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罗家伦(1897—1969),"五四"时期的主将之一,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是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2.
傅斯年(1896—1950年)山东聊城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对其整个一生的功过是非,难以在有限的篇幅内作出全面评价,本文仅就他在“五四”时期的思想、活动,试作分析。一“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因而我国的思想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和激荡下,1918年11月,北京大学文科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邀集了部分进步同学,创办了新潮社,出版了《新潮》月刊。  相似文献   

3.
上篇:在清华大学一、年轻的大学校长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之后,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当时他只有31岁。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他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就读,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他和傅斯年等人发起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  相似文献   

4.
晏扬  刘晓晨 《南方文物》2002,(2):117-118
提起地处北京沙滩的北大红楼,人们知道许多与它有关的故事:在那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新潮社、新学研究会等诸多革新团体都集中在红楼,红楼印刷厂曾印刷过《新潮》等进步刊物;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学生们就是从这里的大门出发奔向天安门前的;毛泽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这里做图书管理员;还有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批响当当的人物,如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过;鲁迅等许多知名学和新派人物在这里讲过课……。红楼确实是人们凭吊历史,怀古思今,特别是学习了解新化运动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的立卷归档工作浙江省文化厅史料办公室通过“五年规划”的实施,在全省范围内征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化史料近百万字。其中包括从“五四”运动到建国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社团资料、报刊资料、专题资料以及访谈录、回忆录、照...  相似文献   

6.
少年中国学会正式成立于一九一九年七月一日,距今已经六十余年了。这个五四时期的著名社团,成立伊始内部就出现了分化,自始至终贯穿着斗争。剖析它分化和斗争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经历的道路和那个时期内思想领域里的斗争。  相似文献   

7.
康白情(1895-1959年),字鸿章,四川安岳人。现代著名诗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等以"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为口号,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1920年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后在山东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是江南文人结社最为活跃的时期,遍布于各地的文社团不可殚数。其中成员最多、影响最大、留下的历史足音最为深远的社团.按时间顺序当为东林、复社及惊隐诗社。谢国桢先生在《明末清初的学风》一书中说:“明亡后,继复社而起的,在吴江则有吴宗潜、叶桓奏所建立的惊隐诗社,为清初江南人士眷怀故明,耻事新朝所结的重要社事之一。”在异族入侵、江山易主的血雨腥风中,江南士人以诗歌唱酬为砥砺,演出了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正《新空气》由觉社编辑出版。陈独秀主编《新青年》开启了新文化运动的大幕,那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组织载体是新社团,文化载体是新媒体,精神旗帜是民主和科学。恽代英活跃其间的武汉,堪称激扬新文化的一方重镇。五四运动前,武汉就出现了工读互助团。这以后,武汉地区又陆续出现仁社、辅仁社、日新社、健学社等新型社团,觉社便是其中之一。在理念上,觉社与互助社同道。觉社由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发起成立,联系地址也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时在1919年底,略晚于互助社。觉社的宗旨是:本自觉的精神,为互助的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原名《青年杂志》)起了十分重要的先锋作用和桥梁作用。它以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专制与迷信为根本宗旨、担负了扫荡旧文化、传播新文化的历史任务。在当时科学与迷信的斗争中,无神论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将简要论述《新青年》在“五四”前夕进行的批判灵学、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以及这场斗争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反封建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南社是在新文化运动冲击下,从原先以保存国魂保存国学为目标、传统文化根柢深厚的南社成员中,分化出一部分人,接受新文化思潮和白话文运动,与保守国学传统、坚持使用文言的多数人划清界线,将南社改组成一个新社团,但继续使用南社旗帜。实际上,新南社延续着南社的血脉,是南社别出一枝。它的骨干队伍、活动方式、基本思想保留了原南社的传统,只是适应新时代,增加了引纳新潮的内涵,使用语体(白话)文。新南社正是要赶上新文化运动的步伐跟同前进。新南社由南社"孵化"而来,它对南社,不是废除,而只是改组,在新时代继续南社的生命。新南社成立后,南社没有消失。新南社在南社历史上的进步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2021,(3)
正一伟大的五四运动之后,科学社会主义对中国先进青年有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这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得以创建的思想基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组织条件是1920年前后进步青年社组织的发展变化。以五四时期进步社团中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社团之一新民学会(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于1918年发起组织的革命团体)为例。1921年1月1日至3日,  相似文献   

13.
陈衍德著《集聚与弘扬 -海外的福建人社团》一书 ,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 2 0 0 2年 1 0月出版。从集聚乡亲、关怀桑梓 ,到扩展经商网络、弘扬传统文化 ,是海外福建人社团发展与演变的主要线索。本书围绕这一线索 ,叙述分布世界各地的福建籍华人宗乡社团、业缘与神缘社团及其他组织的历史与现状。历尽艰辛的海外福建乡亲 ,经由自发的互助互爱 ,到自觉地组织各式社团 ,使分散的个人汇聚成集体 ,从而为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他们进而关怀桑梓 ,回馈故乡 ,而共同的文化背景又进一步增强了其凝聚力。二战以后世事变化莫测 ,近一二十年来经济…  相似文献   

14.
正南社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学社团和文化组织,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苏州虎丘,成员总数最多时达1180人,分布于当时的中国19个省,253个县(1)。社员中不乏地方文化的精英,他们在教育、新闻、出版、科技、文学艺术及多个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既承前启后,接纳新潮,推陈出新,又努力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成一代大观。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全面勃兴,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载体,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推导,显现出不同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内容与特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全面传播并扎下根来,是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终极成果。在五四时期,如果没有救亡的忧患意识,就不会有对旧文化的深刻批判;没有对救亡的紧迫感,就不会产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钟情与痴迷之情。对旧文化的批判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选择,正是在五四时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完美媾合,实现了历史的情与理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学者对史学功能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时期学者对史学功能的认识刘俐娜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文化的更新需要重新检讨历史,并从历史中发掘民族文化更新发展所赖以实现的根据,然而,旧史学难以承担这一任务,人们呼唤新史学的出现。因此,在思想文化新旧转变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社团。这些团体的类型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有一类,虽然在初期阶段存在着改良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倾向,但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下,后期则有所转变,开始进行某些革命思想的宣传。像当时北京的“曙光社”就是这类社团的代表。曙光社成立于1919年11月。社员都是北京中国大学、法文专修馆和俄文专修馆等校的学生,它的主要活动是出版《曙光》杂志。  相似文献   

18.
康白情(1895—1959),现代诗人,字鸿章,四川安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与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曾参加五四运动,后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赴美留学,回国后曾在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9年之后在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任教。代表作有《草儿在前,鞭儿在后》《和平的春天》《女工之歌》等。  相似文献   

19.
余玮 《文史天地》2013,(12):23-25
杨振声(1890~1956年)是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少有人知他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他曾参与创建“新潮社”,“五四运动”中和同学们一起高喊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游行示威,因表现积极曾两度被捕。  相似文献   

20.
办刊14年的《满洲评论》历史长远,总文字量超过2 200万字,作为伪满洲国的文字实录,内容宽泛且思想倾向复杂.历史时期划分对于解读和研究《满洲评论》而言意义重大.对应满洲评论社编撰人员活动轨迹和期刊内部大事变迁,导入同时期的伪满重大时事作为参照谱系,明确了不同时期中《满洲评论》的舆论导向特征,就该刊的历史分期问题做出了全新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