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每日见这美貌妇人在自己面前宽衣解带,苏炳麟渐渐动了色心。苏告诉伍氏“余毒未消”,要继续治疗。偷天换日之下,苏用哥罗芳把伍氏给迷倒了……  相似文献   

2.
雷雨 《钟山风雨》2010,(5):60-61
<正>今年是农历庚寅年,明年将是辛亥革命百年。已有人呼吁,两岸携手共同纪念,鉴往知来。也许由于时势因缘,有关辛亥革命前后的旧事逸闻又重新热闹于网络报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  相似文献   

3.
旧时闽北顺昌县有个这样的习俗.小孩满月时.外婆或其他大人都要在其胸前戴上一副长命锁.也叫天官锁、寄名锁,意在去邪,保佑平安,长命百岁。天官锁不仅小孩佩戴.大人也佩戴.都是为了图吉利。在闽南.人们还可以听到有关佩戴天官锁的民谣:“天官锁,天官锁;孩子带,去邪魔;大人带,祛灾祸:老人带,寿数高。”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年是中国历史上匪患较为严重的时期,特别是豫西地区的土匪最为典型。那里的土匪人数众多、影响广大、分布普遍、组织程度和武装水准极高。以镇嵩军等几支规模强大的土匪组织为代表的豫西土匪的存在与发展,是由当时豫西地区贫困的经济、频繁的战乱、政府的收编与利用、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剽悍好斗的民风以及便利的多山地形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制宪权即制定宪法之力,是创造法秩序的权力,制宪权的真正意义在于,全体国民中能作出政治决断的选民应亲自或通过其直接的特别代表,参与宪法的制定。民国初年,袁世凯和国会在制宪权问题上激烈争斗,其实质是为通过制定宪法性文件,以达到在国家权力的配置中扩大自身全力,维护自身利益,抑制打压对手。然而,作为国家权力之上之权力,制宪权理应属于国民全体,民国制宪者没有看到这一点。在之后的制宪过程中,各种登上政治舞台的军阀制定的宪法都粉墨登场过,但随之又被新的宪法所取代。制宪权成为了政治势力角逐的对象,制定出的宪法成了军阀政权合法性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6.
滇国佩饰     
滇国是西汉时期活跃在今云南滇池区域的古王国,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滇国文化很少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佩饰特点是造型奇特、丰富多彩,不受等级和职业的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7.
但凡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经历过私塾,也大都或长或短地亲身经历过私塾生活。其主要原因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学校一时又没能普遍设立,人们为了求取知识只得纷纷拥向私塾。另外也有些老年人因循守旧,习惯于唐宋元明清沿袭下来的私塾、学馆、经苑、书院等学习体制,认为新的学校不够规范。即使入学也得先让孩子上几年私塾再考学堂,这样可以打下良好的古典文学基础以利终生受用。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河南省内出现了一个组织政党的热潮,全国性政党的分支和地区性的团体达50多个.尽管普遍存在政纲不明、作用不清等缺陷,但他们积极抒发政见,议论时局,干预社会,在政治风气向为闭塞的河南是非常罕见的."组党热"反映了河南人民参预政治的要求,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潮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云南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物中,横銎兵器以其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备受重视,堪称是滇青铜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本对其类型、年代及发展、铸造及其使用诸方面作了探析。认为横銎兵器出现于春秋晚期,发达于战国、西汉初中期,消失于西汉末至东汉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滇青铜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年前清遗老圈生存心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的前清遗老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散居各地又相对集中于天津、青岛、上海等地。他们保持着前朝遗民特色的生活方式,避免于世俗接触、交往,同时,还想得到世俗的认同。作为落后保守的象征,他们与整个社会潮流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1.
鲁运庚  刘长飞 《民国档案》2002,1(2):49-55,25
民国初年的童工劳动是与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扩大联系在一起的。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资本主义企业(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发展的并不充分,倒是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要超过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  相似文献   

12.
廖仲恺与商人在政治理念上有相当大的差异和冲突,在财政经济方面虽有矛盾,却需要妥协与合作。从民元至20年代初,双方以调适、合作为主。1924年扣械潮发生至广州商团被镇压期间,廖仲恺成为商人众矢之的,双方冲突达于极限。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需建立革命联合战线,廖仲恺加强了同商人的团结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选举是一种程序,一种过程,一种手段。民初第一届国会选举,是一次西方式的议会选举在中国的大演习,对整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和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催生和引发一系列积极的社会政治变迁,也酿成了从未有过的剧烈对抗和较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根据档案文献资料,旨在证明康区外国教会的传播与发展,经营时期上,集中于清朝中后期至民国;经营地域方面,以甘孜藏区为中心,向周围渗透;康区反洋教斗争具有多重性;康区外国教会在本质上,无疑扮演着西方列强侵略康藏地区先锋角色,但开办文化教育、医疗等事业等,又在客观上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民国时期的疫灾与防治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的疫灾呈现出与历史上相似的特点,如成灾机制复杂,灾种多样,疫死率高,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等。水旱灾害、战争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是造成民国疫灾的主要原因。民国时期,政府在机构设置、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基础设施和医事人员的培养、疫灾防治的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民间疫灾防治也不逊色,成绩斐然。但存在的问题确实很多,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7.
略论民初黄兴的财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期,如何从事建设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革命实行家的黄兴积极投身民国建设,其中尤其对财政予以极大关注,从理财、生财、用财等方面阐述了颇具建设意义的财政思想,对当时政局变化产生一定影响。本拟对此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年的法治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学智 《近代史研究》2001,2(4):230-260
民国初年,革命党人及社会各界人士都积极鼓吹以法治国、依法行事,热望将中国建成民主共和的法治国家。同时,兴办法政(法律)学校形成热潮,各种法律书籍大量出版,汇成一股颇有声势的法治思潮。在此期间。伍廷芳对陈其美以军政干涉司法和越权滥捕的行为进行的抵制、批驳和斗争,则成为这股思潮涌动中激起的浪花。  相似文献   

19.
女演员的兴起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观念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演员在中国出现得较晚。20世纪初,以上海女演员的出现为肇端,引发社会上一场“男女合演”的激烈论争。上海作为商业和时尚化的中心,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女演员及“男女合演”现象之所以较早在这里兴起,这既是戏剧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受当时政治、经济、化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上海社会风俗与社会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到20年代,女演员成了一个公开的表演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男女合演现象已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淮河流域自开商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旺 《民国档案》2006,7(4):113-119
清末民初政府为保主权、振兴商务,在淮河流域选择了交通和商务基础比较好的海州、郑州、济宁、徐州、蚌埠自开为商埠。这些地方的主动开放,加强了与国内外市场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给这些城市注入了些许新的活力,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开埠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使开埠城市与腹地的经济联系以及商品集散地功能相应地得到增强,进而给淮域传统的封闭经济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不过,由于政治动荡、战争摧残以及淮域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除了郑州、蚌埠发展情况稍好外,淮域自开商埠多无大的进展和成效,留给后人的教训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