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至湖北宜昌段川江水系的分布与变迁对长江上游航运、沿岸聚落环境等社会经济均有一定的影响,也是现今三峡库区建设需要认真考察的课题。文章着重对该区域内主要水系的历史名称、河道变化进行考证与辨识,并相应地分析部分河流在航运、灾害方面发生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2.
隋唐以前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王元林历史时期黄渭洛汇流区的河道变迁十分频繁,近年来更呈日趋剧烈的发展态势,黄、渭、洛三河河道变迁已严重危及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及人身安全。因此,系统地研究三河汇流区河道变迁的历史及其规律,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研究了近代日本对中国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历程和影响,认为在清末的19世纪后半期,日本对长江上游的了解落后于西方国家,但从清末的20世纪初开始,日本对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呈现后来居上的趋势。本文以山川早水《巴蜀》、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支那开港场志》、上海日本商人协会《中部支那经济调查》、神田正雄《四川省综览》等主要踏察调查著述为研究中心,认为在20世纪30年代前的30年间,日本人对于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不仅远远强于当时的西方列强,也在许多地方比我们自己对长江上游的调查研究更详明深入,值得我们反思。从抗日战争前半个世纪日本对长江上游的调查来看,与抗日战争间日本的长江上游的踏察资料整理一脉相承,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潜在意识的发展脉络。透过近代日本人对长江上游的调查材料我们发现,这些调查绝大多数都是在日本国侵略中国而称雄亚洲背景下进行,了解中国而侵略中国的意识十分明显。透过近代日本对长江上游的调查研究可看出,当时日本比西方列强在对长江上游的影响方面更直接,对社会上层的影响更大,而西方传教士则对长江上游民间社会的影响更深入。从历史研究角度来看,这些踏察调查材料是我们今天研究近代长江上游历史地理和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一条河全长1797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重要的一段。大运河在徐州境内绵延181公里,恰为全长的十分之一。南宋初年,黄河夺泗入淮,从此流经徐州长达700余年。元明时期,徐州黄河河道成为运河河道。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  相似文献   

5.
清代中叶以前长江上游在使用传统的生物质燃料时期燃料总体十分富足,唐宋元明时期个别煮盐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薪材匮乏的现象,但并不影响总体的生物质燃料的丰富充足状况。长江上游最早在汉代就开始发现火井,并在晋代利用天然气作为手工业燃料,但直到清代才逐渐在川东、川南部分地区盐业中广泛使用,而在生活中较多使用天然气等液化气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煤炭在中国也是早在汉代就开始,在长江上游的使用早在唐宋就出现,但很长时期内不论是在生产中或是在生活中都是煤炭与木材、木炭并用。近代以来,城市生活和生产煤炭使用范围扩大,但农村受多方面的制约,煤的使用程度并不十分普及,直到今天,农村生物质燃料仍为主体。由于人口压力、工业化过程中燃料换代不能实现,清中叶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是长江上游生物质燃料的危机时期,也是从生物质燃料向非生物质燃料转换的转折时期,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达到顶峰。近十多年来,由于液化气、煤炭、沼气、电力等非生物质燃料大量使用,燃料换代加速,加上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实际生活人口减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烹熟可食用品增多,虽然生物质植物燃料在农村仍为主体燃料,但城市乡村的生物质燃料薪材采伐量大大减少,森林生态环境的压力减弱。  相似文献   

6.
额济纳断片     
人邻 《丝绸之路》2004,(10):19-22
达来库布边缘的沙地上,慢慢走,正走间,忽然有人指着脚下的河床说,这就是古老的黑水河。说话人语调平常,但却让人脚步有几分敬畏地慢下来。这才注意看脚下的河道,很阔,即便是萎缩了的,也有二三十丈。猛然间,有水的感觉,似乎一瞬间就冷到人的肩膀上。  相似文献   

7.
楼兰古绿洲的河道变迁及其原因探讨西北历史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区,地表径流决定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空间,是环境变迁的决定因素。楼 兰古绿洲的环境演变及其在4世纪末的最终消失都与塔里木河及孔雀河河水的空间分布密切 相关。石器时代至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合流,经库鲁克塔格山南麓东流,形 成面积广大的孔雀河三角洲,成为楼兰古绿洲繁荣与发展的基础;4世纪中叶,部分塔里木河水 在营盘附近歧道南流,离开了孔雀河三角洲,楼兰古绿洲开始衰败、萎缩;4世纪末,孔雀河、塔 里木河河水全部南流,孔雀河三角洲水源断绝,楼兰古绿洲衰废、消失。这其中,孔雀河三角洲 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影响孔雀河河道发生变迁的基础因素;人类引流蓄水的捕鱼活动和屯田所 需河渠管理系统的兴废是影响河道变迁的重要人为因素。4世纪中晚期,塔里木河下游与孔雀 河的改道南流是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8.
西藏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之一的昌都贡觉县,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中段、横断山区北部,全县林地面积220198公顷,有林地面积达60791公顷,是长江上游流域的一道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9.
楼兰古绿洲的河道变迁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干旱区,地表径流决定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空间,是环境变迁的决定因素.楼兰古绿洲的环境演变及其在4世纪末的最终消失都与塔里木河及孔雀河河水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石器时代至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合流,经库鲁克塔格山南麓东流,形成面积广大的孔雀河三角洲,成为楼兰古绿洲繁荣与发展的基础;4世纪中叶,部分塔里木河水在营盘附近歧道南流,离开了孔雀河三角洲,楼兰古绿洲开始衰败、萎缩;4世纪末,孔雀河、塔里木河河水全部南流,孔雀河三角洲水源断绝,楼兰古绿洲衰废、消失.这其中,孔雀河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影响孔雀河河道发生变迁的基础因素;人类引流蓄水的捕鱼活动和屯田所需河渠管理系统的兴废是影响河道变迁的重要人为因素.4世纪中晚期,塔里木河下游与孔雀河的改道南流是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考察近代外国人测绘长江上游航道的历史轨迹,认为以西方测绘技术为参照的现代航道图标准的确立,不仅是对晚清以来川江行轮兴起的地图表达,更意味着长江上游航道知识体系的"现代性"建构。同时,近代外国人对长江上游航道的地图测绘,借助各国政府、海军与近代中国海关洋员组织化、制度化的力量,逐渐成为西方对华"空间控制"的有力工具,通过生产符合其商业利益与殖民扩张的"普遍性知识",进而达到对传统长江上游水道舆图"地方性知识"的有效解码。  相似文献   

11.
石宝寨述源     
忠县,是四川长江上游北岸一座古老的江城,人文荟萃,久负盛名。据《忠州志》记载,忠县在周时为巴国地,秦属巴郡,后置临江县,唐贞观八年(634年)改名忠州,民国二年(1912年)改名为忠县。 (一) 忠县,地理形势十分重要,西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及长寿、涪陵、丰都等地连成一气;东向与万县、云阳、奉节、巫山自成一体。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先生养繁殖之地,故其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2.
宋金元时期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王元林历史时期,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频繁,作者前此就隋唐以前本区河道变迁作了探讨①,本文继续探求宋金元时期河道变迁的过程。宋金元时期,黄渭洛河道已开始出现混乱。宋大中祥符时,黄河决徙;庆历(1041一1048)以前黄河在...  相似文献   

13.
谯珊 《四川文物》2002,(5):90-92
都城及其明起源,是城市学、考古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本对长江上游城市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进行了综述,认为本次会议在有关中华明起源、中国古都研究、名城古都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古都学研究的理论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而学们对长江上游古代都城遗址的深入研究,则表明了随着近年来成都平原古城遗址的相继发掘,学术界对长江上游城市明起源的研究已达到一个较高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4.
薛天琼 《风景名胜》2020,(2):0188-0188
;在农村的生产活动体系中,河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农村的农作物的灌溉以及洪水防护和排涝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的河道作为连接农村各村落的桥梁,有效保障了农村的发展建设以及粮食的质量和安全。在当今这个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的时代,国家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绿色建设,生态治理理念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但是我国在针对农村河道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对河道系统的生态治理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着瑕疵,在对农村河道的整治过程中,应该对目前我国农村河道整治的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处理我国农村的河道问题,维护河道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体系的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2年6月23日至26日,由中国古都学会、成都古都学会联合主办的长江上游城市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2的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杭州、开封、广州、成都等古都城市,长期从事历史学、考古学、城市学及古都学研究的专家学12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为期4天的会议之中,与会代表主要围绕“长江上游城市明起源研究”、“长江上游历史时期成都等城市研究”、“城市明多元起源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 一 汉唐时期渭河通航河段为其中下游,尤以长安以东的下游河段为常。虽然渭河中下游河道平面形态在历史时期有所推移变化,但基本流路古今相类。唯长安附近河道较今远为偏南,汉  相似文献   

17.
论早期佛像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以汉晋考古材料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最早的佛像出现在长江上游地区,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佛像的起源。  相似文献   

18.
两宋时期,常州科第极为发达。宋人往往将之与州城内的后河相联系,从地理术数的角度给予解释。这种科第与地理术数相关联的解释分4个阶段逐渐被塑造出来,分别为:缘起于庆历三年李余庆"开河"的相关言论;崇宁初年知州朱彦疏浚河道,邹浩撰文确立关联性;淳熙十四年知州林祖洽修浚河道,陆游、邹补之进一步阐发;咸淳三年史能之修浚河道,王应麟撰文力图超越地理术数的范畴,以更符合一般的儒家理性。后河与常州科举兴衰的关联性解释,在实质上是主持修浚河道的官吏,为平衡各方利益之冲突,借来动员地方的有效信仰资源。  相似文献   

19.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所代表的文化早于三星堆,是当时成都平原追溯到的最早的史前文化。这些城址的发现将成都平原的历史上推了1000多年,显示此时成都平原已出现早期文明的萌芽,与同时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处在同一发展水平。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中华文明多源一体的考古新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本文对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的发现、调查、发掘与综合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困难,特别是在经济上,新中国面对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业众多。尤其是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在灭亡前夕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一片混乱。刚刚掌握全国政权的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制止恶性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把生产恢复起来,使自己在经济上进而在政治上站住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