业历程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对社会各界认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 ,志书经世致用的价值在全省上下形成读志 ,用志良好氛围扩大地方志工作影响具有积 , ,极的推动作用副省长付晓光省政…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家主持下,全国掀起了最为广泛、规模空前的编修地方志热潮。各地经过近20年的顽强拼搏、辛勤耕耘,修志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仅以广东省而言,从1985年至2002年,全省编修了100多部市、县志和90多部省志分志以及5000多种专业志、部门志、物产志;编写出大批地情书和地方综合年鉴,整理出版30多部旧志;建立省情信息库和部分市、县地情网  相似文献   

15.
《沧桑》2013,(6):1-2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67号)及《山西省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省地方志工作不断加强,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完成《山西省地方志“十二五”工作规划》任务,加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做好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方志》2006,(12):F0002-F0002
莆田市涵江区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成立于1996年.其主要任务是编纂地方史志、综合年鉴;整理、出版旧志:审定验收志稿;调查研究地方文献,资料;提供地情咨询服务等。十年耕耘,十年收获。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方志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全体同仁的努力拼搏、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工作条例》出台以后,志书编纂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业已成为各级修志机构两项主要工作。编纂地方综合年鉴已成为地方志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是两种性质不同、功能各异、各具特点的地情文献,不存在以此代彼或以彼代此的问题,它们发展的趋向只能是并行互补,各有侧重,不可偏废,而志书年鉴化或者年鉴志书化均不是吸收两者优势实现互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铁艳 《宁夏史志》2007,(2):9-10,43
2006年5月18日,《地方志工作条例》正式颁布并实施,《条例》扩展了地方志的外延,明确指出,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综合年鉴,是每20年左右新一轮地方志续修的资料积累。随着新一轮续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的全面启动,年鉴在续修志书中所起的桥梁、承前启后作用日趋明显。二者有相同点,不同之处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志书和年鉴的功能作一下比较,从中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让年鉴充分发挥为续志服务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南宁市本届地方志编修工作自1981年开始,至1999年9月,已完成了第一部新编《南宁市志》的编纂出版工作。并编审出版了2部县志,《邕宁县志》1995年12月出版发行,《武鸣县志》1998年3月出版发行;还有1部城区志、20部部门志和5部《南宁年鉴》。《南宁市志》在2000年初参加自治区1996-1999年地方志优秀成果评比,获得一等奖。《南宁年鉴》1999年获第二届中国地方年鉴奖一等奖。下面我就南宁市本届修志工作情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地方志工作条例》已对地方志和志书、年鉴作出了解释,第三条说:"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性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