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们对威尔逊主义和威尔逊外交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评价,不论分歧有多大,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历史和西方国际关系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美国,尤其在冷战后,人们普遍承认:在理论领域,威尔逊是国际政治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言人;在实践领域,伍德罗·威尔逊被尊为"现代美国国际主义之父".  相似文献   

2.
威尔逊的史观及其对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威尔逊的史观及其对政策的影响杨彪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一方面他是一位政治家,曾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中连任两届总统,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是威尔逊的主要学术成就所在,又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决策,进而对美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一战后期,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威尔逊主义充满悖论。威尔逊试图通过"民族自决原则"来解决列强与殖民地的矛盾冲突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依靠英、法、日、意等列强的支持来实现他的国际联盟计划。由此导致威尔逊主义与列强的利益形成冲突与合作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表现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就是威尔逊无法在民族自决的道德原则与列强奉行的强权政治原则之间求得平衡。为了实现国际联盟,威尔逊必须在"道德"与"政治"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结果,威尔逊的内心世界陷入分裂状态,并造成极度痛苦的自我认同危机。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威尔逊为了国联计划的实现而放弃对中国的道义承诺,这对威尔逊而言是一个"受难时刻"的抉择。  相似文献   

4.
威尔逊是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离任后,他与家人住在华盛顿,不再过问政事。可当地的一些企业家都很钦佩他,常上门来讨教。一次,出版商罗姆来拜访。他苦恼地问威尔逊:"每次我开会,下属都爱开小差,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好好听我讲话吗?"威尔逊没直  相似文献   

5.
近读1918年11月18日孙中山《致美国总统威尔逊电》的中译文,叙述他1917年7月南下护法及其以后的经历,对北洋军阀抨击不遗余力,但涉及南方军阀却语意温和,且有偏袒倾向,觉得似与孙中山此时的思想不符。查阅英文原电,发现译者的确对  相似文献   

6.
关于冷战起源的新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冷战起源的新解释陶文钊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对冷战史的重新研究成为国际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美国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国际冷战史项目,邀请美国、原苏联、欧洲、中国等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前往研究,并分别在美国、俄国、意大利、香港、...  相似文献   

7.
微博     
《南方人物周刊》2013,(7):21-21
@潇湘晨报:【厉害!美国18岁少年设计出小型核反应堆】 美国18岁小伙泰勋·威尔逊2月28号在加利福尼亚州举办的TED人会上展示了他设计的小型核反应堆。该核反应堆功率为50兆瓦至100兆瓦,足够10万户家庭使用。目前威尔逊已经为内华达大学的研究生教授了一学期的核能物理课程。  相似文献   

8.
二战前美国私人基金会以慈善国际输出为参与文化外交的主要方式,并外溢出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冷战期间,通过向盟国输出美国文化、推动社会科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等方式成为文化冷战的有力工具,彰显出强烈的国家使命意识。美国私人基金会对文化外交的热衷,一方面深受传统慈善思想以及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两种政治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适应国内国际矛盾斗争的现实需要。美国私人基金会对国际文化交流客观上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作为美国社会机制的一部分,它始终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霸权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2017年4月,采访人借在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对马尼拉教授进行了采访。埃雷兹·马尼拉(Erez Manela),中文名马雪松,200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魏海德国际事务中心(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研究生项目主任,研究领域为国际史,涉及国际秩序、民族主义、国际卫生合作等问题。马尼拉教授是目前最负盛名的国际史学者之一,其代表作《威尔逊时刻:民族自决与反殖民的民族主义的国际起源》(The Wilsonian Moment: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被学界公认为是国际史,特别是研究思想"跨国旅行"的典范之作。此外,他还主编了《全球震荡:透视1970年代》(The Shock of the Global:The 1970s in Perspective)和《一战帝国》(Empires at War,1911—1923)。在本次采访中,马尼拉教授回顾了他的求学之路,选择从事历史研究的原因和写作《威尔逊时刻》的缘起,介绍了他正在研究的课题和哈佛历史学系的教学工作,讨论了全球史、国际史和跨国史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描述了国际史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史晓红 《史学月刊》2005,2(5):74-77,116
美国统治菲律宾初期,共和党采取双重的殖民政策,拒绝对其独立做出明确的承诺。威尔逊执政以后,不仅委派弗朗西斯·哈里森在菲律宾推行一系列“菲化”政策,而且还力促议会讨论通过并亲自签署《琼斯法案》,答应在菲律宾人建立稳定政府后就给予他们最终的独立。但他又认为,自治是一种性格,菲律宾的独立,要等到美国所强加的命令和他们应该拥有的自治达到最好调节的时候,扩大自治的速度和兑现独立承诺的时间要视菲律宾的安全和美国的长远利益而定。所以,威尔逊对菲政策的实质就是美国殖民统治下的激进改革,目的仍然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George Savile's thought casts light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Halifax's life and works concern not only England's domestic politics, but also its foreign affairs. Indeed, he develops a clear vis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is article analyses Halifax's international thought, in particular three concept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one another: ‘interest’, ‘reason of state’, and ‘balance of power’.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se ideas,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point out both the novelty of Halifax's thought compared with that of his contemporaries, and to reverse the stereotypical understanding of his intellectual legacy and political behaviour. The ‘trimmer’ contrasts with Louis XIV's attempt to establish a universal monarchy across Europe, outlining a doctrine of moderation that seeks to ensure liberty, security, and restrain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2.
The different responses in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Martin Wight as a thinke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eal something about the contrasting academic cultures of the two countries. Wight was pre‐eminently an ‘arts’ man, regarding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s essential prerequisit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Above all he was concerned with the moral dimension in politics, whether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His pacifism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curiously linked to his profound sense of realism, reflected deep religious convictions; indeed theology, and particularly eschatology, underlay much of his thinking. His career centres upon first Chatham House and Nuffield College, Oxford, then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d finally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His lectures at the LSE on international theory achieved legendary fame, but he did not publish much in his lifetime. The appearance since 1977 of four notable posthumous works has enhanced his already high reputation, as has the increasing scholarly interest in the ‘English School’, of which he is now seen as a founding father. Ian Hall's book is a brilliant piece of analysis in which Wight's theological world view—which was not obtrusive in his teaching and writing—is investigated with a sureness that is probably rare among scholars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ield.  相似文献   

13.
丁文江对政治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一生议政、参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留学时期,这一时期他喜欢阅读《新民丛报》,与康有为、吴稚晖等人有过来往。第二阶段是在五四时期到1926年底,这时期他与梁启超、胡适等人关系密切,在《努力周报》发表了大量文字,出任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表现了积极参政的倾向。第三阶段是在1930年代,丁文江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了大量时评政论和旅行游记,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丁文江虽有政治热情,且具行政才干,但却缺乏意识形态和政党的背景,这实际限制了他在政治上的作为。  相似文献   

14.
对《渐中语类——俞伟超先生晚年思想随录》一文的补充说明,以其生前发表的著作为线索,回顾了他的人文科学思想发展轨迹,集中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三学科关系的本质,二是关于中国考古学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苏联、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艺始终是革命的“齿轮和螺丝钉”。新中国的美术家在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中,艰苦地、小心翼翼地寻求政治与艺术的结合部,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领域中,创作出一批批属于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力作。毛泽东晚年的极“左”路线,最后也将“三突出”、“高大全”、“红光亮”的美术推向顶峰与终结;同时,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美术,提供了复兴与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柏克政治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克的政治思想内容庞杂,学界争论也较多,尽管一般地他被看做保守主义的教父,但同时也具有自由主义的面相。要完整地把握柏克的思想,似需从两方面着手:(1)在英国及其殖民地政治事务上,他常常表现出自由主义的一面。不过,从英格兰政治思想史角度来看,则背离了洛克所奠基的自由主义原则。(2)在法国革命问题上,他的思想表现出更多的保守主义成分,且这一思想直接导致了辉格党的分裂,却也砥砺了后来的保守党;这种保守主义思想应用于英国及其殖民地的政治事务也许是适当的,但若用来指导其他国家则是荒谬的,甚或是“反动的”。  相似文献   

17.
谢泌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名臣,长期担任中央及地方官员,针对时弊提出过很多建议和意见,其人才、进谏纳谏、理民及军事外交思想对北宋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思想源于儒家,也源于道家、道教,是儒道融合于一体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nternational thought of the US sinologist and political advisor Owen Lattimore (1900–89). A well-known expert on China and the Far East, Lattimore was a ‘public intellectual’ and advisor to Chiang Kai-shek and Franklin D. Roosevelt. In 1950, after Senator Joseph McCarthy accused him of Soviet espionage, Lattimore's reputation was irrevocably damaged and his political thought forgotten. By assessing his visions of global democracy and geopolitics, this article claims Lattimore made insightful contributions to international thought. On the eve of the cold war, Lattimore's ideas of pluralistic democracy and tripolar world order offered an alternative vision of the post-war era, focusing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diversit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Lattimore's published writings in the 1940s, when, as political advisor and director of the Johns Hopkins’ Pag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e sought to shift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rom Europe to the Far East as the potential birthplace of a new version of post-colonial democracy. A fervent anti-imperialist, Lattimore crafted new political space for global democracy in a post-imperial age. His thoughtful discussion of participation, co-operation, democracy, knowledge, and pluralism make his vision of world order an interesting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相似文献   

19.
黄伟 《安徽史学》2007,(5):121-125
陈独秀科学思想具有特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渊源.他从物质技术和思想文化两个方面向国人揭示了科学的社会功能,形成了独特的观点.他倡导的科学精神包括求实和怀疑精神,反对专制的民主精神,实事求是的求是精神.指称陈独秀是唯科学主义与他的实际思想不相符.  相似文献   

20.
姚继荣 《史学月刊》2001,(2):140-144
历史教育思想是白寿彝先生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传统史学功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从现实和科学的角度关注历史教育,从理论上回答了什么是历史教育和如何进行历史教育的问题.他的历史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于历史科学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关系的自觉认识,对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