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3月25日,我正在当阳赵家湖发掘楚墓,突然接到单位──—湖北省博物馆打来的电报,说在随县发现了巨大的木淳墓,比天星观一号墓要大三倍,命我速回为发掘这座大墓作准备工作。我心中有些犯疑:天星观一号墓是湖北省刚发掘完的当时属最大的楚墓,木椁长8.2米、宽7.5米,已相当惊人;随县发现的这座墓竟比它大三倍,这会是什么样的墓呢?会不会是数字搞错了?或者是几个墓连在一起,错看成一个墓了呢?我怀着诸多疑问和希望回到武汉。情况得到证实:电报内容无误。这座新发现的墓不仅规模特大,经初步勘探保存情况亦好。我当时惊喜的…  相似文献   

2.
1978年3月25日,我正在当阳赵家湖发掘楚墓,突然接到单位——湖北省博物馆打来的电报,说在随县发现了巨大的木椁墓。比荆州天星观一号墓要大三倍,命我速回为发掘这座大墓做准备工作。我心中有些犯疑:天星观一号墓是湖北省刚发掘完的当时属最大的楚墓,木椁长8.2米、宽7.5米,已相当惊人;随县发现的这座墓竞比它大三倍,这会是什么样的墓呢?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八年出土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内有一件漆箱盖,盖面绘有一“斗”字和二十八宿名称及青龙、白虎图象(以下简称“图象”),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重要文物。自一九七九年以来,不少专家对它进行过研究。有关图象的文字都大体读到,感到仍有许多话要说。今诉诸于后,就正于方家学人。一、关于二十八宿配四象图象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绘有完整的二十八宿与青龙、白虎。要研究这只箱盖上图象的古天文学意义,必然要从二十八宿与四象的配合关系说起。研究图象的文章都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4.
曾侯乙墓是一座战国早期的墓葬,墓主是曾国名叫乙的君主。墓址在湖北省随州市城关西北约三公里处的擂鼓墩。根据出土编钟上的铭文考证,该墓距今有2400多年。在出土的编号为93号和100号鼎,以及酒具盒和炒炉内,均发现了鱼骨。对这些鱼骨所属种类及其生长情况进行鉴定和研究,不但能够使我们增加一些有关当时的风格习惯、殡葬礼仪的知识,而且可以大致地了解当时的渔业和推测那个时期的气候状况,对研究我国的历史和渔业发展史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曾侯乙墓中曾出土的1件木质漆鹿,全身整木雕成,头上插真鹿角,在大腿的上方留有一方孔,背上原装有一物,有人推测可能是鼓。本文结合传世文献,认为该漆鹿并非是鼓座,而应是古代盛筭用的鹿中。  相似文献   

6.
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等外,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因此墓下葬年代清楚,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即战国早期,因而这批玉器就具有明确的年代界标作用。加之这批玉器数量大,品类多,有的制作又特别讲究,意义更非同一般。出土的玉器共323件(含璞料,不含石质的璧等),绝大多数出自墓主内棺内即墓主尸骨的周身,极少数出自陪葬棺内和墓主内棺的盖上,个别出于椁室很可能是因有的陪葬棺翻复所致。墓主棺出土时已向西倾斜,棺内随葬品也偏于西侧。然除  相似文献   

7.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发掘的曾侯乙墓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东周列国诸侯的墓葬之一。其规模之大,遗物之丰,器型之美,组合之全,在我国考古学史上实不多见。该墓发掘报告?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考古资料,也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该墓出土的编钟编磐等遗物,探讨其与《周礼》所载乐悬的关系,并就与此有联系的问题略抒管见,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博物馆来港举办随州擂鼓墩出土文物展览,借此机会得以参观闻名已久的随县曾侯乙墓的部份出土文物,感到真是美不胜收,大开眼界。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是十分丰富的,不论在艺术和学术研究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在出土的各类文物中,尤以青铜器一类最引人注目。这批青铜器,数量繁多,气魄雄伟,其造型之丰富,纹饰之精致华美,冶铸技术之精湛,都极为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的卓越成就。这些精妙绝伦的青铜工艺艺术品,为我国辉煌灿  相似文献   

9.
曾侯乙莫一些漆的器具上,绘有许多带神话色彩的图案,不少专家对部分图案作了考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不能全面展开讨论,仅就五弦琴上人面神作些考释,提出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文物”展览,使爱好中国古代文物的香港人大饱眼福。展品中的二号墓出土编钟。虽然不能跟一号墓出土的64件编钟相提并论,但它们的纹饰却有其独特的地方,直觉上使人感觉到跟楚文化那种丰富的想像力脱离不了关系。何况这套编钟是在简报正式发表以前,第一次作公开的陈列。国内考古学界能具有这份胸襟,的确是令人感到兴奋的。随县一、二号墓出土的镬鼎、(?)和带盖鼎,出土时都有一对鼎钩伴出,在过去的田野发掘中是鲜见的,传世品中似乎还没有见过同样的配搭。在《随县曾侯乙墓》图录第  相似文献   

11.
对曾侯乙墓出土的126件古玉器,运用宝石学和岩石学知识,以肉眼观察鉴定为主,辅以部分样品的宝石学参数测试和物理谱学测试,鉴定出曾侯乙墓出土古玉器的玉质成分有玉质和石质两大类,玉质主要是透闪石质软玉和阳起石质软玉,石质主要是粉砂岩质。不同玉质的肉眼鉴别标志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2.
器问工曾侯乙墓出土。出自墓主棺内,两件,属一对。玉色青黄。玉质晕润,但有瑕疵。器形较大。身扁宽而厚。全器透雕成四龙六蛇,龙、蛇身弯曲,以璜中问为界,分为两组,每组两龙身向中,回首顾尾。另一面素面。器体微损。长16、宽4.7、厚0.6厘米。整器雕刻浑然一体,线条整流畅,制玉技艺精湛高超。  相似文献   

13.
曾侯乙墓主棺有内外两层,两层棺都很有特色,为历年来出土的棺中所少见。外棺的特点是它为铜木结构,形状特殊,重6吨多,在我国仅第一次见到。而内棺虽为木质结构,但外表彩绘花纹极为繁缛,有些图案,很可能与古代的一些传说有关,因此,很值得研究。曾侯乙墓墓主内棺花纹,无疑是属历年  相似文献   

14.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5件衣箱中,其中一件(标本E.66)的箱盖上记有二十八宿的名称,盖面右侧绘一青龙,左侧绘一白虎[1].对于该衣箱的二十八宿星图以及青龙、白虎图案,学者多有讨论[2].但对于该衣箱的右侧图、正侧图、左侧图的画面意义,则鲜有人论及.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国考古学会、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召开了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学术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有部分研究所、博物馆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和专业工作者约六十人。  相似文献   

16.
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龙白虎图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9,(7)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根据出土铜鎛的铭文,可以确定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的墓葬。在墓的东室一件漆箱盖的面上,环绕中心的大"斗"字,有一圈二十八宿的古代名称,盖面两端绘有青龙、白虎的图象。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一件重要文物,本文试作一初步介绍和探讨。一漆箱盖及图象漆箱盖出土时位于东椁室的西南角,靠近主棺。因椁室早年积水,箱子已与箱身分  相似文献   

17.
我非常感谢圣迭哥加州大学,圣迭哥艺术博物馆及程贞一教授的盛情邀请,让我有机会参加这个学术讨论会。正在贵国这个美丽城市圣迭哥艺术博物馆展出的100多件(套)湖北出土文物,是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精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亲手发掘出土的。其中绝大多数(约占6096)出自随县的曾侯乙墓。  相似文献   

18.
曾侯乙墓是我省发掘的战国时期的一座大型墓葬,出土文物众多。其中仅玉石器一项就有528件[1],种类繁多,制作得十分精美。特别是可以活动折卷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采取了透雕、平雕、阴刻、分雕连缀等多种雕刻形式制成。全器合为一条龙、作为龙身的各节饰件上,除透雕龙凤形和壁、环形外,还阴刻龙凤蛇纹,并辅以谷纹、云纹和装饰线条,形象生动,纹饰繁缛,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江汉地区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主要从制作工艺上对这件玉挂饰作一初步探索。一、结构概述十六节玉挂饰出土时完整,青白色,出自墓主下颌,并作卷折状放置。器…  相似文献   

19.
1979年金秋,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化部举办了各种化艺术活动。9月20日下午,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历史博物馆二楼,即将开幕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化展览》大厅里,传出了优美的旋律,时而清脆明亮,时而深沉浑厚。一架历经两千多载的巨型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正奏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的《欢乐颂》。  相似文献   

20.
对曾侯乙墓编钟的结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钟作为演奏用的乐器,不仅须有坚固的钟体,其几何形状与尺度还须满足音律的要求,即能获得准确的音频,优美的音色,并能发出两个准确的乐音,同时,须有衰减较快的特点。本文就曾侯乙编钟的结构作一探讨。一、曾侯乙编钟各部位在发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