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厚葬之风长期处于主流地位(陈华文:《丧葬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两汉时期,厚葬之风更是盛行。在探讨汉代厚葬的各种具体原因时,一般都会把汉代的厚葬之风与当时的孝观念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汉代重视孝道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说汉代"孝道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表现在丧葬上就是  相似文献   

2.
曹魏薄葬考     
曹魏时期的薄葬是相对秦汉厚葬而言,薄葬与厚葬在考古遗存上各有具体的体现,曹魏通过对汉代地面标记性设施和祭祀性设施、地下居室性设施和随葬明器的简省,开创了以薄葬为特征的新的丧葬模式,并影响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  相似文献   

3.
赵贇 《文物世界》2009,(6):15-23
汉代是中国玉器史上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葬玉之风比较盛行的时代之一。由于汉代推崇厚葬,墓内埋葬物品众多,丧葬用玉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而殓葬玉器又是丧葬玉器的大宗。两汉墓葬中出土的殓葬玉器有玉衣、枕、面罩、握、冶等,枕又是其中极具有时代特色的代表性器物,是汉代帝王列侯及高级贵族、官吏等墓葬中常用的丧葬用玉,不仅发现数量多,而且无论材质、设计、制作工艺等都堪称一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用玉及相关装饰工艺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李祥宇 《文史月刊》2012,(Z3):58-59
接要孔子的丧葬主张是"葬之以礼"即依照与死者社会地位相当的丧葬规格之礼葬之;并且认为对死者的追思与哀悼比丧葬的奢华更加重要.而且,"死,事之以礼"是"孝"的延续,生前更应当"生,事之以礼"。在父母长辈活着的时候"敬而不违,劳而不怨"比死后"破家厚葬"更能体现"孝",所以孔子认为家贫难以成礼的话可以权宜。而由于孔子后学关于丧葬的学说、汉儒之学主张"厚葬"的孝道观等种种原因,后世对孔子的丧葬观认识产生了偏差,才有了"孔子主张厚葬"的误解.  相似文献   

5.
王惠茗 《沧桑》2008,(5):7-8
两汉时期厚葬盛行,"厚葬多藏,器用如生人"成为汉代的普遍习俗,这种厚葬的风气对社会影响巨大。本文分别从汉代厚葬之风的表现、成因、社会批判及影响等方面略作陈述。  相似文献   

6.
丧葬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由于普遍存在着灵魂不灭的观念和孝道礼仪的影响,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等级差距的扩大,统治阶级和富有者在丧葬上表现出日益追求奢华丰厚的趋势,这便是所谓的厚葬之风。纵观历史上的葬事,概而论之,秦汉时代厚葬风气大著于世,魏晋南北朝葬事较为俭薄,隋唐乃至后来的明清诸代,厚葬之风又大盛起来。本文拟对唐代厚葬的情状加以考察,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略作探索。  相似文献   

7.
汉代画像石艺术是在当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厚葬之风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和艺术渊源,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那精美的画面不仅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而且使我们得以窥见汉代社会面貌,为我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泗涧沟村西汉晚期墓葬出土的"百花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宇宙山——昆仑山的浓缩,它形象地反映了汉代人追求的"长生"和"成仙"的意识形态,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几千年的丧葬史上,厚葬(即丰厚的葬俗)在丧葬礼俗中占绝对优势,起着主导作用,左右着中国丧葬礼俗发展方向。厚葬,始于夏商,盛于秦汉,以后各朝也相继仿效。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厚葬之渊源主要是灵魂不灭观和祖先崇拜,以及儒家提倡的孝道观念。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可以升天,而且仍然干于人事,祸福于子孙,而历代封建统治者,更企望死后生前一样有权有势,亨受荣华富贵。放他们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集八方之能工巧匠,营造各种地下与地上建筑,力图为死者修建‘”阴间”衣食住行、寻欢作乐的“魂灵乐园”。这…  相似文献   

10.
严钊周 《南方文物》2000,(2):117-117
西汉初年政局渐趋稳定,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到西汉中期已有所发展。当时汉武帝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罢黜百家而独尊儒学。先秦时期儒家的“君子贵玉”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还提倡孝道等伦理道德,厚葬的习俗大为流行。汉代的皇室贵族等上层阶层的人们生前佩玉,死后也用大量的玉器随葬。这时期的玉器制作因此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汉代用玉不仅数量多,种类也颇多。前朝的礼仪用玉逐渐减少,而开创了新的玉器类型,如玉剑饰、韘形佩、“翘袖折腰”的玉舞人等装饰用玉开始盛行。特别是丧葬用玉显著增多。当时的丧葬用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玲玉、握玉及玉面饰等。  相似文献   

11.
汉代丧葬制度的伦理意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墓葬是目前出土数量最多的古代墓圹群体,大约有上万座,其中大批的随葬器物、墓室彩绘、砖雕、石雕,品类繁多,内泽广泛,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汉代墓葬中的文化遗存如此丰富,与其丧葬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后汉书·成帝纪》中有诏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惮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政治、经济,伦理、宗教等一系列的诱  相似文献   

12.
芦雪 《黑龙江史志》2015,(1):149-150
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中国丧葬礼俗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崇尚厚葬、以礼教孝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也存在诸多弊端。民国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改革丧礼陋习,以实现中国社会丧葬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化。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丧葬礼俗的演变速度迟缓,这些举措并未到达预期的目的。但政府的各项措施为进一步的丧葬礼俗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为祖国的繁荣进步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四川地处西南边陲,早在巴蜀时期就吸收了中原文化。汉代西北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同蜀文化产生了交流关系。本文试以近年在成都附近出土的几方汉代画像砖为例,对汉代民族文化交流作一探索。汉代社会风气崇尚厚葬,墓室中讲究艺术装  相似文献   

14.
汉末三国丧葬中若干问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表现在丧葬制中的厚葬与薄葬、礼俗的繁芜与节俭,因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前辈学对丧葬问题通常将两汉和魏晋划分开来研究。然汉末三国时代的丧葬习俗,是整个封建社会最为简朴的,自有特色。尤其值得注意是各集团的统治对自己的后事均提倡薄葬,崇尚简朴,给当代人树立了节俭的榜样。而这种耳目一新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又有深刻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丧葬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化现象,可谓源远流长、多姿多彩。自先秦以来,有关丧事的俭与奢、礼俗的简与繁、墓葬规格的薄葬、厚葬等诸问题的处理上,历来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从秦始皇大开厚葬之举,两汉因之,遂成风气且影响深远。两汉延续时间前后长达400余年,  相似文献   

16.
何月馨 《华夏考古》2022,(1):97-104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材料的梳理,勾勒出唐代丧葬花费的基本面貌,如购买葬具和墓地、修建墓葬、准备墓志和随葬品等。就丧葬总花费而言,普通官员与厚葬的庶民之间差距并不大,反映了唐代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阶层流动性的加大;但与最高等级如皇室人群等仍然存在鸿沟,等级始终是影响葬事花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目次绪论一"不封不树"与丧葬观念的转变及实践二"祭墓"、陶俑、牛车的兴起及其习俗变化三争议之中礼仪的渐变四正统建设中丧葬晋制的出现结语绪论文献记录和考古资料相吻合是一种理想的研究结果,考古学的意义在于通过真实的遗存弥补文献的缺失,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从而客观地展现历史。中国古代墓葬的演变存在周制、汉制与晋制,学者发现,汉、唐经历了由崇尚厚葬到倡导薄葬,再重厚葬的演变~([1])。周制、汉制及唐代丧葬制度已有讨论~([2]),晋制却少有研究~([3])。晋墓的探讨多以分区、分期、分类为目标~([4]),或是  相似文献   

18.
闫振强 《世界遗产》2014,(11):98-103
古老的彩扎艺术 彩扎,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只见金丝银线在指尖缠绕,在一刀一剪、一针一线之中,一个个色彩缤纷、惟妙惟肖的工艺品就诞生了. 彩扎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它与丧葬民俗相关,最初以木偶的形式殉葬,随着丧葬制度的改革,逐步发展到纸人、纸马,用以引导灵魂归天.对父母生前的孝道以厚葬的形式体现,表达活着的人对死者悼念之情,也是遵循孔夫子以孝为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西安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器,这些陶器制作方法不一,其中以分体拼接工艺使用较多。分体拼接工艺结合了轮制法、模制法和手制法,操作流程一般包括确定分体位置、制作分体、拼接、修整、装饰等多个环节。分体拼接工艺具有时代演变性,制作标准化、模件化与效率化,以及器物生活化、复杂化的特点,它不仅影响了丧葬习俗的发展,也推动着汉代制陶业的进步,相关内容对于研究汉代制陶史、丧葬文化以及考古修复工作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范志军 《文博》2006,(3):85-87
随着汉代考古学的发展,反映汉代丧葬礼俗的绢帛或画像石相继被发现,这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丧礼过程及丧葬仪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物资料。下面,对已发现的几幅丧服图或行丧图作一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