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清前期长江流域东西贸易日渐兴盛这一历史背景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皖江流域逐渐形成了传统型市镇、地方集散型市镇和流通枢纽型市镇等具有不同层级的农村市场网络体系,并以芜湖作为该区域市场体系的最高中心地.从时间上看,皖江流域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清初至乾隆年间的恢复阶段、乾隆至嘉道时期的快速增长阶段以及道光至成光年间的平稳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皖江流域市场无论在市场密度方面,还是在市场贸易范围、市场贸易半径方面都处于同期全国市场发展的较高水平,但皖江流域内部的市场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状态,各地区的市场密度、市场贸易范围及市场贸易半径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专业化水平低和开放性不强是皖江流域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格局的单一性、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商品经济观念的落后性.  相似文献   

2.
由柳成栋、黄锡惠、王宝平主编的《黑龙江市镇总览》.最近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录黑龙江省的建制镇、自然镇(包括历史上曾设镇.今已消失和废弃的市镇)699个、失地市镇9个(含同镇异名·参见辞条112个),12万条字.该书详细记述了市镇形成与设置的年代,得名原因、地理方位、历史沿革、经济状况、人口、面积,是我省第一部市镇辞书.对发展地方经济.搞好城镇建设与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 2 0世纪初至今 ,中外学者关于明清市镇经济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学术史角度全面总结已有的学术成果 ,指明有待完善之处 ,彰显今后的研究方向 ,对于促进明清市镇经济的研究不无裨益。一 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阶段与区域明清市镇经济研究 60余年的学术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一 )开掘阶段 (2 0世纪 3 0— 5 0年代 )从严格意义上讲 ,经济史家全汉升首开中国市镇经济史研究之先河。他于 1 93 4年发表的《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①,以宋、明、清乃至现代中国庙市为研究对象 ,认为庙市乃定期市之一种。同年 ,日本学者加藤繁发表《清…  相似文献   

4.
正其一,"水乡古镇"究其实质为唐宋元以来尤其明时期崛起的商业性市镇,是介于府、州、县与乡村之间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商业性据点。从市镇的产生来源来看,虽然因素众多,但繁荣的乡村社会经济为其前提和基础,所以多由乡村市场、聚落和交通要道聚落发展而来,如同包伟民等人认为,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从市镇的功能和经济属性来看,主要  相似文献   

5.
洪璞  李静 《安徽史学》2004,(5):33-37
明代以来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的市镇,各市镇的经济内涵是有所不同的,市镇经济内涵的形成与市镇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市镇的经济内涵又决定着市镇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澉浦镇在南宋至元代是典型的港口贸易市镇,彼时其城市核"镇市"是沿通港运河及其支河延展的带状街区.明初,以"镇市"为基础改建的澉浦守御千户所沿用了前代的路网系统,但却破坏了原有的水系形态,以致该镇丧失优势交通区位,区域经济重心外移.澉浦镇平面格局的中长尺度历史变迁呈现了该镇由盛而衰的生命周期.这一变迁的内因在于当地结构单...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经济逐渐繁荣和发展起来。南阳府地处豫西南,“据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秦、晋、燕、赵、川、湖行旅率必由之,舆马贵游,络绎不绝”。(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南阳府在明清时代出现了数十个商贾辐辏的市镇,在整个中原市镇经济发展中很具代表性。何为市镇?史学界至今众说不一。有人给清代前期的市镇下了一个定义,认为其“一般具有两个要素;一是交通发达,商业繁盛,人口相对集中;二是有派驻市镇的机构和官员。两个条件齐备者,大概是较大的市镇,只有第一个条件者,大概是中…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期。不仅传统州县城市的发展形态发生重大变化 ,而且各种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发展格局和等级体系。特别是在江南地区 ,这种城市变革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许多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浙江师范大学陈国灿博士撰写的《宋代江南城市研究》(中华书局 ,2 0 0 2年 )便是这方面的首部系统研究力作 ,值得一读。该书围绕宋代江南城市 (包括市镇 )的发展概况、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三部分展开论述 ,内容包括城镇的发展过程、基本类型、区域体系与特点、物资供应与消费、产业和市场状况…  相似文献   

9.
清代晚期是我国的药材市场逐渐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期间不仅各省有药材销售地,而且一些县城、市镇、偏远的农村也出现了药材集散地。此时的药材经营范围广泛,利润可观,甚至出现了专门经营药材的几大市场。因此作者认为药材市场的发展是清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新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任放的《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 0 0 3年 1 1月版 ,4 0 8千字 ,共 4 0 6页 ) ,是近年来研究市镇史难得的一部佳作 ,它的出版意味着我国城市 (含市镇 )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上世纪 70年代以来 ,中国市镇史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国内外学者如施坚雅、山根幸夫、斯波义信、赵冈、李国祁、樊树志、刘石吉、森正夫、川胜守、林和生、石原润、王树槐、梁淼泰、陈忠平、王卫平、陈学文等 ,从不同角度 ,以不同方法 ,在不同层次上着手市镇史研究 ,成就卓著 ,蔚为大观 ,使中国市镇成为国际汉学研究领域的…  相似文献   

11.
军事镇寨向经济市镇的性质转变是市镇机能转变的重要方面.本文以海盐县澉浦镇为中心,对宋镇的政区形态变化、县镇关系、"皇权下县"等问题进行考证,揭示出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唐宋时代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变化论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4日我省首家农民工联谊会在天津落户. 5日省委近日出台<关于开展县(市、区)、乡(镇)主要责任指标考核工作的意见>,从今年开始,把主要责任指标考核工作扩大到县(市、区)、乡(镇).  相似文献   

13.
赣南农村市场中的非正式制度与近代社会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庐明 《史学月刊》2003,(2):96-101
客家文化背景下的赣南农村市场的发展历史,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又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从其建立到运作都深深地打上了宗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的烙印,体现了典型的客家传统社会结构的双层架构特点。赣南农村墟市中的非正式制度在近代社会变迁中,有的遭淘汰或受限制,有的则演变或延伸。但闭塞与顽固的非正式制度也是制约赣南农村市场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代赣南农村市场的发展走入了后续中的困境,表现出滞后的特点,因而难以实现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地志资料,对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市镇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清代地志关于市镇的记述很不平衡,市镇的概念和内涵在诸多方志中不一致;市镇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一般行政区划,也不全是一方的行政中心;市镇包括市集主要表现为一方经济中心地的功能,社会活动是伴生的现象。市镇按集日分配看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年集、月集和日集,其具体情形和分布略有不同,地域特征显著。由于地志资料记述较为混杂,在作具体研究中应当澄清和分析,而不可贸然用之。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镇志,除今存绍定《澉水志》外,可考者还有《乌青记》《乌青拾遗》和《青龙志》,《青龙杂志》为游览笔记,并非镇志。以绍定《澉水志》为中心,可总结出宋代镇志编纂的三个特点:官民合作;模仿州郡县方志体例;掺杂了较多作者的主观意图。宋代镇志的出现,除了江南地区市镇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文化素质高的地方士人较多这些显而易见的原因外,还可以从皇权下县、市镇认同及市镇大姓家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宋代的镇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市镇人口规模分布理论,研究了湖南省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构造了2000年湖南省市镇序秩--规模分布模型,并利用logistic函数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预测表明:2000年南省市镇人口、市镇化水平分别约为2174万和32%,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将扩大为长沙、衡阳、湘潭、株洲、岳阳和常德六市。据此对2000年湖南省市镇等级体系进行了规划。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委员会的前身是武汉市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简称武汉市协商委员会).武汉市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全体代表会议,于1949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召开,会议通过了主席团提出的由16个界别、51位委员组成的协商委员会名单.协商委员会是武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闭会期问的常设机关.1950年1月6日至7日,市协商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各种研究委员会组织通则.  相似文献   

18.
原工业化过程的普遍性 判断原工业化是否普遍存在的现象,首先需要明确的标准,那就是原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在欧洲的前工业社会中,很早就出现了传统的手工作坊。大多数作坊开设于市镇,例如裁缝、成衣匠、面包匠、屠宰匠、木匠、铜匠等等,约占市镇人口的1/4至1/3。他们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或独自开业,或雇佣一、两名帮工和几名学徒,为当地的市镇居民和周围农村  相似文献   

19.
“逆城市化”论质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问题研究热潮持续不衰,其中尤以有关城市化道路或模式的研究最热,相关文章,林林总总,不下数百篇!其观点大致依赞成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镇)分成三大派别,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这些讨论当然不乏建树,但遗憾的是,很多主张发展中等城市或小城市(镇)的论述,过多地论及国外大城市的负面影响,为限制大城市寻求理论依据,“逆城市化”论往往是经常引证并且似乎是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市镇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唐宋时期,福建地区的市镇迅速发展,数量剧增,南宋前中期达到巅峰,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市场。由唐及宋,福建地区的市镇呈现出分布范围向乡间不断扩大、聚集中心明显形成、地域分布不均衡的趋势。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该区市镇大致以"交通型"和"生产型"为主。在"交通型"市镇中,以水路、海路交通为主的市镇相较于陆路交通市镇占据主流地位;"生产型"市镇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以地方特产生产型市镇为主。这是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双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