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9年和1981年,咸阳市博物馆先后收集到两件铜器,现介绍如下。馆陶家铜连鼎 1981年收集。此器由四个造型相同的鼎连结而成。四鼎大小一致,分别有盖(其中两盖已失),盖上有三个环纽,盖可以倒置。鼎均为敛口、子母唇、鼓腹、圜底,各有两环形耳,外侧各有一蹄形足。腹部皆有凸弦纹一道(图一)。其中一鼎腹部有铭文一行共二十字:"铜连鼎四合,容各三斗,并重九十三斤,馆陶家霸田。"(图二)其中一鼎通高22、口径21.5、腹径27.5厘  相似文献   

2.
(工隹)叔鼎铭中的"鬲鼎",金文中仅此一见。由于此器器形不传,故关于"鬲鼎"一词,学者或以鬲形鼎为释,或以为言鼎而连类相及鬲也。笔者认为所谓的"鬲鼎",实乃鬲字之繁体■,■字亦见于虢文公子作鬲、子硕父鬲及虢宫父鬲等器。在(工隹)叔鼎铭中只不过因偏旁之间相隔较远而被误认作两字。根据金文中自名■者器皆为鬲,可知(工隹)叔鼎器形亦当是鬲而非鼎。  相似文献   

3.
铜豆最早见于商代后期,是古代用来盛肉的一种食器。《说文》:“豆,古食肉器电。”故宫博物院度藏的嵌赤铜狩猎纹豆(图版二)是一件传世品,系清宫旧藏。这件狩猎纹豆,高21.4、宽22厘米,重2.22公斤。圆腹,双环耳,子母口盖,上有圆握,圈足。通体纹饰以赤铜镶嵌,工艺精细,构图生动。盖握与足上的图案表现了奔  相似文献   

4.
<正>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铜鼎,器身与盖均刻有铭文,据鼎铭可称其为大利铜鼎。此鼎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石桥乡,口径14.5、通高17.8厘米,重1722克。盖、器子母口扣合,双附耳,腹部有一周凸棱,三蹄足,盖上有三环纽。器盖铭文为"大利",器腹铭文为"大利七斤三□"(图一)。"大利"为当时的流行吉语,器铭末尾缺释之字当是汉代"铢""两"之类  相似文献   

5.
1977年冬、1978年2月,山东省沂水县刘家店子村发现和发掘了两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和一座车马坑,出土了包括青铜器在内的大批文物。其中,两件青铜鼎和两件青铜罍的形制、装饰纹饰具有早期青铜器特点,当为"古式"青铜器。车马坑内出土的部分青铜容器,可能与铭文中习见的"旅器"有关,表明这些祭器并非用于宗庙祭祀,而是"外用"之器。墓葬出土的青铜缶及青铜甗形盉为典型的"群舒"风格器物;此外,鲁东南地区出土的双耳兽首鼎形匜、青铜鼎耳装饰"点线纹"的作风也可能与"群舒"文化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文物》2020,(1)
正2019年,洛阳理工学院文物馆收藏了一件传世战国铜鼎,据其铭文内容,可称为"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此鼎传为洛阳出土,未见著录。现介绍如下,并对铭文及相关问题略作考述。鼎子口微敛,沿内折,扁圆形深腹,腹上部附有略向外撇的长方形双耳,腹下部内收,圜底,三兽蹄形短足较粗壮。盖隆起呈弧形,上有三环形纽,纽上各有一凸起的乳丁。腹部饰凸弦纹一周。整器呈扁球体状,制作工整,器形浑厚,器身、器盖大部分区域分布浅绿色锈,间有红色锈斑。盖、器外部可见多处垫片,腹下和足部有明显范铸痕迹。口径13、腹径18、通高16.1厘米,重2775克,容水1810毫升(封底;图一)。  相似文献   

7.
1985年湖北省荆州市(原江陵县)荆州砖瓦厂出土。盖径15.8、口径13.2、足径14、通高36厘米。盖为帽形,宝珠纽,盖下为子母口,盖面绘覆莲瓣纹,边饰叶片纹。器为敛口,圆唇,短颈,溜  相似文献   

8.
马保春  袁广阔 《文物》2012,(10):66-70,1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近年征集的妀善鼎,器、盖同铭。铭文记述了(己其)晏生之孙为其母或妻子妀善作器。根据器形、纹饰及铭文判断,妀善鼎属于春秋早期的可能性较大。妀善鼎为探索先泰时期(己其)国的地望、历史以及其与晏族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彭浩 《文物》1982,(10)
湖北江陵马砖一号墓是战国中晚期之际的一座楚墓,下葬时间在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前不久。墓葬内有一椁一棺,椁内分隔成棺室、头箱和边箱。随葬有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铜礼器主要有鼎二、壶一,仿铜陶礼器有鼎二、敦二、壶二和盥洗器。此墓保存完整,对于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据近年来的研究,江陵楚墓依墓主人身份不同,反映在葬具的使用和随葬器物的组合上也有等级差别。一般情况是:上卿(封君)用一椁三棺,椁室分隔成五室或更多。随葬品有成套的铜平底鼎((?)),配有成组的食器和盥洗器,同时备有成套的金石乐器。下大夫用一椁二棺,椁内一般隔成三至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6,(11)
正熏炉是古代的燃香之器,它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较为流行。熏炉的质地有陶质、瓷质、铜质等。铜质的熏炉,是一种实用器,它类型丰富,装饰风格独特。属于熏炉中的上品。目前,据公布的资料中汉代铜质熏炉数量不足200件。分布较为广泛,以陕、两湖、两广、河南、河北数量较多,其他则属零星出土。其形制有盖豆形、博山形、鼎形、行炉形、鸟形和一些特殊形制。博山炉是博山形熏炉的简称,是熏炉中最为优美精致的一种。一般由炉盖、炉身、炉柄、承盘等部分组成。出现于西汉中期,它是在春秋战国以来持续发  相似文献   

11.
<正>鼎原本是一种烹饪器,后来发展为古代贵族社会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祭祀或宴享时用以盛放肉类。因此,鼎最能反映主人的身份和权力,成为"明尊卑、别上下"的实物标志,甚至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周代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用鼎制度,即依据贵族的等级,规定其所享用的鼎数,并以鼎为主体,配置其他食器。如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等等。一般情况下,大小不等的若干鼎并列使用,称为"列鼎"。大堡子山秦公陵出土的鼎甚多,也均大小不一,合乎周制。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垂鳞纹秦公鼎,高41厘米,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收集的几件重要的东周青铜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汉市文物商店多年来收集到一些比较珍贵的铜器,现将与楚文化研究有关的四件铜器简介如下.(一)邓子鼎(图版捌之1)通盖高27,口径23.1,腹深17厘米.弧形盖,顶端为兽首桥形纽,盖边三枚云纹纽,可以倒置作盘用.鼎为长方形附耳,子母口,深腹圆底,兽面纹膝,长蹄足.盖及鼎腹饰蟠虺带纹两周,之间隔以凸弦纹.盖顶面有铭文:"盅子口自乍(作)饮食?(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江西省瑞昌县博物馆在文物调查中,收集到一批古代铜镜,现选择几件介绍如下。花鸟镜 1件。菱花形。直径10.3、缘厚0.6厘米。镜面光洁平整,乌黑发亮。半球形纽,纹饰为高浮雕,由凸弦纹分为内外两区。内区围绕镜纽饰四鸟四折枝花纹,其中两鸟呈展翅状,两鸟呈站立状。外区为四蝶及四花枝相间排列。斜缘。此镜1982年瑞昌县白杨乡大屋周村唐墓出士(图一)。真子飞霜镜 1件。葵花形。直径15.2厘米。镜纽一侧竹林旁一人端坐,置琴于膝,前有一几案,上有什物。另一侧树下有凤鸟起舞。纽上方有云山半月及飞翔的仙  相似文献   

14.
“簋”(粤语读guei^2鬼),原指古代放置食物之器皿。其形状或方或圆,有木制的、竹制的、陶制的和铜制的几种。原是古代贵族用做食器或祭器.后来流传到民间,故粤语中便有“九大簋”之说。  相似文献   

15.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12,(1):134-139
海外收藏的兽面纹大鼎,远不止此前所说的子龙鼎、鼎两件。收藏子龙鼎、鼎的藏家千石唯司、坂本五郎,甚至就还各收藏有一件略小的兽面纹大鼎。瑞士苏黎世的瑞特堡博物馆(Museum Rietbery)收藏有一件器形、纹饰与子龙鼎几乎完全相同的兽面纹大鼎。目前仅在海外所见的兽面纹大  相似文献   

16.
南宋是比较大量使用陶质的时代,上至郊坛大祀的祭器,下至百姓家儿童的玩具。本文介绍了一件相传出自杭州的南宋陶质鼎式炉残器的修复步骤。  相似文献   

17.
正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山西省新绛县柳泉村征集蟠蛇纹镂空鼎饪食器。平口折沿,颈部微束,双附耳外折直立,腹部微鼓,圜底,下接三兽蹄足。鼎腹有内外两层,外层以绹索纹分隔,镂空两周小蛇相互蟠绕纹饰带,形体变化万千,似群蛇游动。足根部兽面装饰。此器造型和纹饰别具风格,工艺精良,让人叹为观止。此鼎铸造工艺极为复杂,非传统铸造工艺能做到,可能是采用先进的"失蜡法"铸造而成,代表春秋时期我国青铜铸造工艺新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杨琳 《江汉考古》2019,(2):60-69
周代前期墓葬中的用鼎、簋情况具有多样性,存在至少两种用鼎制度。西周早中期受商文化的影响,随葬鼎的数量、形制不一。西周晚期形成了属于周文化的用鼎制度即列鼎、列簋制度,其中"公"级称谓国君随葬7列鼎、6或8列簋,"侯"级称谓的国君随葬5列鼎、4或6列簋。伴随列鼎、列簋制度的还有复古明器组现象的出现。这两种现象的产生正是在两周之际社会动荡变迁中,诸侯国贵族追求身份地位认同、社会等级规范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马庄遗址龙山文化遗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900年之间,属于后岗二期文化的范畴。与其他地区的后岗二期文化相比,马庄龙山文化遗存具有一些独特之处,如"吕"字形建筑、双人合葬墓等。马庄龙山文化遗存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周边文化的影响,墓葬中随葬猪下颌骨、手握獠牙的现象,以及鬶、鸟首形足鼎、蛋壳陶、子母口器等器物的发现,都是山东龙山文化对其影响的结果,而夹蚌陶器的发现,则明显受到了王油坊文化的影响。在受到周边文化影响的同时,马庄龙山文化遗存也将自身的一些文化因素传播到了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20.
正盛酒器,出土于晋穆侯次夫人墓。器为圆筒形,带盖,盖平顶,上有圆雕立鸟形钮,鸟弯喙,双目圆睁,作振翅欲飞状,盖、器以子母口套合。器为平口,口沿有一对贯耳,直壁,下接方形底座,底座四壁各有一个人形足以承器体。人发髻高耸,赤身裸体,屈膝下蹲,作奋力抬举器物状,形象写实生动。盖顶饰斜角纹一周,盖沿和口沿饰兽体变形纹,筒腹饰波曲纹和鳞纹,方座饰波曲纹。方座内底有两只小铃,铃内有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