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在我国考古出土的丝织品数量多,种类丰富,但由于墓葬环境的特殊性,如棺液的浸泡等原因,丝织文物的表面形成很多结块,影响了文物的品质。因此,对此类丝织文物的清洗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此,本研究以唐代出土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检测技术对其表面结块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晶盐的主要成分为CaSO4.2H2O。本研究针对其结晶盐的成分,再利用显微观察、抗拉强度检测等手段分析了红茶菌发酵液对老化的现代蚕丝影响。在得出没有损伤的基础上,利用红茶菌发酵液中的生物有机酸和生物酶作为生物清洗剂清洗唐代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晶盐,取得了良好的清洗效果,对丝织文物本身无损伤。  相似文献   

2.
天然材料在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古鉴今,为发掘古代传统清洗方法中的科学、合理成分,解决现代化学洗涤剂清洗丝织品文物产生的易损伤、易残留、污染大的问题;简要回顾了皂苷、淀粉等植物活性成分,胰子、油脂等动物提取物,草木灰、天然碱等矿物质以及微生物酶等天然材料在古代日常清洗和古书画清洗中的应用记载;并简单介绍了天然材料在清洗丝织品文物血迹、脂肪等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霉斑、矿物质类无机污染物上的应用进展。清洗效果评估说明,天然材料对丝织品文物的损伤小,适用于其清洗保护,是对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的一个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物丝织品霉斑清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决故宫博物院库房藏品中部分古代丝织品出现生霉的问题,从对库藏纺织品的病害现状调研入手,了解生霉文物本身的质地、染料成分、以及霉斑形成的环境状况,利用改进的改良型超声清洗方法和弱酸化水溶液,对多件霉变石青色丝织品进行了清洗处理,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此法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由于出土丝织品文物组成结构和老化程度都有差异,且其染料成分和植物来源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清洗材料和清洗技术。为此,根据出土丝织品表面附着物成分(油污、脂肪酸固结物,泥土和血迹等),通过正交试验进行组分配比优化组合,配制了以烷基糖苷为表面活性剂的丝织品清洗材料。考察了清洗材料去污效果,对有色丝织品材质、颜色以及存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配制清洗材料对常见污物去污率达98%;对丝织品抗拉强度变化和表面颜色影响小,是一种高效清洗材料。研究结果为出土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丝织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刺绣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因此丝织文物的保护对中国文物事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由于尸体腐烂和墓葬埋藏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有些丝织文物表面会被血渍污染,这种污染物紧密黏附在丝织文物的表面且具难溶性不易清洗去除.如何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低机械强度地去除这些血渍成为丝织文物修复的关键.为此,本实验考察了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对丝织文物上血渍进行协同清洗的效果.首先对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然后对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浓度、清洗时间和浸泡温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适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分别为Savinase和APG,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和5%;最适浸泡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0℃和30min.拉力强度检测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此条件清洗后对丝织品的抗拉强度和蚕丝微观形态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对元代丝织文物残片进行了清洗,效果良好.本研究为丝织文物上血渍的清洗提供了一种新的较温和的清洗方法.  相似文献   

6.
丝织品文物经长期地下埋藏,出土时普遍存在严重糟朽、层间黏结的状况。为对丝织品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根据自分层理论,研究出一种在降低丝织品文物层间黏结强度的同时,可以很好地增强丝织品文物本体力学强度的揭展剂。通过AFM、SEM对揭展剂成膜性、渗透性能进行表征,证明了自分层揭展剂分层效果、渗透性良好;使用机械强度、色差仪、硬挺度作为织物性能指标对揭展效果进行评价,证明揭展剂对古代黏结、脆弱丝织品具有良好的揭展、加固效果。应用该揭展剂成功揭展了安徽南陵出土宋代脆弱丝织品文物。  相似文献   

7.
正古代织绣品按用途或款式可分为:织物类、服装类、装饰品、欣赏品等。织物是指成片状、未经裁剪的纺织品,它既可以是匹料,也可以是织成的巾帕之类的物件,还可以是衣物残破之后的残片。服装根据服用部位可分为衣、裙、裤、帽、鞋袜等。织绣作为装饰品种类很多,如用于居室的地毯、壁挂等,用于身上的佩携品,还有书画装裱用的丝织品。欣赏品织绣以缂丝为主,另有欣赏性刺绣、像景织物、唐卡等。北京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艺博)收藏近4千件织绣品,南北朝至元代的藏品主要为出土品,文物多为残片,污渍、褪色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古代丝绸的老化及其保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玲 《江汉考古》2002,(2):81-84
古丝绸质弱,酸、碱、盐和霉菌的侵蚀,光、热作用等诸多因素均可导致丝绸的老化和受损。理论和实践证明,清洗、防蛀、紫外线防护是古代丝织品保护的三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古代常用的明矾、青矾、单宁酸、胆矾、铬明矾和铁浆做媒染剂,媒染剂中的金属离子对古代丝织品的劣化有促进作用。因此,分析古丝绸中的媒染剂成分,有助于了解古代丝织品劣化的机理,为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提出了“相关元素法则”概念,并将此法则应用于古代丝织品媒染剂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75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在银川市郊贺兰山麓的西夏陵区,发掘了一○八号墓(正献王墓),发现了一些丝织品残片。这些丝织品有素罗、纹罗、工字绫、异向绫和茂花闪色锦等,显示了十一、十二世纪我国丝织手工业的精湛技艺;其中扎结丝线染  相似文献   

11.
宋涛 《文物世界》2007,(2):19-22
1961年,山西省博物馆自太原市购得古代写经残片一帧。此残片约20厘米见方,正面书写汉文佛经,背面则书以古代西域文字,当时即对此帧文物的纸质与书法风格进行鉴定,大致可以认定应为公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对丝织品在老化过程中及老化后在水、乙醇、丙酮中的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了解丝织品的老化机理并为丝织品清洗溶剂的选择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丝在光、热老化过程中均有失重,热老化丝织品在水中的失重相对于光老化小得多。所有失重均随老化程度及在溶剂中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乙醇、丙酮对老化丝的影响比水小得多。因此有机溶剂相对于水来说更适合用于丝的清洗配方中。  相似文献   

13.
丝织品老化程度检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古代丝织品老化程度的检测有助于了解丝织品的有保存状况及保护方法的选择与改进,为研究适用于检测古代丝织品老化程度的方法,在对丝织品的物理,化学老化特征及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对可能用作检测丝织品老化程度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用抗拉强度分析,色差分析,粘度测定,氨基酸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分析,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射分析等对经光老化,热老化和水解老化等人工老化的白色丝织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粘度分析是一种较为灵敏,且经济实用的检测方法,氮基酸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确定丝织品保存状的手段,显微红外和热分析所用的样品量很少,如果能找出较为灵敏的定量指标,会有实用价值,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对老化程度的检测有一定的难度,色差分析难以定量表征丝织品的强度变化。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丝织品病害及其防治研究》是在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古代丝织品病害及其防治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多个不同行业、不同学科单位的通力合作,历经五年的时间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汇报书,代表了近年关于丝织品保护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丝织品的加固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通过保护材料与丝织品纤维之间的接枝共聚反应达到加固古代丝织品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丝织品的抗老化性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6.
马哲非 《收藏家》2005,(3):71-74
中国的织绣工艺成熟生产自汉唐盛世,到明清两代,丝织业的发展得到空前的繁荣。耕织堂主收藏丝织品原是源于对其流光溢彩的喜爱,在20多年来寻找韵味古雅的古代织绣艺术的同时,逐渐地将保护古代丝织品视为己任。此次“锦绣绚丽巧天工——耕织堂藏中国丝织艺术品展”集中展示了以明清时期为主的200余件丝织品,展品几乎囊括了丝织品的各类品种、众多绣派及兼顾宫廷织造和民间织绣,是明清时期织绣工艺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1988年9月,江西德安桃源山发现一座南宋时期墓葬。德安县博物馆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墓进行发掘。据出土墓志得知:墓主为南宋新太平洲(今安徽当涂)通判吴畴之妻,前宁国府通判国史溪园先生周应合之女周氏,入葬年代为咸淳十年(1274年)。出上随葬物品共408件,其中最主要为329件纺织品。除成件服饰、被褥、星宿图、荷包等珍贵丝绸文物外,另有残片若干,本文主要对该墓出土的纺织残片进行分析。登录在册的纺织品残片共计65计,其中丝织品64件,麻织品仅1件。这批残片多为裁制服饰的余料。虽属随葬器物之少数,但亦从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丝织品的丝素蛋白加固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采用一般的物理加固和化学加固方法对脆弱丝织品进行保护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限制,为此,本工作利用与丝织品具有同源性和亲和性的丝素蛋白对清代丝织品进行加固保护。清代丝织品在丝素蛋白浓度为1.0%、戊二醛浓度为0.005%、浸渍时间(T1)为40min、浸渍时间(T2)为60min的较优工艺条件下,断裂强力从5.22N提高到10.68N,断裂伸长率从3.24%提高到4.12%,硬挺度略有改变,提高了0.08×10-2mN.m。同时,利用FT-IR、TG和SEM等对加固前后清代丝织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利用丝素蛋白加固丝织品文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提高古代丝织品强度的同时,不对丝织品的外观与手感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栽桑、养蚕和利用蚕丝织造丝绸,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考古出土的丝绸实物是丝绸起源、织造工艺、纺织技术、丝绸艺术的忠实记录。丝织品是由蛋白质组成的高分子材料,易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降解老化。对古代丝织品的老化原因及老化程度的确定,是研究、选择及评价保护方法的重要依据,并可为后人提供与丝绸文物保存状况及其变化有关的基本信息资料,从而使对丝织品长期跟踪研究、保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钱山漾残绢片出土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养蚕、丝织在人类物质文明生活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文化、科技发展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篇章。但由于时代久远,养蚕起源问题还是个悬案。1958年,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地区,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发表了浙江省文管会关于这一遗址的发掘报告,其中写到: "第二次发掘时,在探坑22出土不少麻丝织品。麻织品有麻片残片、细麻绳;丝织品有绢片、丝带、丝线等。大部分都保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