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由于地区间物资交流的广泛发展,商业交通异常活跃。在近代铁路、公路、轮船等运输手段运用之前,木船运输成本较其他运输成本低,因此,商人在开辟商业交通时首重水路运输。可以说,至清代中晚期,凡能用于商业运输的内河水道基本上都得到了开辟利用。各河流上游的水上运输的开发成为这一时期商业交通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对松花江、辽河、滦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各水系的航运终点作一粗略考察,以便形成一个基本的内河商业交通鸟瞰图,明确内河商业交通在当时全国商业交通中的地位。为了方便起见,把流域十分广阔的长江水系划分为鄱阳湖水系、洞庭湖水系、川江水系(三峡以上,四川省境内的长江)、汉江水系。而对各河干流及运河的航运码头不做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2.
灵渠     
《世界遗产》2014,(1):50-54
灵渠是人类历史中第一条山区越岭运河,是世界范围内同日如代运河工程中的杰出范例。体现出中国秦代航运水利技术的扃超成就。整体工程充分利用已有自然水系和地貌环境,所有水工设施因地制宜、综合运作,体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水平。2000余年来,灵渠久运不衰,成为了近代以前岭南与中原地区最主要的交通线路。  相似文献   

3.
珠江是中国第三大江河,珠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城市兴起甚早。宋以前,珠江水系城市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相比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城市发展滞后。清代,珠江城市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空间分布奠定了现当代珠江城市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近水筑城是普遍现象,但珠江城市的近水性与黄河水系有一定区别,珠江水系河道至明清已经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而相比黄河水系城市,珠江水系城市更具有近水性,临江城市和近水城市数量相对较多。珠江水系与其他水系不同,是复合型水系,共有三条干流和若干支流,每条干流的自然地理环境都不同,故而城市分布也不同;另外,每条干流不同江段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城市分布也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对相关地志资料的梳理,考察分析了清代珠江各段沿江城市的分布及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往学界对开埠初期上海租界水环境治理,一般采取填浜筑路的视角,而本文通过对档案资料的考察发现,租界当局对租界内的河浜采取了灵活的治理办法,对于挡路和阻碍市政的死水河浜进行填埋,而对于一般的潮汐河浜和航运河浜采取了清淤、疏通的保护措施,挖掘开通了新河浜,从而使河浜水系的功能得以延续。为了排水需要,租界当局辟建了下水道系统,其治理办法却借鉴于治河方法。  相似文献   

5.
除长江干流外,江汉平原自古存在众多的支流及湖泊,它们的演变对干流的影响很大.本文立足于方志资料,以江陵县为例对宋元明清时期荆北平原的水系变迁进行探讨.宋元明清时期,荆北平原各县的江、河、湖三者的关系变化纷繁,这种演变既受到自然因素如来水、来沙、河道摆动等变化的影响,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与荆南平原不同的是,荆北平原的水系演变还直接受到了汉水分流的影响.荆北平原的水系尤以明清以来的变化为著,而且该变化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6.
姜湾  田伟 《中原文物》2023,(1):89-95
河东盐池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盐产地,堪称支撑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因缺乏早期文献资料,学术界对河东盐池的早期历史缺乏研究,迄今仍不清楚早期盐池的分布范围。本文从考古资料入手,考察盐池周边龙山至二里岗文化时期古代遗址点的高程信息、盐池与淡水水系,以及遗址点同盐池及淡水水系的水平与时间成本距离分析这三个因素,推测这一时期河东盐池的大致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的水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前期水系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北麓地带和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后期变化剧烈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北部地带。本文从塔里木河水系的演化过程入手 ,在分析塔里木河水系变化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认为整个塔里木盆地水系变化的主要因素分为两段论。在清乾隆以前 ,水资源调控的主因为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 ;而清乾隆年间以后 ,水资源调控的主因变成了人类活动的本身。  相似文献   

8.
港口体系演化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港口体系的结构和层次是不断变化的,根据各港口功能和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变化,港口体系演化变现为集中化发展和分散化发展两种趋势。影响港口体系演化的因素很多,具体可归纳为技术进步因素、区位因素、航运市场因素、政策和政治因素四类。在集装箱革命之前,区位因素是影响港口体系结构的主要因素,而集装箱化之后,新技术的应用、航运市场在港口体系层次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策和政治因素是港口体系发展的背景因素,其影响力一直较大。最后通过构建港口体系动力模型,详细阐述了各个因素对港口体系演化的影响过程和驱动机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于港口体系集中化和分散化发展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9.
元大都内部的河湖水系基本上归为两大系统:一是以白浮泉为源头的高粱河-积水潭水系,一是以玉泉山泉水为源头的金水河-太液池水系。两套水系在城市中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并与元大都的礼制原则相融合,共同构成了这座独具特色的东方山水城市。本文在侯仁之的工作基础上,对元大都内部的河湖水系做了进一步的系统研究,较为准确地复原了元大都城内积水潭水系的结构和分布范围;根据各种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地形分析,对金水河的位置和走向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对元大都水系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本文选取新疆天山北麓的头屯河与三屯河为研究对象,深入讨论河流变迁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揭示,近300年来新疆头屯河与三屯河水系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本相互独立的三屯河水系与头屯河水系,由于三屯河东支汇入头屯河,而使汇流后的头屯河河道向东北延长,汇入乌鲁木齐河,继而汇注形成较大的白家海子终点湖;20世纪中期以来,头屯河与三屯河流程缩短,不能与乌鲁木齐河汇流注入白家海子,两河再次相互独立。其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头屯河与三屯河的水文变迁事件与同一时间天山北麓的其他河流、湖泊变迁特征具有一致性。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揭示,过去300年间,头屯河与三屯河流域两次大的水文变迁事件都是在区域气候处于相对少雨期发生的,水文变化更多地是对区域人文因素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
东吴长江防线的形成,是三国政治形势、长江地理条件、东吴国力水平的综合产物。整个防线共划分为江陵防区、武昌防区和建业防区三部分。其中江陵防区约有部队5万人,建业防区约为13万。东吴经营防线的策略是守江而争淮汉。长江防线的存在,使东吴割据政权得以长期维持;东吴对长江防线的经营,促进了沿江城市的发展;长江防线的巩固,促成了东吴君臣的偏安心理。防线最后的崩溃,与其西端没有牢固的依托点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2.
金、元以后永定河水害急剧增多,由北京的母亲河变成了常常威胁京城安全的害河。金代以来各朝都十分重视对永定河的治理,元明清三朝更是把修筑永定河的堤防作为京畿事务中的重大问题。历史上永定河的大规模筑堤为京城减少了洪水之虞,但同时也带来了包括北京水环境在内的一系列地理环境的变化。本文追溯永定河筑堤后北京地区水环境变迁以及下游地貌改变的重要史实,阐述筑堤工程对于流域整体环境的深远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历史上一些重大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灞河是西安市东部渭河支流,古都长安重要的天然屏障。灞河河道历史变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是西安历史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研究了灞河中下游河道的历史演变和环境影响,认为毛西村以上灞河中游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河道下切、西移,通过研究灞河右岸阶地,计算出了灞河中游河道自形成以来的西移、下切量。中游河道变迁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白鹿原原边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毛西村以下的下游河道秦汉以来河道位置比较稳定,文章提出汉代灞桥在段家村、下水腰村一带,汉代漕渠在解放村附近与灞河相交。历史上灞河下游河道变迁主要表现为河床淤积抬高,隋初至元代淤积量为2米左右,元代至清代淤积量为2.68米。河道淤积影响下游桥梁、渠道安全,沿河洪水灾害威胁严重。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伴随蓝田县人口快速增加,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相似文献   

14.
杨华 《东南文化》2007,(6):6-13
通过对三峡地区长江沿岸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远古时期人类居住遗址的所处位置、海拔高度,尤其是遗址地层堆积中往往还叠压有洪水过后的淤积,根据这些洪水淤沙层的位置以及其上、下堆积层中包含物的年代,我们可推测出远古时期三峡地区长江发生洪水的大致年代,洪水水位的海拔高度,看看那时的河床究竟是比现在高、还是低,从而为当今人们治理长江、开发长江提供科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中叶以前长江上游在使用传统的生物质燃料时期燃料总体十分富足,唐宋元明时期个别煮盐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薪材匮乏的现象,但并不影响总体的生物质燃料的丰富充足状况。长江上游最早在汉代就开始发现火井,并在晋代利用天然气作为手工业燃料,但直到清代才逐渐在川东、川南部分地区盐业中广泛使用,而在生活中较多使用天然气等液化气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煤炭在中国也是早在汉代就开始,在长江上游的使用早在唐宋就出现,但很长时期内不论是在生产中或是在生活中都是煤炭与木材、木炭并用。近代以来,城市生活和生产煤炭使用范围扩大,但农村受多方面的制约,煤的使用程度并不十分普及,直到今天,农村生物质燃料仍为主体。由于人口压力、工业化过程中燃料换代不能实现,清中叶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是长江上游生物质燃料的危机时期,也是从生物质燃料向非生物质燃料转换的转折时期,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达到顶峰。近十多年来,由于液化气、煤炭、沼气、电力等非生物质燃料大量使用,燃料换代加速,加上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实际生活人口减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烹熟可食用品增多,虽然生物质植物燃料在农村仍为主体燃料,但城市乡村的生物质燃料薪材采伐量大大减少,森林生态环境的压力减弱。  相似文献   

16.
经营地方:明清之际的济宁士绅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中国传统士绅的正式身份通常由国家法定,明清时代深刻变动着的社会环境却助长了士绅的非国家规定性。其中,明中期以来新社会经济环境里的多种资源滋养了以地方为取向的济宁士绅社会。在日常生活里,如同他们的江南同侪,晚明济宁士绅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教育、道德和财富优势,塑造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人文氛围和地方认同,并建立主导地方社会关系的文化和政治霸权,从而与国家发生既冲突又合作的错综复杂关系。明清王朝更迭之际急剧变幻、动荡的环境为士绅提供了把他们的多重角色发挥到极致的舞台;士绅大起大落的境遇和困惑显露了其处在帝国政治体系和社会结构之中的历史性格。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自来被认为在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界线包含自然、政治、文化等多重意义,在环境变迁的背景中,这些不同层面的南北界线会发生不同步的推移。本文通过唐代的资料证明:当时行政体系中的南北分界位于秦岭淮河;唐人地理感知中的南北分界,西段仍在秦岭,而东段却在长江。由此可以引发对自然环境变迁的若干检讨。  相似文献   

18.
顾尚洁是清末著名思想家、外交家、文学家。《清顾尚洁先生墓志铭》对研究顾尚洁的生平、思想和著述,以及江淮文人集团的交游和清末外交史实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江苏古桥是江南大地上的历史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珍视古桥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保护古桥就是保护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要务。文物部门要为古桥保护把好脉,定好弦,水乡人要自觉地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使古桥与现代城镇建设和谐共存,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20.
黄锡之 《安徽史学》2003,(6):101-103,100
《清嘉录》、《桐桥倚棹录》记载清代江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对民俗的源流和演变作了饶有价值的诠释和考订,因而颇受史学界的关注。继续探索其深厚底蕴,对文化交流和旅游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