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炳灵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正像绝代佳人那样藏掖在山乡僻地的幽谷里。  相似文献   

2.
饮酒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其饮酒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充满悖论的心灵意蕴:他既是一个“穷愁的大丈夫”,又是一个“清醒的醉饮客”;杜甫的饮酒诗呈现出中国诗酒文化的独特形态:穷愁清醒。这种文化形态不仅体现了杜甫心酸悲怆的内心世界,更展现了一种大地般的博大的人道关怀。杜甫创造了中国诗酒文化中继“天”、“人”境界之后的“地”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缪士毅 《文史天地》2003,(11):27-27
夏日炎炎,人们纷纷以不同方式消暑凉,文人墨客便摇起笔杆,写下了众多消纳凉诗,高哦低吟几首,顿有“读诗生”之感,情趣盎然。现代人消暑总少不了冷饮。其实,冷饮古代已出现。屈原《楚辞·招魂》中亦有挫糟冻饮耐清凉兮”诗句。杜甫的“公子冰水,佳人雪藕丝”,维妙维肖地描绘了贵达人之家公子佳人吃冷饮的情景。宋杨万里对“冰酪”情有独钟:“似腻还成,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诗人食“冰酪”那种清凉感,不言而,尽在诗中。不过,古时冷饮“价等金”,对平民百姓而言,只是一种奢望而。扇子取凉,古已有之。明代瞿佑的咏扇:“开合清风纸…  相似文献   

4.
王耀 《丝绸之路》2007,(12):52-53
古秦州(今甘肃天水)十景之一的东柯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秦州时居住过的地方,历史上吟咏它的诗歌作品连篇累牍,唐以后的评论家把杜甫陇右诗誉为诗人最高成就的分水岭,把东柯草堂誉为天下第一座草堂。然而古秦州这处绽放着诗人  相似文献   

5.
黄昏时节,一声轻啸,杜甫催马出城了,马是病马,车是朽车。余晖扑面,彩霞满天,秦州孤零零的戍楼已甩在身后。有骁勇胡儿骑马驰过,四起的烟尘中,那羌妇忙不迭遮了容颜,而边塞使者如此倨傲,竟然对伟大的诗人杜甫撇着他不屑的嘴,红嘴鸦便伏在树丛中啼鸣如哭了。这一年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48岁。是时,正是“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的10月。似乎就在不久前,杜甫刚刚吃了一捆青菜、几头小蒜,吃了小米黄粱,也刚刚听了城头上的胡笳和羌笛,还怜惜过一位秦州的绝世美女,惦念着人家“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呢。可是没过几天,他连青菜和小…  相似文献   

6.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的麦积山石窟,以其清新秀丽的独特风格及其周围的优美景色吸引了无数香客游人,既是佛门弟子的系心之所,又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诗人们饱览“麦积烟雨”,细味石窟艺术,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制。杜甫的《山寺》就是写得较早较好的一首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年秋天,他在游览麦积山石窟后,写成著名的《山寺》诗。首联写道:“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诗人首先把一幅静谧萧瑟的山林野寺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在野外佛寺里居住的僧人已经非常稀少,山林中那蜿蜒曲折  相似文献   

7.
吴孟明 《炎黄春秋》2001,(10):35-35
2001年《炎黄春秋》第4期舒芜在《佳人空谷意,烈士暮年心——读陈独秀致台静农书札》一文中,对抗战时期陈独秀每月300元生活费来源问题引述了蒋梦麟在《新潮》中的一段话:“(陈独秀)抗战期间住在重庆江津,生活一直由北京大学维持他,政府也要我们维持他。有一次我忽然接到他的一封信,说我们寄给他的津贴没有收到,是不是已经停止了?”  相似文献   

8.
盐关与杜甫     
公元759年初冬,诗人杜甫结束了他在秦州(今甘肃天水)的“百日孤独”之后,经赤谷,穿铁堂峡,向南到达同谷(成县)盐井。盐井,就是今天甘肃陇南礼县的盐关镇。  相似文献   

9.
古秦州自古以来就是达官名流光顾驻足之地,唐朝大诗人桂甫和高僧赞公也曾经来到这里,并且客居效月。两人在这块土地上演绎了一段至诚至切的故事,杜甫将这一切用诗书的形式记载下来留给后人,“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就是其中的诗句,说的是他和当年的赞公大师在秦州惺惺相惜,闲适乡野,安度晚年的梦想。  相似文献   

10.
关于杜甫的佛教信仰问题,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中认为:“他(指杜甫——笔者注)虽然没有落发为僧,看他的情绪似乎比所谓‘僧宝’还要虔诚.‘不复知天大,空馀见佛尊’的老诗人.与其称为‘诗圣’,倒宁可称之为‘诗佛’;难道不要更妥当吗?与郭沫若观点相反,萧涤非先生在《杜甫研究》中指出:在他(指杜甫——笔者注)的头脑中,佛教思想只如‘昙花一现’似的瞬息即逝.”企图用“人道主义”来涵盖杜诗中显露出的佛家气味.郭、萧两人的不同见解在学术界颇具权威性,但都难辞偏执之咎.郭氏有意夸大杜诗中的“佛”味,只见树木,不风森林,用“诗佛”代替“诗圣”,已早为学术界所非.萧氏的“人道主义”是否就可以荡杜诗中的“佛光”呢?从他的《杜甫研究》看,很难令人信服.笔者无意细绎他们的观点,只是想指山,作为一个生长在中世纪的伟大诗人,在外来文化,尤其是释家教义盛行大唐帝国的文化氛围中,其思想受之感染是十分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回避或作夸大.从他的“筑场怜穴蚁”(《暂住白帝复还东屯》)以及“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凤凰台》)等诗句看,很难抹去杜诗中“佛”的成份.  相似文献   

11.
诗意的秦州     
叶梓 《丝绸之路》2003,(3):46-48
隗嚣宫像是秦州大地上的一个破碎之梦。梦把自己交给了记忆与追恋,隗嚣宫却把自己交给了苏辙、王安石、杜甫、李克明的诗文——让后来者只能在散乱的册页里聆听历史的叹息。当我今天站在这一块平展的梯田里,看着“突突突”的拖拉机驶来  相似文献   

12.
天水印象     
四安 《丝绸之路》2012,(15):43-45
天上有天河,地上有天水。天水,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天水如诗如歌,如画如梦。 诗是好诗,“诗仙”歌过,“诗圣”写过,无数天水的诗人行吟过,而今雕刻着桃花的唇印,依然盛开在秦州的山峦水畔,流传在天水的街头巷陌。画是古画,水墨流香,古韵悠悠,伏羲文化是灵魂,秦汉文明是底色,三国风云是故事,民俗民风是背景,虽流经千年,一怀风骨却仍不改当年。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59,(8)
杜甫草堂在成都新西门外浣花溪畔,出城过百花潭,经青羊宫,沿溪上溯不远的地方。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年末,杜甫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来到了成都浣花溪畔的浣花溪寺。第二年春(唐肃宗七元元年),杜甫得到友人的帮助,在浣花溪畔营建草堂。他在这里住到公元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5月,率家乘舟东下,永久离开了草堂。他在"去蜀"一诗中写道:"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在这五年半的时间里,除去他去梓州、閬州的一年零九个月,杜甫在草堂实际只住了三年多的时间。但这块地方后来却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 ,我在农村私塾里读书 ,那位私塾先生是从西梁山小学聘来为我们教书的。那位老先生他不仅教我们国文、千家诗、四书 ,还教算术、珠算、唱歌。当时 ,各地学校都在教唱《苏武牧羊》这首悲壮的流行歌曲 ,他也教唱我们这首歌。记得歌词唱道 :“苏武 ,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 ,饥吞毡 ,渴饮雪 ,牧羊北海边……”这段歌词的大意是 :苏武是我国西汉人 ,出使胡 (匈奴 )被留 ,威其降 ,武不屈 ,而被迁至北海边牧羊。那里冰天雪地 ,肚子饿吞毡 ,口里渴饮雪 ,坚持牧羊十九年……。那时 ,我们小学生对于歌词里“吞毡”二字 ,不很…  相似文献   

15.
严铭 《巴蜀史志》2013,(4):40-44
在中国文学史上,杨慎与杜甫有着独特的因缘关系。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六朝诗学的审美评判,与杜甫有某些契合之处,就是在诗歌创作上其学杜时间之久,可谓矢志不渝。特别是谪戍云南和生命的后期,其对杜甫晚年的人生况味和杜甫“蜀中诗”的体悟尤深。其诗更得杜诗风韵。  相似文献   

16.
一次难得的会面 1961年10月,金秋的北京,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大会正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里隆重地举行。 会议休息时,有三位者人在休息厅里欢笑聚谈,引起了不少与会者和记者的注意。 三位老人并排坐在一起,当中的那位看上去五十五、六岁,梳着分头,前额较宽,下巴稍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左边的那位,身材高大,留着两撇“将军胡”,看上去有六十多了。右边的那位,身材魁梧,长得豹头环眼,虽已七十五、六岁,但当年的雄风犹在。 只见中间那位“老弟”很动情地用双手拢住两位“兄长”的肩头。他对右边的长者说;“谢谢您,您不起…  相似文献   

17.
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东奔西走,所到之处,除了留下无数沉郁顿挫的壮美诗句之外,还留下了一座又一座漂泊生活的标志———草堂。如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甘肃成县(同谷)杜甫草堂,还有世人不太熟知的天水(秦州)杜甫草堂。如果说世上的英武者莫过于天水人飞将军李广,那么世上的大文豪莫过于祖籍天水的谪仙李白。这位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唐代大诗人,一生四海为家,高挂诗歌的风帆,于楚汉幽燕之间云来鹤往。他一定也悄然来到过他的老家天水,因为天水的南郭…  相似文献   

18.
陕西关中十八唐陵阎卫平上中学时,我问教文科班历史课的李润生先生:“关中为啥多帝王陵墓?”他风趣地告诉我:“古人一生有四大愿望,生在苏州,长在杭州,死在柳州,埋在秦州。苏州可以吃好,杭州可以玩好,柳州木头好,能做上好棺材,秦州黄土厚,是块风水宝地。秦州...  相似文献   

19.
正《杜甫与秦陇文化论集》为2016年8月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的"杜甫与秦陇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研讨成果。与会学者围绕着杜甫流寓秦州、寓居同谷期间的创作,结合秦陇文化背景,探讨杜甫的家国情怀与杜诗的当代价值。论文集共选入论文21篇,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杜甫在秦州和同谷期间诗歌创作的讨论,以及杜甫与  相似文献   

20.
《风景名胜》2008,(10):126-129
绝代有佳人,悠然在T8。饕餮的美食是我们生活里的乐趣,提及上海的美食,令人垂涎三尺的当属T8。坐落于上海老石库门内的T8,多了几分幽深的文化底蕴和不事张扬的风格,它总是淡淡地、静静地藏在这个喧嚣大都市的一隅,强烈的反差,独具的风格,人是最容易为这种悠然的氛围所迷惑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