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青铜尊盘,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由两件独立的器物尊和盘组成,出土时尊置盘内,二者的造型与装饰艺术风格基本相同,十分和谐典雅,庄重美观。擂鼓墩一号墓即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墓,墓主为一姬姓诸侯国曾国的国君,名乙。下葬年代在公元前433年或稍晚,约当战国早期。出土文物达一万五千余件,不乏稀世珍品,如早已震惊中外的曾侯乙编钟、编馨等8种125件乐器、大量车马兵器、金玉器、漆木器及竹简等。青铜礼器及用具也有34种134件,重2344.5公斤,以其品类之全、数量之多、重量之巨、铸制之精,为迄今我国先秦古墓发掘所仅见。…  相似文献   

2.
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等外,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因此墓下葬年代清楚,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即战国早期,因而这批玉器就具有明确的年代界标作用。加之这批玉器数量大,品类多,有的制作又特别讲究,意义更非同一般。出土的玉器共323件(含璞料,不含石质的璧等),绝大多数出自墓主内棺内即墓主尸骨的周身,极少数出自陪葬棺内和墓主内棺的盖上,个别出于椁室很可能是因有的陪葬棺翻复所致。墓主棺出土时已向西倾斜,棺内随葬品也偏于西侧。然除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6,(3)
正轰动中国考古学界的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正在吸引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评为2015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6年初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收藏年会"上,"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万余件珍贵文物"入选了"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十大事件"。自2011年距今历时5年的发掘,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已经出土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近2万件。考古成  相似文献   

4.
曾侯乙玉梳     
曾侯乙墓出土。共两件,出土时并列于墓北室南部。  相似文献   

5.
天星观简中记有"涉"和"■",其辞例大多记录在"韔"、"箙"之后,正好与曾侯乙墓简中"聂"的相关辞例相吻合。曾侯乙墓简整理者将"聂"读为"摄",训为"缘"。"涉"、"■"二字与"摄"声韵均近。因此,"涉"、"■"二字的音义,应该与曾侯乙墓简中的"聂"相同。  相似文献   

6.
院文清  院琨 《收藏家》2013,(3):3-10
湖北随州,可以说是考古学界耳熟能详的地方。起因是缘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次神奇而重大的考古发现,一座公元前七世纪的特大型的古代君王墓葬——曾侯乙墓被发现和发掘。墓中件件套套的珍奇瑰宝,破土而出,令世人为之震惊。出土文物有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漆木器、金银器、珠玉器及各类乐器、车马兵器和纺织服饰等等①。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中出土的一套音域组合完备的曾侯乙青铜编钟,构成了一曲中国先秦古乐的传奇。  相似文献   

7.
王雯 《收藏家》2012,(2):77-78
1978年,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墓(现位于湖北随州市,墓主是战国时期曾国的君主乙,故此墓称作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富有楚文化意蕴的装饰艺术品、生活用品、礼器。尤其是一批珍贵的青铜器引人注目,其中曾侯乙尊盘造型美观,极尽奢华,是罕见的极品。  相似文献   

8.
随州擂鼓墩二号墓是一座战国中期前段曾国国君的墓葬,出土物主要有青铜礼器、乐器、生活用器二百五十余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在我省东周时期墓葬中仅次于曾侯乙墓。本文就此墓青铜器的时代特点及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此墓的年代主要依据青铜器的特点推定。墓内出土的青铜器,时代有早有晚。墓葬年代推断,当以时代最晚的青铜器为依据。墓内所出的Ⅰ式簠,铭文为"盛君萦之  相似文献   

9.
<正>1978年发现于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曾侯乙墓出土的随葬器物精美绝伦,包括亮丽的漆器、庄严的青铜礼器、精致的丝织品以及多彩的生活用具等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气势磅礴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大型礼乐重器,自出土之日起便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曾侯乙编钟拥有迄今所知最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  相似文献   

10.
随州文峰塔一号墓出土的编钟主人曾侯(月與文)(與),也就是曾侯乙墓出土铜器铭文中的曾侯(尸月與)(■),是曾侯乙的祖父。一号钟背面右鼓铭文"燮"字之后的第一个字,应释为"(言就)",可能读为"就","就"有归依、俯就之义。铭文"周室之既卑,吾用燮就楚",意思大概是说:周王室已经衰微了,我因此和顺楚国。这说明,曾侯之时,曾国已经与楚国交好。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17,(2)
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荆州博物馆对望山桥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望山桥一号墓为“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四周有13级台阶,地面残存有封土。葬具为两椁两棺。出土器物有铜器、漆木器、陶器、铁器、骨角器、玉器、石器、竹简等,以铜器、漆木器为主。根据墓葬规模、出土器物及简文内容判断,望山桥一号墓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墓主为楚国的中厩尹,身份为大夫级。  相似文献   

12.
对曾侯乙墓出土的126件古玉器,运用宝石学和岩石学知识,以肉眼观察鉴定为主,辅以部分样品的宝石学参数测试和物理谱学测试,鉴定出曾侯乙墓出土古玉器的玉质成分有玉质和石质两大类,玉质主要是透闪石质软玉和阳起石质软玉,石质主要是粉砂岩质。不同玉质的肉眼鉴别标志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8,(7)
1976年底至1977年初,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十二座战国晚期到秦代的小型土坑木椁墓。其中七号墓出土陶量一件。器质为细泥灰陶,硬度较大。圆筒形,平口,直壁,平底,外壁饰凹絃纹十余道,口内径约15.8、底内径约16.4、内壁高约8.7、外壁高约9.1厘米(见图)。同出土的有彩绘木璧、木佩、圆奩盘等漆木器物以及陶壶、铜鍪等共四十余件。云梦原为楚地,后归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陶器印有"安陆市亭"戳记,四号秦墓出土木牍写有"安陆"地名,可知当时  相似文献   

14.
雷雨 《四川文物》2006,(3):31-53
什邡城关先后共发掘出了98座古代墓葬,均为坚穴土坑墓,分为船棺墓、木椁墓、木板墓和无葬具墓四类;其中89座墓葬出土随葬器物1096件,包括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等。根据出土器物的比较研究,可将其中82座墓分为六期十段,年代上限到春秋时期,下限为公元前1世纪中下叶,即西汉前期。反映了巴蜀文化与秦汉文化此消彼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曾侯乙墓主棺有内外两层,两层棺都很有特色,为历年来出土的棺中所少见。外棺的特点是它为铜木结构,形状特殊,重6吨多,在我国仅第一次见到。而内棺虽为木质结构,但外表彩绘花纹极为繁缛,有些图案,很可能与古代的一些传说有关,因此,很值得研究。曾侯乙墓墓主内棺花纹,无疑是属历年  相似文献   

16.
2014年3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市政部门道路改造时发现一处五代墓葬群,其中4号墓保存完好,出土一批精美的漆木器,尤其是出土的买地券有明确纪年,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型墓葬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坡刘村古墓葬发掘中,清理了2座并穴合葬形式的竖穴土圹墓。墓葬中出土铜、玉、铁、漆木器、玻璃等遗物共155件(组),其中铜器有"十九年""二十六年""公"等刻文。初步判断墓葬时代为战国晚期,墓主属于秦国贵族,身份最高为大夫级。  相似文献   

18.
1.引言曾侯乙墓彩漆主棺(内棺及外棺)于1978年出土。包山楚墓彩漆主棺(内棺)于1986年出土。出土后这三具棺木用塑料薄膜包裹,且喷水保存。喷水期间发现曾侯乙墓彩漆主棺上的黄色粉彩有脱落  相似文献   

19.
王芳  夏晶  李则斌 《东南文化》2022,(2):51-60+197-198+206
2018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完成对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联营村汉墓M75的发掘工作。M75为竖穴土坑木椁墓,保存完整。墓中出土大量铜器、漆木器、陶器等,大部分保存较好。墓中出土的漆瑟器形较完整,在对瑟材质进行检测后发现其“桐底梓面”的制作方式较为少见。漆瑟的发现对于研究江浙地区汉代音乐文化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擂鼓台墓地是荆州市一处较重要的秦汉墓地,1991年抢救性发掘了2座秦墓,出土了一批铜、陶、漆木器。根据出土器物推断墓葬时代为秦统一之后至西汉前期,这几座墓葬丰富了该地区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