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的这两座战国中期的小型墓葬,均各出土有一套仿铜陶礼器与一件玉器.其器物组合形式既区别于单纯随葬陶质生活器皿的平民墓葬,也不同于随葬成套铜礼器的贵族墓葬.墓主人应是战国中期居住在应国故地的没落的士大夫级贵族,其国别以楚国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江汉考古》2021,(3):3-21
固厢墓地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固厢村东,2012年~2013年共清理159座古代墓葬。其中Ⅱ区23座西汉早期墓葬,随葬品可分为仿铜陶礼器组合,仿铜陶礼器与陶俑组合,以罐为核心的日用陶器组合三种形式。仿铜陶礼器组合为鼎、盒、壶加杯、勺,基本成对出现,显示楚文化对漯河一带西汉早期葬俗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板栗岗楚墓群南距常德城区12公里,1997年至1999年,常德市文物处和鼎城区文物管理所对这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5座,其中东周墓68座。东周墓按墓葬形制分为三大类:带墓道的土坑墓;带二层台与龛的土坑墓:简单的土坑墓。出土随葬器物262件,其中陶器245件、铜器15件、铁器1件、石器1件。陶器组合形式主要分为日用陶器组合和仿铜陶礼器组合两大类。日用陶器组合的器物有鬲、罐、钵、豆等,仿铜陶礼器组合的器物有鼎、敦、壶、盒等。墓葬年代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后段。这批墓葬的发掘为楚墓和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彭浩 《文物》1982,(10)
湖北江陵马砖一号墓是战国中晚期之际的一座楚墓,下葬时间在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前不久。墓葬内有一椁一棺,椁内分隔成棺室、头箱和边箱。随葬有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铜礼器主要有鼎二、壶一,仿铜陶礼器有鼎二、敦二、壶二和盥洗器。此墓保存完整,对于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据近年来的研究,江陵楚墓依墓主人身份不同,反映在葬具的使用和随葬器物的组合上也有等级差别。一般情况是:上卿(封君)用一椁三棺,椁室分隔成五室或更多。随葬品有成套的铜平底鼎((?)),配有成组的食器和盥洗器,同时备有成套的金石乐器。下大夫用一椁二棺,椁内一般隔成三至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大量已发表的资料,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学界中存在争议的江陵地区东周墓葬出土的日用陶器进行了年代排序。由于该地区东周墓葬中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的年代序列较为清楚且多取得共识,章选取铜礼器、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共存的墓葬为典型墓例和讨论的基础。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楚化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李宏飞 《历史研究》2023,(5):43-64+219-220
安阳殷墟遗址的殷墟文化第四期墓葬直至最末阶段,仍维持严密的社会等级架构,高级贵族始终随葬成套优质铜明器,但也出现一些变化,即殷墟第三期仅有小贵族随葬劣质铜明器,而第四期中小贵族墓葬中则普遍存在劣质铜明器和仿铜陶礼器,且这一现象并未在西周殷遗贵族墓葬中得到延续。可见,殷墟第四期中小贵族墓葬随葬器物的变化,是商代晚期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出中小贵族的衰落及其与高级贵族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差距增大,是商王朝衰落的内在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7.
2009年~2010年,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济南市魏家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有汉代墓葬95座,多为土坑竖穴墓和砖椁墓,大多保存完好,出土了大量陶、铁、铜及玉等材质的随葬器物,尤为重要的是出土了较多铜印章、铁鼎等器物,为研究济南地区汉代葬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1988年初,潜江县博物馆在小黄家台西部配合农民挖掘精养渔池发掘清理了六座小型楚墓。在此之前的1987年上半年荆州地区博物馆和潜江县博物馆对邓家湖渔池、放鹰台遗址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掘,收获甚大,发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型宫殿遗址。这一重大发现曾引起考古、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有的认为此即楚章华台故址。由于这六座墓葬位于潜江县龙湾镇的上述大型宫殿遗址附近,被视为该遗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报导者就将楚墓的年代定在春秋晚期,并认为“这批仿铜陶礼器的出土,把荆州地区——楚国腹地楚墓中随葬仿铜陶礼器的时代从战国早期。提早到了春秋晚期,这在楚墓发掘中是一次较重要的突  相似文献   

9.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3的发掘清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2013亦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推测为单棺单椁,随葬器物分布于棺椁之间及棺内,共出土随葬器物898件,有铜、玉、石、陶、骨与蚌器等类。其中铜礼器中的(?)和匡上铸有铝文,由铝文可知墓主人应为女性,其夫应是虢国元土一级的贵族。墓葬年代为西周晚期。  相似文献   

10.
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时期随葬陶簋的墓葬绝大多数有腰坑、殉人或殉牲,族属应即殷遗民。在考察了全国其他地区同类墓葬之后,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商人和周人两大族群集团在是否随葬陶簋上判然有别,随葬陶簋与否可以作为判断西周时期墓葬族属的一条重要标准,凡是随葬陶簋的墓葬其族属即为殷遗民。此外,由琉璃河西周墓葬随葬的陶簋可以得到启示:在分析墓葬的文化因素来源时,陶器组合也应作为一个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1.
M168是枣树林墓地5座大型墓葬之一,共出土随葬器物123件(套),材质包括铜、陶、玉石以及铅锡等。在鼎、簋、簠、缶、编钟等青铜礼器上发现有铭文“曾侯宝”,可以确认M168墓主为曾侯宝。根据随葬器物形制特征及相关铜器铭文,推测M168的年代为春秋中期早晚段之间,约为公元前650~前623年。通过墓葬考古出土器物结合被盗传世器物,可以基本推定曾侯宝墓随葬器物组合,对研究春秋中期诸侯墓葬随葬礼制提供了新材料;M168随葬器物兼具周楚文化特征,对研究曾、楚、周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4,(11)
2013年5~6月,朝阳市博物馆与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联合对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杜杖子村的一座辽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为仿木结构的弧边方形单室穹隆顶砖室墓。此墓未经盗扰,出土陶、瓷、铜、铁器等随葬器物。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判断,墓葬的时代应为辽代早、中期,且墓主应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可能是地方官吏或家境殷实的士绅。  相似文献   

13.
衡阳市博物馆 《江汉考古》2005,(4):19-24,F0002,F0003
该墓是带墓道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随葬器物54件,其中有5套陶礼器鼎盒壶钫完整组合,出土30件日常生活陶器,还伴出大量泥郢称、泥半两.随葬器物从侧面反映了楚国故地衡阳在西汉早期,一方面承袭战国晚期楚国的礼制习俗,另一方面又开启西汉中晚期的封建田园经济生活新风尚.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太湖地区的越国,是南方百越民族中最为强大的一支--于越族所建立的国家。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越国历史文化有着许多独特内容,如越国上层贵族墓葬的葬制葬俗等。近年的考古调查发掘新资料及相关的研究探索揭示,墓上堆筑长方形覆斗状封土、使用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岩坑)木椁墓制、墓外较普遍地设置陪葬器物坑以及完全用仿青铜原始瓷或硬陶的礼器与乐器代替青铜礼乐器随葬等,都是越国贵族墓葬葬制葬俗中颇具特色的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201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六安市经济开发区碧桂园内的汉代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M30为同穴合葬墓,棺椁部分保存,出土随葬品134件,主要有仿铜陶礼器、青铜器、玉器等。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判断M30的年代为西汉中期偏早阶段。  相似文献   

16.
2014年,为配合南水北调水厂以上输水管道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对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乡观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区域自西向东分为三区,其中Ⅰ区发现龙山文化时期至明清多个时代的遗存。战国遗存为12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这些战国墓葬均基本保存完好,出土有仿铜陶礼器、日用陶器、铜带钩等随葬品,为战国时期冀中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增加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北郊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汉墓(编号M1)。墓葬位于西汉长安城东墙外约2公里处,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一棺一椁,随葬器物丰富,有陶、玉、铜、铁、石器等。玉器中有一件直径达43.2厘米的玉璧;一件鎏金铜勺柄部有刻铭"私府大半升乙二斤六两";一件器钮有"中厨"刻铭。从出土物及墓葬形制判断,此墓为西汉早期墓,墓主应是身份较高的官吏或贵族。  相似文献   

18.
2010年6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江苏苏州姑苏区谢家坟土墩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至明清墓葬三十座。其中三组夫妻合葬墓为元明时期朱氏家族墓葬,出土有墓志、印章、陶礼器等随葬器物。三组墓葬均出土有墓志,明确记载了墓主之间的亲属关系。三组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苏州地区元明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和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19.
正1985年1月,在寿县至淮南市公路拓宽工程中,于东津渡大桥西寿蔡路南侧的寿春镇东关村柏家坟地发现了一座小型战国土坑单棺单椁墓,出土了一件错金铭文铜戈,同出的还有褐陶彩绘鼎、豆、钫等仿铜陶礼器。铜戈和仿铜陶礼器出土时放置于椁室头箱内,现藏于安  相似文献   

20.
南阳市嘉丰汽修厂汉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1年9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阳市嘉丰汽修厂清理出一批汉代墓葬,其中M1出土陶、铜、瓷等质地的随葬遗物51件,铜钱4枚.随葬遗物中的瓷壶首次经科学鉴定为典型的高温原始瓷釉层,是我国南方烧制的原始瓷.依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征,该墓的时代应在西汉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