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当山古建筑群部分古建筑调查简报武当山文管所1991年至1994年.武当山文物保管所组织力量,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和测绘,并针时各建筑的具体情况,分别设立了专人,建立了标志、档案.并划定了保护范围。根据调查的结果,我国政府又向联合国教...  相似文献   

2.
<正>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的武当山。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明代时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之上。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周围环绕着"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被誉为"万山来朝"。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六四九年),此  相似文献   

3.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等级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筑群。它是明代以后二百余年间很多道教名山建筑的参考范本。本文对组成武当山古建群宫观空间的前导空间及院落空间的布局手法及组织方式进行了分析,阐释了武当山道教官观的院落空间布局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通常采用院落式,根据功能和等级及地形地势的不同将院落横向与纵向组合起来,平面布局采用主体建筑设立于中轴线上,依托山体自然坡度营造出层层递进的空间层次,通过建筑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对比构成较为丰富的空间序列。  相似文献   

4.
康予虎 《大众考古》2023,(3):12-15+98
<正>五龙宫,位于湖北十堰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五龙村,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九宫八观”之一。根据文献记载,五龙宫是武当山最早敕建的道教宫观,唐太宗时敕建“五龙祠”,宋真宗时敕升为“五龙灵应观”,元世祖时赐额“五龙灵应宫”,元仁宗时赐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一度成为武当道教的中心,元末毁于兵火。现存的“兴圣五龙宫”是明成祖朱棣为兴建“家庙”而大兴武当时所营建,鼎盛时期宫内共有800多间建筑。明代以后,五龙宫逐渐衰败,宫内部分区域逐渐废弃成为遗址。1994年,五龙宫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五龙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5.
1993年12月,在武当山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时刻,我由湖北省丹江口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调任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武当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著  相似文献   

6.
遇真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代道教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成后,将对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造成影响,其中位于武当山下的遇真官面临被淹没的危睑,必须对其实施抢救性保护。通过一系列充分的论证,最终选择的对遇真官实施原地垫高加局部顶升的保护方案,是在多个保护方案中可以做到相对最多的对遇真官真实性的保护,把南水北调工程对遇真官的影响降低到相对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7.
核心价值概述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元均有不同的规模建筑,明永乐年间(1412-1422年)明成祖朱棣下旨遣500名钦差官员率30万军民工匠,进行了10年的大规模营建.嘉靖年间(1552-1566年)又增修扩建,形成了9宫、8观、36庵堂、72岩庙等33组古建筑群,殿宇房屋2万2千多间,建筑面积160余万平方米,成为明代最庞大的皇家庙观,被封为“治世玄岳”.  相似文献   

8.
五龙宫遗址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该遗址保护规划设想,期望更为深入地探讨该遗址保护规划问题。论文分析了该遗址现状特征:主殿已修复,废墟规模较大,历史沧桑感深厚,且拥有世外桃源般的环境,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景观价值;提出了保持基本现状不变、局部修复九曲墙与北道院、停车场设置在较远处等保护规划设想,以期保护该遗址独特的历史与景观价值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9,(12)
丹江口水库跨鄂、豫两省。因1958年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而形成,1968年蓄水。囿于当时的保护观念、条件和特殊的历史时期,水库兴建过程中,仅对部分特殊文物进行了拆迁,众多珍贵文物淹没水下,其中包括武当山古建筑群、古均州城和楚国早期遗存。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组队,从均州古城入手,启动丹江口水库水下考古调查,逐步探明丹江口水库水下文化遗产的分布和保存状况,通过研究,评估其文物价值,为进一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提供依据,并为武当山古建筑群水下淹没部分、明清城市规划等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良户玉虚观是金、元、明、清相继营造而成的道教古建筑群,本文通过对玉虚观的布局及建筑特点进行描述,对其文物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玉虚观道教古建筑群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11.
武当山玉虚宫教兵场内南北朝墓葬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当山玄天玉虚宫,位于湖北丹江口市武当山集镇南侧,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八宫之首,占地面积十万平方米。宫内建有紫金城、里乐城、外乐城,里乐城早在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就被辟为训练道兵的校场,九七年六月初,文物部门在进行文物古建筑遗址修缮时,意外地发现了1400年前的墓地,除唯一一座保存了形制外,其它墓葬全部在明初就被毁,仅存的一座位于山门内西侧40米与南北交30米处,其墓地略高于原水平位置,由于该地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武当山文管所报请湖北省文化厅批准,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现将清理情况简述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峨眉山古建筑群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以伏虎寺、洪椿坪、遇仙寺等建筑群为例,揭示了峨眉山古建筑群的艺术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为宣传峨眉山这一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继三峡工程之后又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之后的又一项大型文物保护工程。这项工程涉及到湖北省的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武当山经济特区和张湾区等,是湖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存较为丰富的地区,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遇真宫、襄府庵等一批古建筑受淹),有距今一百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同时被淹没的还有一大批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地点、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明清时期的古遗址、古墓葬和一批不同类别的古建筑。淹没区丰富的文物蕴含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位于湖北省远安县城西3.5公里处的鸣凤山是驰名于荆楚大地的道教圣地。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金凤从天宫飞来,落在山巅,俯视群山,顿时金喉玉嗓不断长鸣,鸣凤山途由此得名。至宋宝佑年间,这美丽的传闻正式载入史册。鸣凤山以其险奇峻峭场名于世,又是鄂西南一带的道教圣地,吸引众多香客顶礼膜拜。据考证:鸣凤山大观为武当山全真教子孙观,由武当山龙门派辈在此住持。史料记载:南北朝梁武帝初年(公元502年),山上就建有大规。后经历代修缮扩建,到清咸丰年间,鸣凤山古建筑群面积共达5000余平方米。整个大观建筑依山崖边沿凿石为基…  相似文献   

15.
1994年,联合国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消息震动了全国,人们这才知道,在中国这座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内,还保存着迄今罕见和独一无二的明皇室庙观8宫2观36庵堂72岩庙等33组建筑群。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动用国家力量,派遣30万人,历13年大大修武当山,世人有诸多说法,但很少有人知道导致朱棣大修武当山却是因为该山出产的一种特别水果—榔梅仙果。因世上没有榔梅树,也没有其他地方有这种水果,所以这榔梅果便带来一段神奇。相传这种水果是武当山所供奉的神仙真武在修仙时将梅枝插在椰树上开花结成的“仙果”,是神仙修成“…  相似文献   

16.
张枫 《文物春秋》2007,(3):57-63
湖北省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高仰台李盖五庄园三组建筑组成,其中李氏宗祠是湖北现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建筑,无论在建筑形式、结构布局还是装饰手法上都反映出了鄂西地区宗祠建筑的特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于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民居及宗祠建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广东佛山东华里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华里古建筑群位于佛山市区,原名“杨伍街”,保存有清初至清末的祠堂、民居54间,建筑群体占地面积10217平方米,其中具有广府民居特色的古建筑对研究珠江三角洲建筑史与民俗有很重要的作用。该建筑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设专门保护机构进行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张剑葳 《文物》2015,(2):84-97,1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位于湖北省武当山天柱峰顶,是我国现存等级最高的铜建筑。它仿照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以铜合金分别铸造构件,再装配而成,并通体鎏金。本文对金殿建筑整体结构、关键构造以及殿内的神像设置作了介绍。以期在此基础上全面认识金殿的设计理念和象征意义,及其在历史上对其他铜殿、真武图像以及武当真武信仰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也随着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对非重点古建筑群的拆除与重建。文章在介绍流坑村古建筑群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坑村古建筑群保护所面临困境,进而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旨在为加强对非重点且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古建筑群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介休后土庙坐落于山西省介休县城内北隅庙底街。该寺创建年代久远,据碑记: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和梁大同元年(535年)均有重修记载。现存建筑乃一个全真派道教古建筑群,主体建筑为戏楼和三清楼联体建筑。现庙内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